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中文名 沈阳农业大学
现任校长 陈启军
外文名 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3个
院系设置 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
博士点 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硕士点 1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党委书记 刘广林
官网 http://www.syau.edu.cn
校址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120号
创办时间 1952年
本科专业 58个
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流动站8个
简称 沈农、沈阳农大、SYAU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

1910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创建。

1929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改建东北大学(农学院)。

奉天国立农业大学

1939年,东北大学(农学院)改建奉天国立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校园风景沈阳农业大学 校园风景(22)1946年,奉天农业大学改建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

复旦大学农学院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复旦大学内迁重庆。为了开垦荒地,解决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问题,复旦大学于民国27年(1938年)聘请前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院长李亮恭来校筹建两年制垦殖专修科。[7]

民国29年,重庆复旦大学农科方面已建立垦殖专修科,园艺系、茶叶组和茶叶专修科,遂合并这些系科,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农学院,由李亮恭担任院长。[7]

民国35年10月,复旦大学重庆部迁回上海江湾。[7]

上海解放后,农学院搬入复旦大学原女生宿舍的2层楼房,新创办农业化学系,并逐步建设各科实验室。1949年秋,复旦大学农学院设有农艺系、园艺系、农业化学系、茶叶专修科及附设农场,农场设作物部、园艺部、农产品制造部及畜产部。[7]

1952年9月,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业化学系师生员工240多人,连同家属400多人,迁往东北沈阳,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今沈阳农业大学)[7]复旦大学农学院龚畿道、马世钧、钟俊麟、蔡希岳、赵仁镕、毛宗良、陈恩凤、徐天锡、曹诚英等教师对农学院迁往沈阳,表示服从组织分配,不少人携儿带老愉快地走上新的征途。[8]

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从民国27年~1952年累计毕业学生421人(缺计垦专1个班)。另外,1952年随院迁沈阳的3个系有1952届学生117人。这批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沪70多人),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农业教育、农业科技事业的专家与骨干。[7]

沈阳农学院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国立长春大学(农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农学院。

1950年,沈阳农学院主体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学院,发展为东北农业大学。

1952年,沈阳农学院(留沈部分)与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合并组建沈阳农学院。

1952年,东北水利专修科并入沈阳农学院。

1978年,辽宁农学院更名沈阳农学院。

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辽宁农学院

1973年,沈阳农学院更名辽宁农学院。

1977年,铁岭农学院、朝阳农学院、旅大农学院、瓦房店农学院、锦州农学院等5所农学院的原沈阳农学院部分并入辽宁农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

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1985年,沈阳农学院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

2000年,辽宁水利学校并入沈阳农业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9]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6月,农业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协议,共建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24)2012年,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沈阳农业大学分出,成立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从沈阳农业大学剥离,与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转设沈阳工学院。

2017年1月,沈阳农业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的“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20年11月15日,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成立。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10]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分析测试中心),开设58个本科专业。[3]

学院

本科专业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应用化学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草业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土地整治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动物药学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林学、园林、风景园林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1]

-

师资力量

学院

本科专业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应用化学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草业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土地整治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动物药学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林学、园林、风景园林

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

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沈阳农业大学理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沈阳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11]

-

学科建设

师资概况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3)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7人,其中,教授270人,副教授388人,博士生导师305人,硕士生导师76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优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7人,入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托举工程1人,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领军人才6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8人、百千万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4人,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64人、千人层次人选82人、万人层次人选62人;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3]

杰出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李天来[12]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启军、张树义[12]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陈温福、李天来、张树义[12]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冯玉龙、陈启军[12]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爱德[12]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李晓东[12]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天来[12]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陈温福[12]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温福、李天来、徐正进、依艳丽、谢甫绨、刘明国、张志宏、冯辉、傅俊范、迟道才、段玉玺、冯玉龙、孟宪军、吕杰、王铁良、韩晓日、陈启军、张树义、李晓东、吕德国、胡建民[12]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陈温福[1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张志宏、陈立杰[12]

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人选:吴元华、段玉玺、徐正进、谢甫绨[1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王铁良、徐正进、汪景宽[12]

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迟道才[12]

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温福、李天来、段玉玺、傅俊范、刘明国、徐正进、梁成华、谢甫绨[12]

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陈温福、李天来[12]

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陈温福、张文忠[12]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王小奇、李晓东[12]

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陈温福[12]

中华农业英才:陈温福、李天来[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天来[12]

全国模范教师陈温福全国优秀教师:傅俊范、曹军[12]

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迟道才[12]

辽宁省“院士培养工程”人选:徐正进[12]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陈温福、陈启军、李天来、徐正进、冯玉龙、张树义、于志国[12]

辽宁省领军人才:李天来、李晓东[12]

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温福、李天来、段玉玺、韩晓日、吕德国、郭修武、黄瑞冬、冯辉、郭东新、魏松红、陈启军、孟军、于海秋、齐红岩、朴钟云、秦利[12]

辽宁省首批“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马世良[12]

辽宁省优秀专家:陈温福、李天来、刘明国、王铁良、徐正进、李晓东[12]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陈温福、李天来[12]

辽宁特聘教授:王铁良、冯辉、刘明国、张文忠、汪景宽、王秋兵、吕、杰、齐红岩、谢甫绨、迟道才、张志宏、王晓雪、吕德国、朴钟云、岳喜庆、邹洪涛、雷家军、杨丽娟、陈泽良、安迎锋[12]

辽宁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陈温福、李天来、吕杰、孟宪军[12]

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陈启军、吕德国[12]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陈温福、李天来、王秋兵、冯、辉、刘明国、陈晓飞、依艳丽、段玉玺、胡建民、赵玉军、徐正进、傅俊范、董文轩、谢甫绨、王铁良、吕德国、纪明山、张艳、张志宏、沈国顺、迟道才、陈立杰、孟宪军、胡兰、须晖、王瑄、王昕陟、代红艳、刘鸣达、吕杰、齐红岩、何剑斌、张文忠、李凤海、汪景宽、高增贵、白义奎、岳喜庆、于海秋、王术、刘显军、齐明芳、陆秀君、于志国、马殿荣、邹洪涛、王嘉宇、李旻、范昊明、范海延、李晓东、苏芳莉、魏松红、祝朋芳、陈泽良、汪澈、严雪瑞[12]

辽宁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陈温福、李天来[12]

辽宁省教学名师:李天来、傅俊范、惠淑荣、纪明山、胡建民、王铁良、孟宪军、韩晓日、迟道才、冯辉、张立军、吕德国、岳喜庆、齐红岩[12]

辽宁省优秀教师:冯辉、徐正进 、张文忠[12]

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陈温福 、李天来、王铁良、王小奇、杨国范、岳喜庆、魏松红、苏芳莉[12]

辽宁省首届十大青年科技英才:张志宏[12]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王铁良、冯辉、徐正进、张艳、李天来、段玉玺、纪明山、胡建民、吕 杰 、吕德国、严雪瑞、乌日娜、安迎锋、齐明芳、杨肖丽、苏芳莉、范海延、赵天宏、迟道才 、李凤海、林凤、李兴海、刘彦群、田素博、王爱德、邹洪涛 、孙红梅 、孟 军 、王 术 、于海秋、纪建伟、杨丽娟、尹荣焕、许涛、马殿荣、汪澈、周丽丽、王嘉宇 、安迎锋 、齐红岩、于丽红 、郭志富 、李 斌 、李 贺 、秦嗣军 、邬立岩 、辛丽丽 、杨建成 、郑雅楠 、刘洪彬、周 密 、梁 月 、乌日娜 、张文忠 、李 旻 、敖 雪 、何佳丽 、刘青山 、刘轶飞 、刘志勇、钱凤魁、 武俊瑞 、江金启 [12]

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王小奇、王秋兵、王铁良、冯辉、刘明国、吕德国、纪淑娟、吴元华、张志宏、杨桂芹、汪景宽、迟道才、依艳丽、孟宪军、段玉玺、须晖、黄瑞冬、谢甫绨、韩晓日、王术、王昕陟、田有文、白义奎、刘限、刘鸣达、刘显军、孙仕军、孙红梅、齐红岩、吴朝霞、张勇、张本华、张佰清、陈立杰、胡兰、郭维东[12]

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第六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广林、吕杰、梁成华[12]

辽宁青年科技奖:依艳丽、谢甫绨 、段玉玺 、张文忠 、迟道才 、张志宏 、刘鸣达 、齐红岩 、刘显军 、马殿荣 苏芳莉 、邹洪涛 、李晓东 、李 斌 、黄玉茜[12]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齐华、张立军、秦利、韩晓日、雷家军、王术、王丽学、王晓光、刘显军 、吴元华、杨丽娟、杨桂芹、陆秀君、周永斌、赵瑞、殷有、郭维东、崔建国、薛春生 、马殿荣、王玉刚、王宏伟、王海英、汉丽梅、皮钰珍、刘江、刘限、孙守慧、孙红梅 、齐明芳、严雪瑞、吴长德、张勇、张春红、杜国栋、邱永春、范昊明、范海延、赵天宏 、夏桂敏、虞娜、潘春玲、于海秋、丛玉艳、刘文合、刘彦群、李海春、汪澈、谷祖敏 、邹洪涛、 陈珂、谢立勇、魏松红、王嘉宇、边振兴、安迎锋、祁之秋、李旻、钟鸣 、董胜君、杨肖丽 、苏芳莉 、李大兵 、乌日娜 、马 跃 、王 彪 、郭志富 、刘青山 、李 贺 、李 斌、 孟 军 、玄元虎 、唐 亮 、武俊瑞 、许 涛 、江金启[12]

沈阳市优秀专家:陈温福、吕杰、张艳、岳喜庆[12]

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李天来[12]

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吕杰、迟道才、孟宪军、刘显军、岳喜庆、范海延、王小奇、李凤海[12]

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梁成华[12]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独立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学校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3]

授权学科

类别

专业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53]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气科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工商管理、会计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土壤学 [25]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土壤学

农业部重点学科:土壤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 [26] 

农业部重点学科:土壤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土壤学 

农业部重点学科:土壤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

学术研究

类别

专业名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53]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兽医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气科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草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工商管理、会计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土壤学 [25]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土壤学

农业部重点学科:土壤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 [26] 

农业部重点学科:土壤学、蔬菜学、植物病理学 

科研平台

  • 质量工程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试点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课程8门,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优秀教材2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6个。 [3]

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农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园艺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园艺、植物保护、农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动物科学

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园艺、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环境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林学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园艺、农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环境科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粮食作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

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铁岭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辽西南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沈阳大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熊岳苹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林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沈阳农业大学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设施园艺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设施园艺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粮食作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农业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植物保护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水利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11年)、园艺学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农作物生产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14年)、农业产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农村智能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农业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食品加工与检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农业工程基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林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浆果果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园艺植物组织石蜡切片虚拟实验教学项目(2018年)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林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水利综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沈阳农业大学辉山奶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沈阳农业大学新民园艺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年份
1 普通植物病理学 傅俊范 本科 2003
2 电路理论 张秀然 本科 2003
3 水利工程施工 张玉福 专科 2003
4 基础生物化学 唐咏 本科 2004
5 农业化学 韩晓日 本科 2004
6 工程制图 赵凤芹 本科 2005
7 家畜生理学 胡健民 本科 2006
8 植物生理学 张立军 本科 2006
9 园艺设施与环境 李天来 本科 2007
10 农业推广学 侯立白 本科 2007
11 植物学 林凤 本科 2007
12 高等数学 惠淑荣 本科 2008
1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孙国凯 本科 2009
14 分子生物学 吕淑霞 本科 2009
15 耕作学 曹敏建 本科 2009
16 植物化学保护 纪明山 本科 2009
17 林木育种学 崔建国 本科 2009
18 农业经济学 翟印礼 本科 2009
19 农业政策学 张广胜 本科 2010
20 设施园艺学 李天来 本科 2010
21 害虫防治学 秦利 本科 2010
22 食品发酵工程概论 岳喜庆 本科 2010
  •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51项,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研究项目170项。 [3]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

省级教学成果奖
编号 成果名称 等级 年份
1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2005
2 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一等奖 2005
3 农林科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05
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与研究 二等奖 2005
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二等奖 2005
6 农业水利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二等奖 2005
7 加强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等奖 2005
8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二等奖 2005
9 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5
10 微生物学课程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05
11 教学研究型农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一等奖 2009
12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09
13 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一等奖 2009
14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 二等奖 2009
15 网络教学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二等奖 2009
16 普通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7 高等农业院校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8 实施新型“蓝领农民”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9 创业型农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建设 三等奖 2009
20 专业课教师全程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三等奖 2009
21 新农村示范镇建设与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 三等奖 2009
22 农科课程体系改革与“1233”全过程育人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12
23 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实践 一等奖 2012
24 基础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完善 二等奖 2012
25 “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12
26 农科教相结合提升农学类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等奖 2012
27 自主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农科大学教学质量研究 三等奖 2012
28 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三等奖 2012
29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指导下的高等农业院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0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1 土木工程钢结构系列课程“一主多元”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等奖 2012
33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现代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三等奖 2012
35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18
36 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 一等奖 2018
37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规模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实践研究 一等奖 2018
38 全过程立德树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植入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39 创新型国家视野下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0 农业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1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2 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SPOC教学(MOOC+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3 基于“双创”教育的食品类专业果蔬加工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4 农业院校园艺学科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及平台功能拓展 二等奖 2018
45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量方法类课程群建设、实践与推广 三等奖 2018
46 利用优质校外资源提高本校大学英语课堂效能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2018
47 科教融合提升生物学本科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48 土木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49 农机化专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实践探索 三等奖 2018
50 水利类专业“知行创三层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51 作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科研成果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 年份
1 普通植物病理学 傅俊范 本科 2003
2 电路理论 张秀然 本科 2003
3 水利工程施工 张玉福 专科 2003
4 基础生物化学 唐咏 本科 2004
5 农业化学 韩晓日 本科 2004
6 工程制图 赵凤芹 本科 2005
7 家畜生理学 胡健民 本科 2006
8 植物生理学 张立军 本科 2006
9 园艺设施与环境 李天来 本科 2007
10 农业推广学 侯立白 本科 2007
11 植物学 林凤 本科 2007
12 高等数学 惠淑荣 本科 2008
1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孙国凯 本科 2009
14 分子生物学 吕淑霞 本科 2009
15 耕作学 曹敏建 本科 2009
16 植物化学保护 纪明山 本科 2009
17 林木育种学 崔建国 本科 2009
18 农业经济学 翟印礼 本科 2009
19 农业政策学 张广胜 本科 2010
20 设施园艺学 李天来 本科 2010
21 害虫防治学 秦利 本科 2010
22 食品发酵工程概论 岳喜庆 本科 2010

学术资源

省级教学成果奖
编号 成果名称 等级 年份
1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一等奖 2005
2 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一等奖 2005
3 农林科本科人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05
4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与研究 二等奖 2005
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二等奖 2005
6 农业水利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二等奖 2005
7 加强农业机械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等奖 2005
8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二等奖 2005
9 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5
10 微生物学课程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05
11 教学研究型农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一等奖 2009
12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09
13 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一等奖 2009
14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 二等奖 2009
15 网络教学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二等奖 2009
16 普通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7 高等农业院校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8 实施新型“蓝领农民”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09
19 创业型农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建设 三等奖 2009
20 专业课教师全程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三等奖 2009
21 新农村示范镇建设与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 三等奖 2009
22 农科课程体系改革与“1233”全过程育人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12
23 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实践 一等奖 2012
24 基础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完善 二等奖 2012
25 “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2012
26 农科教相结合提升农学类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等奖 2012
27 自主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农科大学教学质量研究 三等奖 2012
28 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三等奖 2012
29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指导下的高等农业院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0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1 土木工程钢结构系列课程“一主多元”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等奖 2012
33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现代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三等奖 2012
3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三等奖 2012
35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奖 2018
36 基于学科与专业融合的园艺本科一流人才培养 一等奖 2018
37 辽宁省普通高校大规模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实践研究 一等奖 2018
38 全过程立德树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植入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39 创新型国家视野下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0 农业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1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2 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核心的SPOC教学(MOOC+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3 基于“双创”教育的食品类专业果蔬加工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等奖 2018
44 农业院校园艺学科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及平台功能拓展 二等奖 2018
45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量方法类课程群建设、实践与推广 三等奖 2018
46 利用优质校外资源提高本校大学英语课堂效能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2018
47 科教融合提升生物学本科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48 土木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49 农机化专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实践探索 三等奖 2018
50 水利类专业“知行创三层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51 作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三等奖 2018

文化传统

学校领导

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包括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113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 [3][14]

科研机构

级别

名称

国家发改委

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方园艺设施设计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技部共建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沈阳山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辽宁省共建

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

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环渤海湾地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农业部: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资源圃 多功效大豆根病防治剂菌线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
北方粳型超级稻成果转化基地 北方超级粳稻原原种扩繁基地
沈阳农业大学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 沈阳农业大学秸秆技术研发中心
辽宁东北野菜种质异位保存圃与鉴定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地区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农业部东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国家林业局: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生物质能源生物转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线虫病害与生物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果树品质发育与调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重点实验室、人畜共患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草莓育种与优质栽培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瘦肉型猪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辽宁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蔬菜细胞与分子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北方粳稻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农作物秸秆饲喂反畜家禽配套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北方粳稻工程实验室 、辽宁省设施蔬菜工程实验室、辽宁省蔬菜育种工程实验室、辽宁省设施农业环境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人兽共患病研究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生物炭技术工程实验室

辽宁省教育厅:北方超级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经济与应用昆虫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 、蔬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北方园林植物与地域景观重点实验室、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大平台、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平台)、环渤海湾地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东北粳稻遗传改良与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人兽共患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平台)

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地

沈阳市科技局:沈阳市水稻科研基地、沈阳市果树科研基地、沈阳市旱作节水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沈阳市特种玉米遗传育种与生理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工厂化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 、沈阳市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沈阳市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沈阳市畜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沈阳市蔬菜细胞与分子育种实验室、沈阳北方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15]

现任领导

级别

名称

国家发改委

北方粳稻育种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方园艺设施设计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技部共建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科技部

沈阳山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辽宁省共建

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

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环渤海湾地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历任领导

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东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资源圃 多功效大豆根病防治剂菌线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国家水稻原原种扩繁基地
北方粳型超级稻成果转化基地 北方超级粳稻原原种扩繁基地
沈阳农业大学东北野生猕猴桃资源异位保存圃 沈阳农业大学秸秆技术研发中心
辽宁东北野菜种质异位保存圃与鉴定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地区农村沼气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农业部东北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东北设施园艺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

校区环境

截至2023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58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4.96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876篇。[3]

2017年主持获政府奖励科技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种类及级别 主持人 所在单位
1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孟军 农学院
2 辽宁中药材病虫害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傅俊范 植物保护学院
3 水稻高值化生态种植技术及其装备 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任文涛 工程学院
4 农村节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集成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朴在林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5 益生菌在食品和人体肠道中的作用研究 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乌日娜 食品学院
6 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 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李天来 园艺学院
7 东北旱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及其调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三等奖 汪景宽 土地与环境学院
制定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类型 第一起草人 所在单位
1 切花非洲菊生产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毕晓颖 园艺学院
2 日光温室番茄人工营养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李天来 园艺学院
3 日光温室黄瓜人工营养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李天来 园艺学院
4 主要地下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王小奇 植物保护学院
5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王晓光 农学院
6 多功能林经营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殷鸣放 林学院
7 水稻中转Bt基因成分PCR定性检测方法 辽宁省地方标准 崔震海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8 移动实验室有害废弃物管理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赵瑛博 食品学院
9 辽沈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白义奎 水利学院
10 玉米深松、施肥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齐华 农学院
11 玉米 半湿润区高产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于海秋 农学院

学校荣誉

2017年主持获政府奖励科技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种类及级别 主持人 所在单位
1 生物炭暨秸秆炭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孟军 农学院
2 辽宁中药材病虫害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傅俊范 植物保护学院
3 水稻高值化生态种植技术及其装备 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任文涛 工程学院
4 农村节能低碳住宅建筑技术集成与应用 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朴在林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5 益生菌在食品和人体肠道中的作用研究 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乌日娜 食品学院
6 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 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 李天来 园艺学院
7 东北旱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及其调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成果三等奖 汪景宽 土地与环境学院

获得荣誉

制定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类型 第一起草人 所在单位
1 切花非洲菊生产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毕晓颖 园艺学院
2 日光温室番茄人工营养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李天来 园艺学院
3 日光温室黄瓜人工营养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李天来 园艺学院
4 主要地下害虫测报调查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王小奇 植物保护学院
5 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王晓光 农学院
6 多功能林经营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殷鸣放 林学院
7 水稻中转Bt基因成分PCR定性检测方法 辽宁省地方标准 崔震海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8 移动实验室有害废弃物管理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赵瑛博 食品学院
9 辽沈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技术规范 辽宁省地方标准 白义奎 水利学院
10 玉米深松、施肥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齐华 农学院
11 玉米 半湿润区高产技术规程 辽宁省地方标准 于海秋 农学院

获得排名

  •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学校图书馆藏书125万册。[16]截至2014年7月,有纸质文献112万册,电子期刊31888册,电子图书20万册,馆藏古籍图书13797册,引进CNKI、维普、万方、ScienceDirect、EBSCO、Wiley等中外文数据库24个。

  • 学术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是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每年出刊6期,国际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0-1700。主要刊登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生物学、林学、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实验技术。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固定刊源,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为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质量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质量二等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连续获得辽宁省一级期刊;2004跻身国家中文核心期刊行列,2008年再次入选国家中文核心期刊。[17]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创刊,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经济管理、生态环境、教育教学、文史哲法等。 本刊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是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会科学版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统计刊源;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入选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18]

《高等农业教育》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于1984年4月创刊,开始为试办,季刊,每期80面;1986年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季刊,每期80面;1988年改为双月刊,每期64面;1997年开始,每期页码增至96面,仍为双月刊;1998年改为月刊,每期96面,并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1年改为大16开出版。该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委托沈阳农业大学主办,2001年开始由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主办。[19]

《BIOCHAR》全英文季刊,本期共刊登8篇文章,其中4篇综述论文,4篇原创研究性论文。稿源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中国,作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加拿大、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

报考条件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校徽校徽以沈阳农业大学的三个英文缩写字头“S、A、U”为创意基点。“S、A”的重合体现出沈农是一个团结的集体,“S、A”的下端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沈阳农业大学”,与顶端的沈阳农业大学英文全称相互衬托,既有平衡与稳定之感,又不失主体部分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寓意沈阳农业大学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代表大学的“U”字母,上端两角张开上扬,寓意沈阳农业大学展翅腾飞、开拓进取。底端的麦穗突出农业院校的特点。彩采用蓝与绿,其中蓝色代表永恒,绿色代表生命、成长、理想、希望、农业、生机。整体寓意沈农人团结、求实、进取的精神。

校旗

校旗为学校标准色长方形旗帜,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学校校色(标准色)为红、黄两色。

校花

仙客来是紫金牛科仙客来属多年生草本懂物,花单生于花茎顶部,通常五瓣,边缘多样, 有全缘、缺刻、皱褶和波浪等形;花有白、粉、 玫红、大红、紫红、雪青等色,基部常具深红色斑。仙客来一词来自其学名Cyclamen的音译。 借花名“仙客翩翩而至”之意,表达沈农开放办学,注重交流,朴实好客的情怀。花茎直立,挺拔向上,代表沈农人正直雄实、自强不患、顽强拼搏的精神;花被向上翻卷,花期长,一团团、 一簇簇,似熊贿燃烧的火焰,象征热情奔放、凝心聚力,预示沈农事业蒸蒸日上、灿烂辉煌。

校训

求实 创新 勤奋 团结

校歌

《我们是大地的儿女》

校歌校歌胡宏伟 词 秦咏诚 曲

东陵的青松不会忘记,

昨天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

浑河的流水深情传颂。

今天这里又是一片生机,

校园里汇集着绿色天使,

沃野上成长着大地的儿女。

为了国徽上的谷穗永远饱满,

我们播种理想,收获知识,

务实、求新、奋发、进取![20]

词条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