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潭龙属于角鼻龙类,是恐龙类群中最古老、最原始的成员之一。泥潭龙化石发现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地层。是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被徐星等人命名为“泥潭龙”。
泥潭龙是由徐星等人于2009年描述的。它的化石是两个亚成体标本。完模标本IVPP V 15923是一组几乎完整的联接骨骼,另一个标本IVPP V 15924是差不多完整的联接骨骼,只缺失了头颅骨。第二个标本比完模标本大约15%。第三个标本是IVPP V16134。从骨头的融合程度推断,所有标本死亡时都只是刚成熟的,IVPP V 15924估计只有6岁。
泥潭龙的身体细小及幼长,长1.7米。它们是亚洲东部最先发现的角鼻龙下目。由此显示亚洲恐龙群于侏罗纪中至晚期并不怎么地方性,而亚洲与其他大洲之间可能存在陆地的连接。
泥潭龙是角鼻龙下目的基底,有着很多腔骨龙超科及坚尾龙类的特征。所以腔骨龙超科及坚尾龙类两个分支有着紧密的关系。
泥潭龙的头颅骨有几处相似角鼻龙下目及腔骨龙超科的特征,但却独有一些特征,如没有牙齿及有发育良好的喙。这些特征只曾在白垩纪虚骨龙类出现。泥潭龙的颈部很长,前肢短,后肢长,显示它们拥有良好的行走能力。它们的胃中有胃石,加上没有牙齿,估计它们是草食性的,是兽脚亚目中最早及最基底的成员适于吃植物。整体上它们很像白垩纪的似鸟龙下目及三叠纪的灵鳄,由此显示出这三个主龙类有进行趋同演化。
泥潭龙是角鼻龙下目非常基底的成员,手有四指,第一指已经退化。传统相信恐龙的手是透过第四及第五指的消失来演化成鸟类的翼,但却与研究发现鸟类保有中间三指(即第二、三及四指)存在矛盾。泥潭龙的手部结构支持了后者。在发现泥潭龙前,是假设兽脚亚目逐步退化前肢的尺骨,称之为侧边趾退化。其他非恐龙的四足类则出现两侧趾退化。不过,泥潭龙第一指的退化显示在坚尾龙类中亦有出现两侧趾退化的情况,而其他兽脚亚目的所谓第一至三指,其实可能是泥潭龙般的第二至四指。
泥潭龙手指化石 泥潭龙不同寻常的手部结构。像很多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一样,泥潭龙保存了四个手指,但是其第一指却严重退化了,第二指非常发育。这显示了一种与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完全不同的手指退化模式。
泥潭龙化石材料显示,鸟类的恐龙祖先具有5个手指。在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的两个外侧两指(相当于人类的无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并消失,最终形成鸟类具有3个手指的手部(翅膀)。泥潭龙的手指退化形态非同寻常:它的第五指已经消失,但另一个退化的手指不是第四指,而是第一指,而且退化非常严重——这就说明,恐龙向鸟类进化的过程中,退化的的确是第一和第五指。
现代发育生物学研究却表明鸟类保留了中间3指,也就是说在鸟类演化过程中,最外侧和最内侧的两个手指(相当于人类的大拇指和小拇指)退化消失了。
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来自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它为揭开鸟类起源之谜等提供了最有力证据。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们的一个问题,此次研究发现,将强有力地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
现在的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假说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认可。但恐龙是如何进化为鸟类的,尽管不断有新的化石被发现,但两者之间的进化链条还存在缺失部分。
经重新观察和分析了兽脚类恐龙的手部结构,令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许多兽脚类恐龙的手部特征其实也暗示着一种复杂的退化模式。
综合新的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徐星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外侧转移假说来解释恐龙手指的演化。
泥潭龙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有关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产生的矛盾,解开恐龙向鸟的进化过程之谜。
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在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上产生了冲突,这一冲突也成为少数学者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最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