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盆李村

烧盆李村

中文名 烧盆李村
河流 仲庄沟
外文名 shaopenlivillage
地理位置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娱乐设施 老年活动中心2处,健身中心2处
下辖地区 前街,后街
方言 中原官话(郑开片)
邮政编码 475400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附近学校 人祖庙中学,邸阁中学,通许一高
办学组织 烧盆李小学,烧盆李幼儿园
临近高速 大广高速、商登高速、兰南高速
目录导航

地理环境

烧盆李村烧盆李村(14)烧盆李村地处豫东平原,隶属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管辖,位于邸阁乡东北方4公里处,距通许县城东南10公里,距“七朝”古都开封55公里,距省会郑州110公里,交通便利,X017县道穿其而过,西邻开扶公路(S218省道),西距新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6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45公里、距商登高速(在建)4公里,东距大广高速5公里。全村皆平地,无土丘,庄西边有条仲庄沟穿过,河流自北向南汇入涡河(通许县第一大支流——淮河第二大支流)。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冷暖适中。年平均日照2500个时数,年平均温度14.9℃,无霜期222天,年降水量775毫米,海拔60米左右。

村名起源

烧盆李村烧盆李村(8)据传,明初洪武四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有盆窑,故名烧盆李村。相继迁入孙、魏、郭等姓氏。因自然灾害和历年动乱,前街张氏、后街孙氏已不存在。清朝中期同治年间,官府腐败,灾害频仍,民不聊生,为求得一方平安,四邻资助修筑寨墙,墙高2.5丈,外包砖,上有垛口,安装了四座炮楼。四座城门包有铁皮、铁环铜锭,固若金汤。门上修有两层城楼,门上写着“烧盆李同安寨”六字,可见当时的用心良苦。村中设有看家队,夜间巡逻,小股匪盗自然不敢侵扰,保护了村庄,安定了民心。

科教文卫

情况概述

1980年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农村中学取消,村中学改制为五年制小学。1990年后又有贾庄、娄庄并入到烧盆李大队,成立了烧盆李中心小学。

烧盆李小学(1949年创办,先前老校位于后街庙街往西150米路南处,在校学生500多人汇聚周边贾庄、娄庄、席庄等村庄学生,在校教职工25人左右,2003年之前由李宣西老师担任校长一职),学校门口两侧“严肃活泼、团结紧张”校训由任书贤任老师在千禧龙年题词书写。学校于2004年兴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学校地处村东头,去往贾庄和娄庄的路口处;拥有幼儿园一所,位于烧盆李村前街热闹地带;全村共有卫生室三处,后街两处,前街一处。

1998年,村里实施了电力改造并且又集资3万元新建了学校3个班级的教室。

烧盆李小学毕业照烧盆李小学毕业照(3)2003—2004年,在支书的坚持下,通过半年的努力,争取24.8万元项目款兴建了烧盆李中心小学两层8班双通道教学楼一幢,被省市县评为优质工程,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并被县里评为特殊贡献奖。

烧盆李小学烧盆李小学(11)

爱心捐助

2012年6月30日新世纪亚飞集团代表们经历2个小时的路程赶往开封通许县烧盆李小学,参加贫困小学爱心助学活动——暨开封通许县邸阁乡烧盆李小学捐赠仪式。当天,新世纪亚飞集团为烧盆李小学捐赠爱心桌椅,图书及文娱用品,价值达8万元。此次捐赠活动受到当地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据介绍,接受捐赠的烧盆李小学从教学硬件到师资队伍建设尚需改善,学校共有教师18人,学生600人左右,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简陋,教室无降温设施;存量图书较少,且一部分不适合学生阅读;学校现存体育活动用具非常少,且大多数已经破损无法正常使用,无法满足孩子们日常活动所需,此次爱心助学活动也是新世纪亚飞人以“亚飞十年,感恩行”为主题的“七一”党建活动。新世纪亚飞的党员及员工代表们抵达烧盆李小学后,举行了宣誓仪式。此举措一方面激励了员工们的士气,另一方面也振奋了现场参与的各位观者。[1]

新世纪亚飞集团走进通许烧盆李小学

基础设施

烧盆李村配置设施相对齐全,拥有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各两处,分别位于前后街热闹地带。健身器材2006年由开封市体育局提供,并在2006年12月19日成功举办了“开封首个村级农民运动会”。烧盆李村已经基本实现了街街通水泥路,完全告别了以往下雨泥里走的状况;2009年,烧盆李村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2011年,村里百姓都用上了有线电视,百姓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更值得祝贺的是,在村里爱心人士的大力捐资帮助下,2012年8月份,全村实现了街道亮化工程,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开封市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封市首届农民运动会(7)

村内大事记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通许,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为阻挡日寇西侵,蒋介石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竟然下令扒开黄河花园口,河水向南一泻千里,没有淹着日寇,却坑害了老百姓。大片良田被淹没,老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该村也首当其冲。

1943年,良田本就产能低下,加之蝗虫灾害,赤野千里,粮食奇缺,并有流行病存在,人吃人的现象时常发生,烧盆李村就有一例,至今年长者谈及此事,还唏嘘不止。

1945年,日本投降,农业生产日渐恢复,至解放初期只有200余户人家,不足800口人。

1947年春,村里的穷人纷纷起来参加革命,斗地主,分田地,与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村级政权,农民的生活开始好转,生产力得到了初级发展。

1948年春,烧盆李村成立了农民协会。

1948年,由穷人组织的村级政权,在党的领导下,实行了土地改革,形成了耕有田,种有获的良好局面。穷人翻身作主,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村民生活有了保障。

1949年,成立了原烧盆李小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该村青年魏本证、李正文踊跃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为捍卫祖国的安全都做出过贡献,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

1956年,成立了集体农庄。

1958年,成立邸阁乡人民公社,成立了邓庄大队,下辖烧盆李、孙庄等,并建立村党支部。

1966年4月,邓庄大队解散,重新成立了烧盆李大队,下辖贾庄1个自然村,9个生产队。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的各项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步入正轨,村里掀起了大办农业的高潮。

1980年,农村积极响应了党的政策,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耕地以责任田的方式分到了农民手中,自主经营,取消了计划经济,使农民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1980年,由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农村中学取消,村中学改制为五年制小学。

1983年5月,烧盆李大队改名为烧盆李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

1990年,烧盆李中心小学成立。

1996年,村里集资捐款投资15.6万元硬化了村南北大街;王桂生投资了150万元建成了织布厂一个。

1997年,投资了5万元修建了村委会,填补土路2000米;魏文中投资15万元新建养鸡场一个。

1998年,魏培德投资30万元新建了豫星面粉厂。村里实施了电力改造并且又集资3万元新建了学校3个班级的教室。

1999年,计划集体投资、个人捐资3万元,建两个老年娱乐室,村内配置了电视、影碟机、桌凳、象棋、扑克等一些娱乐用具。

2000年,铺设了村外道路,集资改造了村委的全部门窗。

2001在,市政府办公室的协助下,投资7万余元完成了三个街道的改造任务。

2002年,在县财政局的协助支持下,投资6万余元硬化了学校门前道路0.5公里。

2003年,投资16.8万元硬化了村内1.4公里的两条横道。

2003—2004年,在支书的坚持下,通过半年的努力,争取24.8万元项目款兴建了烧盆李中心小学两层8班双通道教学楼一幢,被省市县评为优质工程,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并被县里评为特殊贡献奖。

2004—200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群众大会动员,村外建了三个生猪养殖基地,发展了26个肉鸡养殖专业户。

2005—2006年,在县财政局的支持下,引进外资和村内集资30万元硬化了村内2.5公里道路,从而结束了村民几百年来走泥泞道路的历史。老年人达到了老有所养,6万元的健身器材安放在街头路边,供大家健身强体。村内的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展望未来,烧盆李村的前景更加灿烂。

2006年12月19日,成功举办了“开封首个村级农民运动会“。

2009年,烧盆李村完成了了”家家通自来水“工程。

2011年,完成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工程项目,百姓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2012年8月份,全村实现了街道亮化工程,居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2013年5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完工。

农田水利工程

烧盆李文化娱乐烧盆李文化娱乐(2)2015年2月(农历乙未年羊年正月),村委会邀请山西省运城市豫剧团,为村民呈现了多场豫剧曲目演出,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娱乐文化生活。

2015年11月,由218省道杨庄段下路向东通往烧盆李村延伸至贾庄村道路在使用了15年左右后,全线改造升级,结束了道路不顺的历史,为杨庄、各里口、祁湾、烧盆李、娄庄、贾庄等12000多人的交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2015年12月,村内多条道路相继升级改造,交通更加通畅、便利。

2016年04月03日,在S218省道邸阁乡杨庄--王庄段通往烧盆李道路丁字口处安装了“烧盆李”路标指示牌,解决了因路口两边民房遮掩路口带来不便的问题,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外客去往村内提供了指引。

人口数据

烧盆李村前后街大小街道30条左右,现有546户居民,人口2400人左右。

农业经济

烧盆李村拥有耕地面积3050亩,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盛产无仔西瓜、有仔西瓜、棉花、玉米、小麦、红薯、辣椒、大豆、土豆等!

烧盆李农产品

姓氏文化

据传,明初洪武四年,李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有盆窑,故名烧盆李村。相继迁入孙、魏、郭等姓氏。因自然灾害和历年动乱,前街张氏、后街孙氏已不存在。

烧盆李村主要姓氏:郭、李、魏、王、万、张、、、。其中前街姓氏较多,后街绝大部分都是郭姓!

  • 郭姓来源

08年,通许县文物局发现一株明洪武年间迁民古槐,此树高约8米,树围约2.7米,树龄630多年。据了解,该古槐位于通许县六营村一村民院中,此树为黑槐树,又叫国槐。据1999年重修的《通许郭氏宗谱》记载,此古槐为唐大将郭子仪的后代、五品武生郭文华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洪洞县东迁通许六营岗时所植,以昭示子孙,永不忘本。

郭氏古槐长势良好,树干粗大,叶枝茂盛。据开封市文物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古槐是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历史见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明初的移民情况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通许县郭氏先祖生活在今山西汾阳。至唐大将郭子仪以后,有两大支派迁出:一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汾阳四十七世孙郭福积的长子郭明修、次子郭继修,迁居咸平县西南凤岭村(即今小岗村);二是明洪武四年(1372年)洪洞县大移民,兄郭文华(五品武生)迁通许六营村,弟郭兰华迁汴西瓦子坡。汾阳距洪洞50余公里,郭姓两支,是为一族。

清同治元年所传辈字:“德善福广,永可继兴;芳昭万世,正本耀宗。”26世为“德”字辈。

郭氏在通许分布于常庄、楚庄、张庄、小岗郭、前安岭、大楼郭、郭庄、六营、烧盆李、大流郭等44个村庄。扶沟县江村镇的郭庄、娄灵石,尉氏县永兴乡黄寨,开封县西瓦子坡等地也有分布。通许迁出的还分布在22个省\市.

本村郭姓所有辈分如下:善、福、广、永、可、继 据说楚庄、常庄、烧盆李三庄的郭姓老祖宗是三亲兄弟,后来各居一村,再后来人丁兴旺发展到了郭姓大家族!

  • 万姓来源

据史料记载,烧盆李万氏来源于太康县万氏南长门长支九世孙万祥。据民国九年续编、一九九一年六修重印《万氏族谱》载:万氏十门分居太康县各地。明初,万氏一支由太康迁入通许县邢岗村。邢岗村街里有万家胡同,长贯五街;万氏祠堂,营造雄伟。老茔在邢岗村南马家街南沿,有墓十多座,碑数通……后万氏祠被改为庙宇。明朝中时,有万思学由邢岗迁往通许县城南10里落户,形成今村名万寨。万寨万氏遂以万思学为始祖。数百年来,万氏人丁繁衍,由万寨分居通许数村;任祥、烧盆李、云庄、刘庄、后小渚等。

通许万氏祖茔在太康县。因战乱、水灾等,《万氏族谱》屡遭毁坏,族人亦逃难四方,生死不明,失去联系。已知由太康迁居他处的有:安徽淮阳、山东观城、尉氏、杞县许岗村、扶沟县、江西省……《万氏族谱》六本,有序、传、世系、派字、碑文等,由太康县重印,通许县万寨保存一套。

下辖街办

烧盆李村分前街和后街,前后街之间没有农田相隔,这是祖辈留下来这么叫的,据说之前区分来源是由于原先在前街和后街之间有个寨墙!我们前后街还是相当亲密的,全村前后街共有六个大队小组,共一个村委会!

旅游资源

烧盆李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周边旅游城市密集度高,位于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带”内,周边旅游景点有:清明上河园、龙亭、大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中国翰园碑林、开封铁塔、繁塔、嵩山少林寺、天地之中、嵩阳书院、淮阳太昊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等,自驾游皆可在4小时之内到达。  最后,真诚欢迎广大客商前来我们村庄投资兴业!“烧盆李吧”已经开通,欢迎大家光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