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魏宁格

奥托·魏宁格

中文名 奥托·魏宁格
信仰 前期不可知论后期基督教
逝世日期 1903.10.04
出生地 奥地利
国籍 奥地利
目录导航

奥托魏宁格人物简介

奥托·魏宁格(Otto Weininger,1880年4月3日-1903年10月4日),奥地利哲学家,作家。

1902年, 魏宁格把《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作为学位论文交给维也纳大学,其第一部分使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魏宁格之墓魏宁格之墓1903年《性与性格》(Geschlecht und Charakter)扩充出版,同年,魏宁格举枪自尽。不久,《性与性格》畅销国际,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其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随笔,发表为《关于终极事物》。这两本书,便是慧星般的魏宁格留予此世的全部。

《性与性格》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洞见。

顺便提一下,魏宁格及其著作对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或许可以去掉之一)——语言哲学、分析哲学、逻辑哲学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奥托·魏宁格-思想观念

魏宁格认为,妇女的自然体现实际上只有两种类型。由于“妇女需要的是性交,而不是爱情”,因此,她看待性交一是作为母亲,即获得孩子的手段,二是作为妓女,即获得快感的手段。魏宁格如此反对女权的观点,其最终结论是什么呢? 他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他说:“不论某个男子何等卑贱,他总是大大超过最高尚的妇女。而且大到无法比拟的程度。” 魏宁格的出发点,是从设想理想的男子和理想的妇女的基本品质的结合开始的,但是逐渐失去了内部的平衡,丢失了学者起码的严谨作风,除了危言耸听的偏激之词外,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更没有有利的论证和科学的依据。在他的书中,最后的结论就是,通过对女性的描绘,得出了人类发展的远景凶多吉少,正是有了女人的干扰,人类在慢慢走向自杀,文明的最终结果是毁灭。

性与性格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生前发表的唯一著作。魏宁格曾将本书的纲要给著名性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看,但后者拒绝推荐,理由是该书立论缺少实例。《性与性格》于1903年扩充出版后,魏宁格说:“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辉煌。”果真,同年,二十三岁的魏宁格因绝望反响,自杀于维也纳贝多芬故居。奇葩之死,使这本书终于揭起空前轰动,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欧洲。连佛洛伊德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魏宁格确实“颇具天才”。

本书以“性别的中间型态”为立论基点,认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男性与女性,每人都是这两种类型素质的混合,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及构成方式;同时,男性性素质代表“有”,而女性素质代表“无”。作者亦旁征博引大量当代哲学、科学思想,其惊世骇俗的见解受到热烈推崇,也同时招来憎厌女性、反闪米(犹太)主义等骂名,争议喧腾百年。

《性与性格》究竟是一部天才之作,抑或合理化仇恨的邪说,或许未有定论,但其反映了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女人崛起、男人阴性化、同性恋等现象引起的价值动摇及性焦虑,确有历史价值。然而,对比当今大谈两性关系的流行书,我们似乎能从中发现相似的论调,相似的焦虑,历经百年波折未曾消失,这部书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也是反照现在的镜子。

书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许你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如果连魏宁格这样的人都不能称为“天才”的话,这个世界上大概也就没有“天才”了——希望这不会成为对魏宁格及其著作的过分溢美之词。虽然魏宁格是奥地利人,并没有多少东方文化背景,但是,他的许多思想和佛教都是“暗合”的——这一点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必须得承认,这是一本天才之作。魏宁格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并结合自己的天才特质写出了这本儿疯狂前卫的《性与性格》。看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被他的大作中散布各处的大胆猜测和相互矛盾冲撞着--真是太刺激了!他写道:“要理解一个人,其实就必须去做那个人。”所以要理解魏宁格,我们必须得精神分裂,至少在翻开这本《性与性格》的时候。

概述

魏宁格一边高呼:“我是天才!”一边记录此时的喜悦心情。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引起一阵骚动,是源于天才与普通人的冲突。一个早逝的天才唯一的一本书,想必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性与性格》大胆地揭示了天才们的那种孤傲--他把天才的孤独气质写得如此露骨、精炼,足以引起天才同胞们的共鸣,让普通人窒息;而其中散发的那种傲气则在第一时间引起了普通人的不悦情绪,其中夹杂着恐惧、嫉妒,或者是相反的自卑,还有无耻的嘲讽。

引用1

《实践理性批判》的奥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处于无限而永恒的隔绝当中。人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不为其他什么而活着;他远远地脱离了成为自己愿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隶的处境;他高高地站在社会伦理之上;他是孤独的。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整体”本身(one and all);他心中存在着法则,他自己就是法则,而不必前思后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他已经不再感到自己还担负着责任。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绝对义务。他呼唤着:“我要自由,我要安宁,我要与敌人讲和,我不要无尽无休的奋力拼争;”他心里充满了恐惧。他也曾对着宇宙发问:那一切都有什么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耻,因为他这是在强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负压到别人肩上。康德描述的这个孤独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欢笑,既不去怒骂也不去作乐;他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制造出什么噪音,因为他周围的宇宙是那样寂静。在孤独中默认孤独,这就是康德之哲学的辉煌顶点。 P175-176

引用2

任何一位伟人都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是何等巨大。每一位伟人创造出某种东西以后,马上就会感到自己的伟大;伟人的虚荣心和雄心一向都极强,这往往是他们自视过高。但伟人从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与自我理解是相互对立的;人的自负程度,恰恰等于自我理解的缺失程度。 P182-183

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越是伟大,他就会越是无情,因为他要忠实于自己;这样一来,他就往往会使他在日常生活里触到的人们失望,那些人无法企及他的高翔,所以就想把雄鹰束缚在地面上,甚至加上“不道德”的恶名。 P190

概述

魏宁格一边狂阅读,一边通过一种叫做“内省”的方法发表高见。

看过此书的人肯定对这种标准“魏宁格式”的句法不会感到陌生--不是不(没有)XX,而是与XX无关。这个“XX”可以是道德、理性、逻辑、意识,等等等等。这样的句子,全都用在了“绝对的女人”身上。我想这种说法确实更接近真理。由此我联想到了《绝望的主妇》里面Bree的一句经典台词:“爱的对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或许这里不是原出处)。这种逻辑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而不在于你是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哪个位置;就如道家思想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意识到了一种事物,那么你也就同时得知了这种事物的对立事物。魏宁格真正把这种思想泛化,推广至一切事实,即:极端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不存在的情况,而事实总是处在我们假想出来的极端之间;于是就有了无数多种的“中间形态”。最典型的就是“绝对的男人M”与“绝对的女人W”。魏宁格就这样通过对自己内心男人部分和女人部分的深刻自省,写出了关于男女关系的那部分经典。

引用3

男人要么会蔑视女人,要么就是从未认真思考过女人。 P260

恋爱中的男人爱的只是他的自我。爱他渴望成为的那一切,爱他应当成为的那一切,也就是他最真实、最深刻、可被认知的本性,它摆脱了一切羁绊和必然限制,摆脱了人世间的一切污点。他把自己的理想,即一种具备绝对价值的存在的理想,一种无法在自身找到的理想,投射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P267-268

引用4

女人的端庄正是一种假正经(prudery),即夸张地否认她天生的不正派。 P299

女人的爱就是她的同情--它是群体性(community)的表现,将一切都混为一体。 女人对男人的“理解”,不是一种共鸣,而只是一种寻求同情的欲望,是一种没完没了的强求,是一种自私的索取。女人和男人没有关系,而只于男性素质有关,所以女人不能了解男人。 P323

化身为男人的性欲就是女人的命运。女人只有一个目的--延续男人的罪,因为一旦男人战胜了自己的性欲,女人便会消失。女人就是男人的罪(sin),男人极力用爱情去赎罪,男人通过自己的爱欲(eroticism)向女人表达歉意。 P326-327

引用5

爱就是谋杀。性冲动摧毁了女人的身体和头脑,而诉诸心灵的爱欲则摧毁了女人的心灵存在。为了让女人更好地作为一个载体,将男人的价值概念投射到这个载体上,男人彻底否定了女人本身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P274-275

概述

魏宁格一边推崇叔本华一等哲学家,一边玩弄“本质”的把戏。

叔本华提出“表象的世界”,即世界不存在一个被称作“实体”的东西,而只有现象。魏宁格处处提到所谓“女人的本质”的东西,认为“女人‘最深刻的本质’决定了女人不可能成为天才”,还通过“一个男人的内省”得出“一个生理上的男人可以成为一个完全心理上的女人,但一个生理上的女人却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上的男人”的论断。(P370)”。

引用6

如果男人继续只利用女人去实现男人的目的,从而不断降低女人身上的人性观念,男人便不能解决自身的道德问题。男人必须使自己摆脱性的束缚,才能摆脱女人的束缚;作为真正的人的女人,却只能从作为女人的女人的灰烬汇中诞生。只要有女人,死亡便会永存;直到两性合为一性,直到从男人和女人演化出了第三种自我,它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真理才会成为主导。 P379

真正放弃了自己的性自我的女人,真正希望获得内心平静的女人,将不再是“女人”。她获得了内心的、精神的标记,也获得了再生的外部形式。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女人时候真的希望理解“存在”(existence)的问题,理解“罪”(guilty)的概念,女人真能够真心渴望自由吗? P383

按照诗人的解释,按照佛的解释,也按照我的解释,女人与整体没有关联,与整个世界没有关联,与上帝没有关联。那么,女人究竟是人还是动物或植物呢?(P347)

男人创造了女人,而只要男人还产生性欲,他就愿意不断地重新创造女人。男人给了女人意识,同样,他也给了女人存在。女人就是男人的罪(sin)。男人极力用爱情去赎罪。(P357)

关于男女两性的宗教信仰的区别:

目前流行一种观点,它认为女人具有虔诚的宗教情怀。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如果女人的宗教意识是真的,如果这种意识来自女人自己的天性,她早就会在宗教方面做出某些伟大的业绩了,但她在这方面却从未做出过任何重要的事情。对男女两性宗教信仰的区别,我可以简要地概括一句:我认为,男人的宗教是一种对自己的最高信仰;女人的宗教则是一种对他人的最高信仰。(P333)

抽象的男性是上帝的形象,即绝对的“有”;女性以及男性身上的女性素质,则是“无”的象征。这就是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性和女性互为补充,互为条件。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和功能就是作为男人的对立面。女人的意义就是作为无意义。她代表着否定,即与神性相对立的一极,即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因此,当一个男人变成女性的时候,“无”的特征便显得格外可鄙,连这样的人自己都会把自己视为罪大恶极者。这也可以解释男人那种最深的恐惧,即对(变成)女人的恐惧;它是对无意识的恐惧,是对那个诱惑他的毁灭深渊的恐惧。(P355)

概述

疯狂的天才vs.理智的天才;借代。

其实天才都是疯狂的,但在人们眼里,有些天才是用自己的理智来写作,他们能带给人宁静的感觉,让人静心;而有些天才是发了疯的,他们搅乱这个世界表面的安定,弄出一些让人心惊肉跳的作品。我想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这个天才是否跟随了时代的发展:那些紧握着时代脉搏的天才看出了时代的弊病,预知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他们的一生就是这个时代前进方向的写照,就是一种对未来预示的实践。我发现几乎每本天才之作的前面,即“前言”啊,“译者的话”啊,“推荐序”啊什么的,充斥着像“我们要客观看待”、“要认识到作者的年代局限性”之类的P话,我很怀疑,那些人是否真的认真体会了作者的心思。我想魏宁格那章关于犹太人的论述,我宁愿把它看作一种借代的手法,“与其创作一个新词,不如就用现实中就有的而且性质类似的旧词来加以说明”。他的“男人M、女人W”的说法,也可以看作一种借代;我甚至考虑过是不是作者图方便,这样说明一个天才的时候,就不用繁琐地说“他或她”,而直接用一个简单的“他”就行了。(=。=)

引用7

在“绝对的女性”(即“W”,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概念)这种生灵身上,不存在逻辑的现象和伦理的现象,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理由设想她拥有灵魂。绝对的女性既不懂得逻辑义务,也不懂得道德义务,而有关法律与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等说法,乃是她最不熟悉的东西。她根本不具备肉体感觉以外的个性,这个说法能得到充分的确证。绝对的女性没有自我。

(这一段提到了“中国”)我们还是应当记住一点:本书的作者并不是这种见解的始作俑者。更确切地说,作者只是揭示了一个长久存在的观点的哲学基础。从无法追忆的古代开始,中国人就一直认为女人没有灵魂。若问一个中国人有多少个孩子,他会只计算男孩子的数目。出于同样的理由,穆罕默德也把女人排除在了天堂乐园之外。东方国家女人的地位低下,还是出于这种观念。P236

女人非常巧妙地让众人知道:唯有男人的“男子气”才使她们感兴趣。男人接受了女人衡量“男子气”的标准,并把它当作了自己的标准。在女人眼里,男人作为男性的资格已经和女人对他的评价合为一体了。然而,上帝却禁止这种情况发生,这就意味着,世上将不存在任何男人。 P367

他有提到中国人,不过好像不是什么好话,和“犹太人”联系紧密。他预言“世上将不存在任何男人”,还说“犹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宗教创始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下,中国将产生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甚至人类的精神导师?--虽然这似乎是对中国人的极大否定和讽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