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的中青年是主体,占89.9%。
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从地域分布看,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自由职业人员高度密集地区。
职业发展变动性较大。“一份工作干到底”的情况几乎不存在,3年内更换过工作的达60%以上。
分散性和自由度高。追求“U盘式”的生存方式,即自带信息、即插即用、不装入固定系统。
职业地位呈金字塔分布。处在“塔尖”的少数人名气很大、收入很高,越往下人数越多、名气越小、收入越少。调查数据显示,年薪在20万元以上的约占8.5%,年薪在6万元以下的占52.8%。
网络是日常交往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他们的作品越来越多依靠网络来传播;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交往也主要是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来实现。
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和权益保障上。他们希望完善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完善行业准入、市场监管、版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维护合法权益;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类职称评定等。
①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等自由写作人员,以文化为媒介,以市场为导向,以撰写、发表文章为事业追求和经济来源;
②自由画家、书法家、音乐创作人、摄影师等自由文艺创作人员,不隶属于政府文化艺术机构,以出售自己的作品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③自由导演、制片人和独立演员歌手等自由演艺人员,主要从事演艺或与之相关工作。
④媒体与营销策划师、企业培训师、市场调研咨询师等自由策划咨询人员,通常具有较强的市场综合分析与观察预测能力;
⑤自由经纪人、设计师、翻译等知识型市场服务人员,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自由白领”;
⑥个体工程机械技术人员、电器及电子信息产品维修人员等技能型市场服务人员,大多拥有很好的技术和手艺。
一、队伍数量将不断壮大。就业压力大、择业观念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进入自由职业领域。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他们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两极分化的趋势将不断加剧。市场的竞争,决定了他们内部的两极分化难以避免,而且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四、要求改革的呼声将更加强烈。在社会保障制度、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和税务政策方面,他们希望体制内外平等对待。
五、政治参与的意识将不断增强。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政治权利,他们渴望进入政治生活,保护自身利益。
1、创业环境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自由职业人员创业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创业起步艰难;有些自由职业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深造诣或较大影响,但无法得到政府认可。
2、是沟通渠道单一,有待进一步扩展。各级人大、政协中虽占一定数量,但比例很小。自由职业人员与党政部门的沟通以单向为主,双向的较少,而且主要是以会议形式沟通,沟通深度不够。
3、政治引导工作较弱,有待进一步强化。自由职业者长期生存在体制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思想多元,见解独特,容易在一些社会问题上形成偏颇看法,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尊重他们的劳动创造和创业精神,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坚持以社团为纽带、社区为依托、网络为媒介、活动为抓手,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
1、发挥统战优势,促进和谐发展。自由职业人员是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摸清底数,把握总体特征,建立和培养代表人士队伍;要从总体上加强对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的研究和规划,协调各方做好自由职业人员工作;有关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团结联络、教育引导、行业自律、服务成员、维护权益、建言献策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努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自由职业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中共党组织、共青团及民主党派要发挥积极作用,做好吸纳、培养、人才推荐和使用工作。
2、加强政治引导,促进群体发展。要发挥统战部门的作用,将他们更好、更合理地纳入党和政府的视野,使之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适当增加自由职业人员在人大、政协和群众团体中的比例,拓展自由职业人员政治参与渠道,为他们参政议政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充分保护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其政治参与的效能。
3、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创业环境。面对愈加严重的就业压力,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允许自由职业人员参与职称评定、纳入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体系、给予应有的社会地位,享有与其他从业者相同的社会权益等,鼓励人们把择业目光更多地转向自由职业。
4、做好服务工作,搭建业务平台。由于自由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要不断去寻找新岗位。而利用中介、亲友介绍、布告栏、网站信息等,均有诸多弊端,仍然满足不了自由职业人员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自由职业人员搭建业务平台。另外,相关部门要把对他们的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的整体规划,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团作用,通过定期专业培训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能力,促进自由职业整体稳步发展。
一、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向国家上缴大量的税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扩大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自由职业人员拓展新的就业形式,创立行业、兴办企业吸纳劳动力,缓解了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
三、捐助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大多自由职业人员富而思源,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和各种捐款捐物等社会公益事业。
四、加速知识升值,引起人才重视。自由择业使许多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推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风尚的形成。
五、更新择业观念,开辟创业渠道。摒弃了对工资、晋级、劳保、住房、户口等传统指标满足,改变了过去单纯“靠分配、等安排”的就业模式,主动出击,走向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这一新的择业观的社会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六、拥护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自由职业者产生于改革开放后,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拥护者。他们扩展就业机会、热心公益事业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