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石

燕子石

中文名 燕子石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燕子石,学名三叶虫化石,因其化石虫体形如飞燕,故称燕子石。三叶虫是一种海栖古生物,发生在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达到盛期,成为海中霸王,距今约3--5亿年。因其全身纵横各分为三节,故名三叶虫。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极为稀有。燕子石在临朐县冶源、寺头、五井、嵩山等地均有发现。燕子石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成分结构

       鲁砚名贵石品。即“蝙蝠石”。用燕子石制砚,明清时均有记载,称为福砚或鸿福砚,并作为贡品进贡宫廷,清乾隆《西清砚谱》收录该砚数方。

山东燕子石,主要产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和莱城区高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临沂市费县马庄镇,淄博市沂源县等地。该石是一种海洋动物化石,生成于距今约五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莱芜山区是中国燕子石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石上三叶虫的形体清晰,状如春燕穿柳,浮雕般凝于岩板层面,具有色泽古雅,姿质温润,纹彩特异,富有天趣的特点。

发展简史

       一千六百年前晋代郭璞注释<尔雅>中有"蝙蝠又名识墨"句,提到齐人(即古代淄博)以此石制成

  "识墨砚".用燕子石制砚,姿质嫩润,抚之如婴肤,扣之如钟磬,墨泼而不损毫.用它制做文房诸宝及摆件也无不古雅多趣,妙不可言

  泰山岩岩,五岳独尊.在泰山山脉的莱芜山区,人们很早便发现了神奇绝妙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生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至中生代开始消亡,先后统治海洋达三亿年之久.沧桑巨变,无情的大自然将它们镶嵌在了灰黄色的石板上,由于它们保留了生命最后瞬间动人的姿态,如采花的蜜蜂.似寻芳的蝴蝶.像翱翔的海燕.又像穿柳的春燕,所以人们便形象地将这种石头称为”燕子石”.

应用领域

  燕子石可精工制作成砚台、镇纸、笔架、印泥盒等文房诸宝,以及屏风、花瓶、扇面等工艺装饰品,燕子石工艺品可作为办公摆设,家居装饰,高档礼品,纪念品,收藏品以及满足于商界等社会各界的交际需求.因其造型古朴大方,格调清新高雅,天趣自然,高贵典雅,随形而就,形艺结合,确有独特风韵,人们称其为“难得的天然艺术珍品”,深得一些书法、艺术、商界、知识界等高品味人士所赏识,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

  清乾隆皇帝御制《西清砚谱》,将其墨砚列为众砚之首.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傅仪之弟傅杰观赏了燕子石,欣然提笔写下了”中国三叶虫化石珍品”的墨宝.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访华时,中国领导人曾赠送给他一件燕子石工艺品。

  燕子石艺术品还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馈赠国际友人.

  中国孔子基金会自一九八七年起,就把燕子石列为儒学国际研讨会的纪念品,

  2003年起被山东省旅游局指定为旅游购物名牌产品.

  著名文学家吴伯萧题词“鬼斧神工”,

  著名书画家米南阳先生叹其美妙绝伦,欣然题写"腾蛟起风".

  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有诗赞赏道:“五亿年前古,翩翩燕子飞,奇珍天下宝,史迹依稀”。

  著名画家、书法家范也曾对燕子石工艺品曾题诗一首,诗曰:“化石峥嵘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轰然地裂无边火,铸就浑沌万古魂。”

  著名书法家舒同题词“天趣”,武中奇题词“妙品”,赞誉产品的高雅、奇物、名贵。

  如今燕藏家网站利用当地化石资源结合现代科技设计生产出融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的艺术珍品,是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充分体现了燕子石本身具有的地久天长、喜庆吉祥的深刻寓意,打造了天人合一,臻于完美的艺术世界.使我们可以享受到这种化石艺术品的艺术魅力。

延伸阅读

       且不说该“愚人”爱石之举与当时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单就“燕石”来说,是否可以假设就是现在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东分布很广,而《阙子》记载这梧台即梧宫之台,梧宫是齐国宫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齐国国都)西北,虽然东晋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经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燕山在河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关,多溢口,富矿藏)。那么,“宋之愚人”又怎能在远离燕山的山东得此燕石呢?是什么人带到山东来的呢?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说明当时的赏石之风已经非一般之滥觞了。这个总是在此我不做考证,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恰当的发现和说法。尖于梧台,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仅供参考:文献记载,梧台是当时齐国的“国宾馆”,是齐王议事、会客和游乐的地方,也是“百家争鸣”的策源地。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耳闻目睹了齐国韶乐的演奏盛况,陶醉神迷于音乐中而“三月不知肉昧”,并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舜时的乐曲,舜是东夷人,也是如今鲁东南人的祖先,韶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是磐石击打出来的。孔子爱石是否与此有点关系呢?

特大三叶虫化石

  一块距今4.5亿年的特大“三叶虫”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只三叶虫,这块化石昨在镇江贡吉康老人家中“露脸”,观者无不为之惊叹。

  这块“三叶虫”化石,长81.1厘米,宽41厘米,厚3厘米,重30余公斤。化石板上嵌着50余只“三叶虫”,虫的身躯、翅膀清晰可见。据省地质研究所一位地质专家称,“三叶虫”属海里游移和漂浮动物,开始出现于早 寒武纪, 古生代末全部灭绝,其化石是划分地质时代的主要标准,在地质博物馆里或许能见到,而为个人收藏却少有,尤其像这样特大型“三叶虫”化石,在国内并不多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