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天主教堂

磨西天主教堂

中文名称 摩西天主教堂
风格 欧式风格
目录导航

简介

磨西天主教堂就坐落在磨西古镇之上。它以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安然伫立在古街入口处。曾经历经了无数次风雨飘摇,甚至是血雨腥风。

磨西天主教堂坐西朝东,为中西合璧四合院建筑,建有经堂、钟楼、神甫楼和男女生宿舍,建筑面积289.7平方米。教堂内装修雅致,有柱12根,每根顶柱上都有木制树叶雕花,并绘有少量花纹,望板上绘有玫瑰花,极具西方浪漫色彩。钟楼共3层,楼顶采用六角形攒尖顶,由6根圆柱抬顶,窗为桃尖形,二层为四角形,用四方长形砖柱托檐,有方形窗、拱形大门,门两侧有圆柱各一根,并绘有花纹图案,极具东方古典建筑风格。

神甫楼是一幢两层三直青砖土瓦房。楼前有块白色花岗岩石碑,上面刻有“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等字样。走进神甫楼,里边陈列着有红军曾经用过的一些物品,毛泽东同志住房存列,磨西会议房间复原存列。而最主要的是,室内的一些展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红军在磨西的活动情况,介绍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以及红军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历史事件,保存着当年一些红军将领到此参观的题词。

历史

背景

天主教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磨西之所以成为具有实力强盛的教派之一,有着它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1884~1885年的中法战争,战败方的中国与法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连同此前订的不平等条约、条款,法国在中国取得了通商、传教、驻领事、修铁路等特权。从此,包括天主教派在内的法各种势力长驱进入中国国门。特别是西方基督教期望到东方的中国内地传教成了许多传教士执着不舍的梦想和追求。1850年后,法国著名传教士勒努(化名罗勒拿)以商人、旅行家的身份骗过云南、西藏、康巴地区的活佛、土司、头人在上述藏区开始传教。到1856年左右,勒努在西藏东部的传教活动终有了起色。他们在四川康定地区建立了传教踞点——“西藏教区”,以康定为中心开始向邻近地区丹巴、康定、泸定三县扩展。“茶马古道”和“箭昌道”交汇点——磨西便是“西藏教区”首选目标之一。

1892年左右,法籍传教士彭某在丹巴传教遇害,获赔白银2000两,其弟弟用这笔赔银在磨西置地,为建磨西教堂作准备。彭弟初来磨西租一汤姓的民院设教堂传教,发展教徒。

创建

1918年彭主持修建磨西天主教堂,1922年完成神甫座房,1926年钟楼、经堂落成。

事件

在教堂落成后不久,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5月27日,毛泽东从安顺场出发,经海尔洼、田湾、菩萨岗、猛虎岗,向磨西、泸定方向前进。5月29日傍晚,红军抵达磨西。由于雨大天又黑,通往泸定的山路全是悬崖峭壁,毛泽东和军团部队夜宿磨西,当晚住在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楼。晚10时,毛泽东在神甫楼召集同行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陈云、邓小平、秦邦宪、林彪等召开会议,史称“磨西会议”。会议决定:红军不去康定,因为兵员、粮食得不到补充;通知部队有序通过泸定桥,先过人后过马;征求陈云意见,中央准备派他出四川到上海恢复被敌人破坏掉的党组织,而后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通知部队抓紧筹集补充粮食。磨西会议是泸定桥会议的预备会,对红军通过泸定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晚毛泽东夜宿神甫楼,次日凌晨4点,毛泽东等离开磨西教堂,行进到到磨岗岭半山坡时,接到先遣团派人送来的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的消息。据资料记载,当时在教堂时,一个传教士为毛泽东做了西餐。

1950年3月磨西解放,外籍传教士遣返回国,教堂财产收归政府,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天主教活动一度停止。

解放战争胜利后,磨西教堂的法国传教士被驱逐回国。1988年1月,四川省泸定县成立天主教爱国会,由政府拨款3万元修复磨西天主教堂和神甫楼,作为该县天主教徒集中活动的定点场所。1999年,磨西天主教堂被甘孜藏族自治州评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磨西会议遗址”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西会议

1935年5月29日晚10时许,连续行军三天的毛泽东同志宿营磨西天主教堂神甫房。当夜召集同天到达磨西的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陈云、邓小平同志开会,长征史上称“磨西会议”。磨西会议为5月30日的泸定桥会议奠定了基础,起到了预备会议的作用。[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