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中文名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主要院系 林学系、园林系、蚕学系、后蚕学系
目录导航

发展现状

学院拥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点,以及林学、风景园林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林学学科下设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森林培育为辽宁省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学科下设园林植物和园林设计两个学科方向,其前身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
学院设有林学、森林保护、园林、风景园林4个本科专业,下设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资源利用、森林生态、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7个教研室。拥有北方园林植物与地域景观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林业局辽宁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沈阳农业大学实验林场、植物园、北方林木与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后山温室等校属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设有包含4个专业综合实验室、5个创新实验室和6个研究生综合实验室的林学院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园林景观设计研究所、园林科学研究所和林业生态研究所3个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机构;拥有辽宁省实验林场、大连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溪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0多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拥有近万平方米学科大楼一栋。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梯队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7人(专业教师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17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5人,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专业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6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天柱山学者1人。
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林业行业科研专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级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林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39人,研究生141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20人。

历史沿革

1949年,原沈阳农学院创建森林系,1950年因朝鲜战争爆发,森林系并入东北农学院,此后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并入东北林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成立的沈阳农学院设立了园林绿化专业——林学院孕育发的基础。园林绿化、果树、蔬菜三个专业所组成的园艺系首任系主任是全国著名的造园专家,园林绿化专业的奠基人章守玉教授。
1956年,学校增设林学专业,1957年原林业部副总工程师韩麟凤教授调入我校林学专业,1959年正式成立林学系,由韩麟凤教授担任系主任。
1959年,增设森林保护、林产化学、木材加工3个专业,1960年增设林业机械化专业,当年林业机械化、林产化学、木材加工三个专业迁并至东北林学院。
1965年,林学系与园艺系、农经系合并成立园林系。
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造林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获批设立森林培育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园林绿化专业恢复招生(专科)。
1986年,园林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1994年,正式成立林学院,下设林学系、园林系、蚕学系。
1998年,获批设立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1年,成立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并于当年招生。
2002年,获批设立了森林经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6年,获批增设了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保护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2011年,获批设立风景园林学硕士点一级学科;林学学科获批硕士点一级学科,同时增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硕士点二级学科;由我院承建的国家林业局“辽宁辽河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论证。
2012年,获批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辽宁省林业厅正式下发文件同意成立国有沈阳农业大学实验林场,并纳入省直林场管理。
2013年,增设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博士点、硕士点二级学科;根据调整后的国家本科专业目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分成森林保护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调整至经济管理学院,我院森林旅游系取消,增设森林保护系。

师资力量

林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梯队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8人,在43名专业教师中具有正高级10人,副高级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24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

建设成果

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14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学院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获省政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对外合作

先后有15位教师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并同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俄罗斯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

林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24人,研究生140人。5年来,先后涌现出“辽宁省先进班集体标兵”、“辽宁省三好班级”“辽宁省红旗团支部”等先进集体。林学院学生就业范围广,就业渠道多,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学院多次被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本科教育

5.1林学专业

林学专业属于农学门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资源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够从事林木良种选育、森林培育(包括经济林栽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林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确定培养方向以及进行专业建设,培养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以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森林基础科学(植物学、树木学、遗传学、土壤学、测树学、森林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林木育种、种苗经营、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资源调查、林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化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土壤学、测树学、遗传学、树木学、林业应用数理统计、森林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经营学、林木种苗学、造林学、林业经济管理学、林木组织培养、林业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森林植物检疫、森林利用学、防护林、经济林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依托林学一级学科,涵盖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5个二级硕士点学科,其中森林培育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本专业师资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科研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拥有植物园、苗圃、辽宁省实验林场等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就业方向:本科生毕业后可在林业、森保、农业、环保、海关、检疫、自然保护区、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利用、经济林培育与加工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木材加工利用、家具设计加工等方面的生产、行政管理和教学与科研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5.2森林资源保护专业

森林保护专业隶属于农学门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保护、林学、生物学、动植物检疫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森林病虫检疫、保护区管理和林火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农业、检疫等部门从事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控、森林有益生物利用、林火管理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现代林业基础科学、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森林有害生物的鉴定、有益生物利用的基本知识,具备林业有害生物种群动态监测、森林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等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生物学、林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诊断、防治、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林业有益生物利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林业生产、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植物检疫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植物学、高等数学(Ⅲ)、基础生物化学(Ⅰ)、微生物学(Ⅰ)、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生态学、森林昆虫分类学、森林菌物分类学、林火管理学、测树学、3S技术应用、自然保护区学、森林环境学、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政管理学、森林化学保护、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植物病害检疫、森林植物虫害检疫、森林经营学、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学、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森林旅游学、森林大型真菌栽培技术、山野菜栽培与利用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不仅拥有东北地区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杨树烂皮病早期诊断技术和林火管理等科研基础,而且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结合辽西北森林生态健康的研究,依托生态站建设等硬件条件,使专业的区域特色更加突出。专业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农业、检疫等部门从事有害生物鉴定、监测、检疫、防控、森林有益生物利用、林火管理等方面的生产、行政、教学与科研部门从事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5.3园林专业

园林专业隶属于农学门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态学、植物学、园林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规划设计、城乡建设、国资管理、以及农业、林业、商贸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风景园林学科内容有关的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实践训练,强化园林植物、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向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全面掌握现代风景园林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初步具备风景园林设计与管理实践、教学、科研、推广能力,又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普通化学、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素描、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史、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配置学、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园林工程、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草坪与地被植物应用、园林植物育种学等
专业优势:本专业设有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该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
就业方向:本科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可在园林、城建、市政、林业、风景区等相关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生产、栽培、养护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相关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5.4风景园林专业

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门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美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建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区及森林公园规划、生态景观规划以及景观建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艺术表现、植物应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艺术原理、设计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素描、色彩、风景园林建筑概论、园林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基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中国园林史、园林艺术原理、风景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基础、风景园林设计、公园规划设计、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景区与森林公园规划、风景园林计算机效果表现、园林管理与法规、景观3S技术、风景园林文化与美学、景观手绘表现、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古建筑等。
专业优势:风景园林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社会需求量大;本专业设有风景园林学硕士一级学位授予权学科,该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教学设施完备;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性极强,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
就业方向:本科生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在包括园林、市政、城建、规划及其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研究生教育

林学院拥有森林培育、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森林经理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同时招收农业推广硕士(林学领域)研究生。

6.1森林培育学科

成立于1956年的森林培育学科是沈阳农业大学特色鲜明的学科之一。在著名造林学家赵荣慧教授领导下,该学科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半干旱地区造林学》教科书。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2年,该学科被辽宁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评为重点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

(1)森林营造理论与技术(含经济林):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森林植被恢复、经济林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利用研究。

(2)林木良种选育和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生产与检测、林木种苗培育与质量检测、林木新品种培育。

(3)森林经营: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方面的研究工作。

几十年来,本学科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已形成了森林营造与植被恢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木良种选育与苗木培育三个稳定、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及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方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技术体系,本学科拥有树木生理生态实验室、森林土壤实验室、林木组织培养实验室、森林营造与植被恢复研究室、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室、林木种苗研究室、林业生态研究所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良好的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条件。在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经过50年的努力,本学科已建成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治学严谨、梯队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中青年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1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0人,讲师7人。14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学术思想端正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已拥有比较先进的基础平台实验室和较完备的研究方向实验室,拥有植物园(300亩)、苗圃(100亩)等校内实验基地;拥有辽东森林经营研究生工作站和辽西干旱地区造林研究生工作站等校外科研基地。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拥有相关藏书7.86万册,期刊133种,保证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需要。

近5年,本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其中1项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14部,译著4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72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59人,其中109人毕业;“十五”期间共招生89人,56人毕业,其中有6人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6人获得顾慰连奖学金。很多毕业生都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中处于领先地位。

6.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在1983-2002年以森林培育二级学科的园林方向招生,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

学科队伍:现有师资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助教5人。其中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8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设有园林植物遗传与育种、园林植物生理生态与栽培、园林规划设计3个研究方向。园林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方向重点开发园林植物资源,研究园林植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索园林植物育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培育和创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园林植物栽培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方向以植物生理生态为基础,研究园林植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园林环境的生态评价与修复。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方向就以国内外园林史和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科研条件:学科设有中心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室、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实验室、树木标本室、遗传育种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室、园林建筑工程室、园林美术室、计算机图形、图像信息处理中心、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多媒体报告厅、研究生阅览室及资料室等,具备从事园林植物无土栽培、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等相关研究的现代仪器设备及苗圃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具备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已完成软、硬件设备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及设计、出图全过程程序化和电脑化。

科研成果:学科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9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15部,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多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在园林植物栽培与育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与现代园林设计等方面,努力开拓、奋力进取,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均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园林科研、规划设计单位的骨干力量。

6.3森林经理学学科

沈阳农业大学森林经理学学科是在沈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84年森林培育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森林经理和森林经营研究方向一直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在2002年森林经理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首批招生。本学科紧密围绕区域森林资源特点,着重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天然林保护恢复与经营、森林多功能计量评价、林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管理、数学及信息控制理论在林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师资队伍:本学科共有教职工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2人,硕士学位4人,归国留学人员1人,硕士生导师4人。45岁以上2人,35~45岁3人,35以下2人;梯队结构较合理。

研究方向:本学科设有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统计预测与控制3个研究方向。森林经理方向主要研究森林资源的调查、规划、设计、评价方法,先进的森林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森林资源的信息管理技术;该研究方向还从事树木和林分测定,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及预测,森林资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调查管理上的应用技术研究。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在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社会参与性,资源开发与保护项目的咨询与评估,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森林资源保护经济以及森林资源旅游经济等问题。统计预测与控制方向主要研究林分生长变化的规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开展对未来林分生长变化的趋势预测与控制,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构建等的研究。

科研条件:本学科在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设有研究生工作站,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条件;拥有宽幅扫描仪、全站仪、高精度GPS、数字求积仪等研究及实验设备;有专门供研究生使用的微机室。

科研成果:本学科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辽宁省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财政厅、教育厅、林业厅、国土资源厅等各类科研项目共21项,获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5部,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

6.4林木遗传育种学科

沈阳农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科是在沈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硕士授予权学科的基础上发起来的。森林培育学科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早在1988年老一代科学家就开始在森林培育学科内招收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为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2006年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受硕士研究生。

学科队伍:本学科现有教职工5人,其中教授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2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在读1人,留学归国人员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45岁以上1人,35-45岁3人,学科组成员年富力强,梯队结构基本合理。

研究方向:本学科设有林业生物技术、林木遗传改良、森林遗传3个研究方向。林业生物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林木和经济林木组织培养的理论和技术,重点研究林木和经济林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理论和技术。林木遗传改良方向主要研究林木和经济林木新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的理论和技术,重点研究经济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以及林木种子园遗传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森林遗传方向主要研究林木的遗传变异规律,重点研究林木营养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在林木早期选择中的应用。

科研条件:本学科设有组织培养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林学院设有中心实验室,在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省杨树研究所设有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生工作站,为师生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拥有PCR仪、超低温冰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研究及实验设备;有专门供研究生使用的计算机室。

科研成果:近年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和承担了辽宁省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等各类科研项目共8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6.5森林保护学学科

沈阳农业大学森林保护学学科是在森林培育硕士授予权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自1984年起就一直在森林培育学科内招收森林保护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5年年底经国家批准获森林保护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06年学科正式启动,2007年正式首批招生,本学科除继承了象刘振陆、孙宝贵、王洪魁等老一代专家的研究特色外,近几年在害虫生物防治、害虫生物化学、病原分类和病害预测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学科队伍:本学科现有教职工6人,其中教授2名(其中1人外聘),副教授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名,在读博士生1名,占教师人数的66.67%,35岁以上4人,35岁以下2人,是一支学位和年龄趋于合理的学科队伍。

研究方向:本学科设有林木病理学、森林昆虫学、林火管理学和森林菌虫资源保护利用4个研究方向。林木病理学方向主要研究针叶树人工林和速生杨树人工人病害的预测预报、病原分类及控制技术;森林昆虫学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害虫综合管理体系和以生物技术与化学生态研究的方向特色;林火管理学方向主要研究区域性森林地被可燃物及其林火发生的规律;森林菌虫资源主要研究森林大型珍稀真菌或昆虫资源的保护及人工培育开发利用。

科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研条件:本学科拥有1个独立实验室和1个标本室,可以开展病虫害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另有一个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中心,中心内仪器先进齐全,可满足生物防治技术等昆虫学的实验研究。

科研成果:刘振路教授承担林业部的《辽宁省昆虫普查》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王洪魁教授主持的省科技厅《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于1999年获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本学科获其它科研奖励共近20项。近两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多项,并发表研究论文近30多篇,编写教材4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