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寒微的吉姆·狄克逊在一所大学的历史系担任临时教职,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忍辱负重,疲于奔波,身陷于各种麻烦漩涡之中。他不得不在学院里那些出生高贵、趾高气扬、装模作样的资深人士面前,尤其是在几乎以他的恩主自居的威尔奇教授面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否则他那份临时教职将保不住。但这一切并不意味吉姆就是一个老实本份、逆来顺受的受压迫者。他实在是一个痞气十足的新型大学教师。
吉姆像对在大学教书并非由衷地喜欢,而是迫于生计。当他与教授们关系难处时,常常发出感叹说当初走错了路,后来的事件发展证明,吉姆确实不适合呆在大学工作。吉姆必须有一个“幸运”的转机,故事方能结束。吉姆找到了他的公主,她是漂亮的克里丝汀·卡拉汉,有一个工商界名人的叔父。一直遭到压抑的吉姆终于翻了身,他冲着威尔奇教授发出了宣泄性的胜利狂笑,现代版的“灰姑娘”故事就在吉姆的笑声中圆满收场了。该作品共15章。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同年,英国工党政府于大选后登台组织政府。在工党推行的“仁政”中,有一条是所谓“改革大学制度”,即让少数出身于中下层阶级的青年在通过若干考试关和复杂程序后得以进入历来只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名牌大学学习。这些青年受新政的鼓舞,都有一些献身于社会改革的想法,准备出了学校大干一番,但在大学毕业以后,工党政府已于1951年下台,执政的保守党瞧不起这批人,不肯予以重用。于是,“愤怒的青年”拿起笔向社会进行挑战,发泄他们绝望的情绪,展示战后心理失衡的人们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所暴露出来的其他种种矛盾。
“愤怒的青年”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英国社会中的一个新兴阶层——出身于中下层,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并没有因此真正地进入上流社会。这类人不想成为绅士,并把权力看成是可笑、不道德的游戏。因此,他们在小说中总是塑造来自偏远地方、处于社会边缘因而对现存秩序怀有不满情绪的人物。吉姆就是这个新兴阶层的缩影。
这时的英国小说创作出现了一种向“新”的现实主义回归的现象,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小说把揭露人性的邪恶、道德的沦丧、社会的不公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困境。
《幸运的吉姆》作品的灵感来自于1948年作者26岁时去莱斯特(Leicester)的大学看一个朋友。当时,金斯利·艾米斯环顾四周,然后他对自己说,天啊,得有人管管这地方了。很快,金斯利·艾米斯把这种愿望付诸于实际,开始他第一部小说的创作。尽管他强烈反对当时英国传统教育人士的虚伪和虚假的学术氛围,可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足够的经济保障去公开反抗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创作了故事主人公吉姆,让吉姆生活在一个喜剧的氛围中,吉姆的反抗形式就是开玩笑和做鬼脸。作者把他对社会的不满就隐藏在了这喜剧的背后。
《幸运的吉姆》的素材得益于爱米斯在大学中的长期生活。他熟悉大学的环境,他了解大学的文化传统。他知道接受大学教育是中上层阶级的特权。基于这几点以及1944年的教育法案,爱米斯把吉姆放在了一所新型的大学里。
吉姆·狄克逊
主人公吉姆生活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他出身于中下层阶级,受过高等教育,他是某大学历史系的一位穷讲师。吉姆对文化和社会中的虚伪和做作十分反感,但为了谋生却必须时时虚伪做作。吉姆在大学教书的目的只是得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计。吉姆真正兴趣所在就是与不装腔作势的人打交道,喝酒抽烟,拿有限的工资极力保持像样的生活。吉姆同“其他对战争和战后艰苦生活感到厌烦的英国人一样,希望能过最低限度的舒适生活,可是人们给他的却是虚伪的理想主义。吉姆面临着一种生存困境,而他要在这种困境中困兽犹斗,既然是困兽就不会再讲究斗争的手段了。
威尔奇
威尔奇是远离伦敦的某省立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是吉姆的系主任。在吉姆的眼里,他是个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虚伪之徒。他是二战前的资本家,生活富足,但他不指望教书的收入,他还有别的经济来源。尽管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学术能力,但他善于控制他的同事,利用他的地位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继而保住他的职位。
《幸运的吉姆》主题思想:“反英雄”的新型“英雄人物”成为生活的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瓦解了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使英国走向一个没落的二等国家。经济危机、劳资冲突、核恐怖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人民在精神上受到重创。而英国工党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给英国平民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英国平民青年虽然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依然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真正进入到所谓的“上层社会”中。
吉姆“反英雄”的小丑形象
吉姆从一开始就竭力的想要成为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成为一个体面的大学精英。他的心中燃烧着希望之火,希望自己这样一个出生下层的有识青年也能拥有一个机会,平等地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跻身于上层社会当中。然而一切都与他所期待的似乎大相径庭。
在该小说中,吉姆期望中的代表高雅文化的精英们和他所真正面对的虚伪、做作的精英代表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落差。而他出自下层的实实在在、粗俗可笑带有方言俚语的语言使得他与威尔奇教授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高雅”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自己俨然是一个可笑的小丑、乡巴老。他想像一个拥有骑士精神的英雄那样去完成他的使命,教好自己的书,发表文章,精彩的完成他的论文《可爱的英格兰》的演讲。但是他的这些想法总是不能实现,反而让自己无数次的陷入到十分难堪的境地。他的一年的聘用期快到了,是否能被正式聘为大学讲师还有赖于他的顶头上司威尔奇教授的首肯。
他不得不极力地去讨好威尔奇教授,然而威尔奇家人总是想让他出丑。他越是努力的去讨好,就越是闹的笑话百出。他的内心世界里存在着两种渴望,一种是对骑士精神的渴望,另一种是对上流社会的渴望。然而,正义的骑士品质在当时的精英社会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这不仅发人深思。而吉姆的小丑形象就越发的具有讽刺意味,对于那个时代出了问题的精英社会的讽刺,对于伪善的精英文化的讽刺。
吉姆于压抑和愤怒中的挣扎
对于威尔奇等人的虚伪做作,在吉姆的心中早已埋下了深深的愤怒。无数次与威尔奇及其家庭的交道更加深了他对于包括威尔奇在内的精英层面的厌恶和愤恨。他的去留问题使他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他痛恨着却不能向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那样直面和痛斥那些所谓的上层人物。因此他只能压抑着,对于所谓的高雅艺术及其代表精英们,暗自地借助各种方式来泄愤。他的愤怒显现在他的鬼脸上,他的幻想中,他自编的歌词里和他洋相尽出的恶作剧上。他会做“滑稽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式的鬼脸”、“醉酒的爱斯基摩人的鬼脸”等等。在他的幻想中,他会用最为极端的和卑鄙的手段来对付那个最令他厌恶的文化敌人威尔奇, 并将他对其最想骂的最难听的话放入他自编的歌词当中。他烧坏威尔奇太太的床单;拐走克里斯汀;打倒前来滋事的贝尔特郎;假装报社记者打电话;在一次讲课时发表反抗性的宣言;在酒后大出洋相。如此种种都是他在用他那特殊的小丑式、“反英雄”式的方式向那个强大的精英阶层宣战。他在那个无法容纳他的世界里愤懑着,压抑着,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宣泄着那种愤怒和压抑,在那个让他喘不过气来的世界里挣扎。
吉姆于笑中的反抗
吉姆一直在期待着,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但是他越是极尽一切办法去讨好威尔奇之流,他对于上层社会那种伪善与特权越是充满了愤怒和反叛,那么他的“讨好”就越是错误百出,滑稽可笑。该小说中吉姆始终在笑着,而他每每发出的笑声都是在嘲讽周围的精英文化,都是一种愤怒的宣泄。他在生活上要求不高,能有钱喝点啤酒、抽烟,再有个女友,也就心满意足了。在与“高雅艺术”的斗争中,可以很真实的感受到吉姆内心的深深的痛。他在痛着,但却笑着,甚至在斗争进入最紧张的高潮阶段时,他的笑达到了几近于狂欢的程度。
在酒精的作用下吉姆进行了《可爱的英格兰》的公开演讲。在这次演讲当中,他如同狂欢节上极尽丑态的小丑一样,模仿着威尔奇教授,模仿着校长的说话声音,让两位精英遭受了极端的尴尬。狂欢进入最高潮的时候,他在辛酸与狂笑中甚至表示他的话纯属胡说八道,除了疯人院的人之外是没有谁会一本正经地听进去的。在该小说结尾,吉姆迎面碰上威尔奇父子,吉姆“吸了一口气来公开抨击他们两人,又把它完全吐出来,迸发出一阵狂笑”。他笑得前仰后合,笑得眼睛片上蒙上一层水蒸汽,笑的闭不拢嘴,直至笑声变成呻吟。吉姆这种压倒性的狂笑是对他以往所受压抑的一种宣泄。这些象征性很强的细节辛辣地讽刺了英国的传统精英文化。吉姆在大笑,用大笑来蔑视那个官方世界的人们的虚伪和愚蠢。不管吉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他始终是笑着并痛苦着。
“高攀婚姻”
二战战后的“高攀婚姻”与战前持相反的特点:不是传统的穷家女子高攀上流子弟或豪商富贾,而是出身卑贱的男子得到出身高贵的女子的青睐。吉姆在威尔奇家中闹得笑话百出,在大学里也出尽洋相,结果被大学解雇。但吉姆结识了一个富有的伦敦市侩,后来成了这个富人的秘书。于是他时来运转,不仅谋得了收入不错的职务,而且赢得了这个富人的侄女的爱情。吉姆也成了真正幸运的吉姆。
幸运的背后
吉姆的这一胜利其实是商业资本对精英文化的一次胜利。一方面,以富商为代表的靠工商业发家的资本家们在经济上占领了牢固地位之后随即需要在文化领域寻找代言人,为其宣传实用和实干的价值观念。然而精英文化在他们看来并不适合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出身寒门靠自我奋斗终于成为大学教师的吉姆却发现自己不见容于那个重视出身的精英文化圈子。吉姆选择向精英文化宣战,就使自己站在了同样不满意精英文化的富商戈尔·厄夸尔特的一边。厄夸尔特是一个富有的艺术赞助商,是“一条威尔奇不止一次想钓上钩却总是徒劳无果的鱼”。厄夸尔特也的确神通广大,具有救世主般的支配众人的权力。吉姆在演讲大出洋相之后几乎无路可走,厄夸尔特的一个电话就完全扭转了局面。吉姆在厄夸尔特这个代表工商业资本的强大力量的支持下,一下子从“灰姑娘”变成了衣食丰裕的皇后。
《幸运的吉姆》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在于作者对于吉姆这样一个新型“英雄人物”即“反英雄”的形象的完美塑造。而吉姆这样一个“反英雄”的诞生并非偶然,是时代赋予艾米斯这个“愤怒的青年”以灵感,借吉姆之口宣泄自己对时局和当时的文化环境的不满,大声的喊出新文化人的呼声。吉姆的平凡正代表了平凡人物于平凡生活中反“正统”的叛逆精神,成为读者生活中的一个活的典范。
《幸运的吉姆》以喜剧形式,甚至闹剧形式展开,诙谐幽默的语言拉开了吉姆生活的一幕又一幕,有时喧嚣热闹,有时胡言乱语,有时迷乱,有时癫狂。就是在这种看似轻松的、喜剧式的讽刺幽默之下,读者又时时能够感受到吉姆身上散发出的愤怒情绪,并且这种情绪还十分强烈。
作者通过夸张、怪诞、幽默、讽刺等喜剧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讽刺了当时英国学术界的虚伪做作,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引发对生活的严肃思考。
夸张手法
夸张是喜剧作品的常用手法:在《幸运的吉姆》中,金斯利通过人物夸张而滑稽的思想活动及行为方式来制造喜剧效果,强化对丑恶现象的批判。以主人公吉姆为例,他的表情总是很粗鲁,爱开机智的玩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总是转向想象中的喜剧世界寻求安慰。
吉姆夸张的想象针对的不仅仅是威尔奇一个人,而是以他为代表的整个社会阶层。通过想象,吉姆压抑已久的厌恶情绪得到释放,这是他反抗现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的途径之一。吉姆还喜欢戴各种夸张的面具,这是他发泄愤怒和不满的另一种方式。除此之外,吉姆的荒诞而夸张的行为也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烧掉威尔奇家的床单,晚会上拐走克里斯廷,欺骗出租车司机,打倒上门寻衅滋事的贝尔特朗,假装报社记者给威尔奇夫人打电话等各种行为都让读者大笑不已。吉姆许多行为都是“内心反抗意识的外在表现”,这些看似夸张、荒诞的行为实则是吉姆内心深处憎恶和鄙夷威尔奇之流价值观念和虚伪嘴脸的强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吉姆实际上担当了混乱秩序的破坏者、丑恶行为的揭露者和道德的捍卫者的角色,而这些角色才是吉姆的本来面目。尽管身陷囹圄,吉姆始终不忘自身的使命,要做一个职业和道德的守护神:一心一意地教好书,帮助感情受创的玛格丽特重新振作起来,揭穿贝尔特朗欺骗和利用克里斯汀的事实。
吉姆其他角色的转换——从情歌的演唱者到勤奋的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再到大学老师乃至浪漫的舞者——都显示了吉姆的多才多艺和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吉姆这些角色的频繁转换又使他像球员一样由于移动迅速而成为出色的防守者,永远不会被对方击中要害。金斯利的夸张手法有效地塑造了吉姆这个集“反抗者、牺牲品和小丑”等形象于一身的典型人物。
怪诞手法
如果说夸张是作者金斯利刻画正面人物的主要技巧,而怪诞则是作者刻画反面人物的主要方法:通过人物怪诞而丑陋的外貌以及怪异而荒诞的行为描写制造喜剧气氛,映衬人物内心的阴暗和堕落,既娱乐了读者也给读者以启示。威尔奇教授和他的儿子贝尔特朗就是成功的范例。
威尔奇是一个研究严肃历史问题的学者,而在大庭广众之下犹如小丑一样诳论音乐问题,这正是其怪诞的一种体现。虽然金斯利没有给威尔奇教授贴上怪诞、讨厌的标签,但他的一言一行都使人厌恶,更使自己的滑稽荒诞无可遁形。
作者接下来对威尔奇的外貌描写更加凸显了该人物的浅薄并强化了他作为腐朽的社会阶级不道德的原型形象:“一个上了年纪的拳击手”,“一个非洲野人”,“一个破旧的机器人”。
威尔奇和他的夫人实乃冒牌艺术家,为了保住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而竭力伪装,附庸风雅,好像自己才是高雅文化的代言人。对威尔奇一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使作者对英国学院制度和精英文化的批判更加犀利与尖锐。
此外,金斯利还善于利用人物、叙述者及读者的认识差异增强故事的喜剧效果。吉姆觉得自己缺少一份幸运才会处境艰难,而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发现吉姆的尴尬境地其实是由于自己的任性而非不幸造成的,就如他最终大获全胜是得益于自己的美德而非简单的幸运一样。相反,威尔奇教授自认为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和有良知的系主任,但是在叙述者眼里他却是一头高傲自大的蠢驴:“这个老头喜欢规避人,而且他这个毛病已经根深蒂固,不可救药,这是出了名的。”威尔奇的虚伪还表现在他明知自己不是牛津或剑桥的教授而只是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的老师,却伪装成知识渊博、无所不通的学者。显然,威尔奇教授并未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而读者却一目了然。
金斯利还借用人物怪诞的行为描写来制造喜剧氛围,从而突出反面人物的龌龊并使读者对他们的反感越发强烈。例如,威尔奇的思绪总是支离破碎,句子经常不完整,听者永远也等不到他下面要说的内容。威尔奇教授喜欢纯粹的乡村生活,对任何机械的东西都会蹙眉头。而实际上,他自己简直就是个机器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各种社交场合,似乎都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行事。
该小说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就是酷似机器人的威尔奇无法应对另一台机器——他的汽车时的情景,威尔奇停停走走的汽车就像他断断续续的说话习惯一样,很难到达目的地。在这种情形下,人与机器结合在一起就难免威胁到车上的乘客,因为威尔奇任凭预先设定的程序来控制实际的机器行走的路线。因此,机器是支配人而不是人主宰机器,人俨然变成了机器,不再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而是被机器支配的物件,即人变成了非人,机械地重复编程好的动作和感情。
又如,本来行云流水、自由流畅的音乐在威尔奇那变得异常僵硬、死板;而他关于笛子和留声机的区别的论述更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教授的儿子贝尔特朗是金斯利在《幸运的吉姆》中塑造的又一成功的反面人物。贝尔特朗表面上高贵儒雅,而他的思想意识、言语模式和行为特点都显示他实际是个厚颜无耻之徒。他模仿绘画的腔调使自己完全成了别人嘲笑的对象,甚至他的法国名字和他戴的小圆帽都暗示着他名不副实的声誉和地位。金斯利对贝尔特朗的外貌描写更使读者觉得他怪诞可笑:穿柠檬色运动上衣,运动衣上的三颗纽扣都扣着,留着大胡子,一边长,一边短,胸前露出一根草藤花样的领带。这样的外貌描写根本是对贝尔特朗佯装大陆新贵浅薄的讽刺。
贝尔特朗使人厌恶不仅在于他的衣着外貌和言谈举止,而且在于他与自己父亲手下的妻子有染并试图勾引克里斯汀从而想获得她舅舅的宠爱。贝尔特朗一没有真才实学,二没有道德良知,他只能使用奉承、欺骗等卑鄙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才敢登堂入室,警告吉姆离克里斯汀远点。他自认为出身豪门、慷慨大方、魅力四射,能够欣赏自己喜欢的事物,用高档艺术品装饰自己的家。而在读者看来,贝尔特朗最大的讽刺就在于他根本就没有一丁点儿艺术天分却妄自尊大地封自己为“画家”。
幽默手法
幽默是《幸运的吉姆》中最为重要的喜剧艺术手法。在《幸运的吉姆》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故事开头威尔奇教授谈论音乐会的语句:“拉中提琴的年轻小伙子倒了霉,一下翻过去两页,这么一来就乱套了,我的天啊。”狄克逊迅速地思索着,心里也叫了声“天啊”,然后竭力改变面部表情,以示他对说话人的幽默有所反应。
吉姆的反应其实是他内心对教授话语的不屑评价,他明明对教授的话题不感兴趣,却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出来,只能在心里稍作发泄。
讽刺手法
一、通过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讽刺的对象予以淋漓尽致地嘲讽与批判。该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婉转地表达了其对书中人物的褒与贬。
例如,小说一开篇即是威尔奇与吉姆的对话。历史教授威尔奇大谈特谈其组织的音乐演奏,吉姆虽表面上在津津有味的聆听着,并不时的予以对方回应,但内心却是另一个世界。他在称呼对方为教授时,“心想,全英国也找不出第二个教授像他这样重视别人称他为教授的了。”威尔奇不管听话者有什么样的反应,仍旧“几乎大嚷大叫地说着话,独自大声笑着,”一旁的吉姆却心怀鬼胎,对威尔奇的历史教授的头衔提出了质疑,“在像这样的一个地方,他是怎么当上历史教授的呢?是凭出版过的著作吗?不是。是凭格外优秀的教学效果吗?根本谈不上。那么凭的又是什么呢?”接着他转念一想,这个人具有决定他将来命运的权利,便决心抛弃对他的厌恶与质疑,先讨好他。高谈阔论的威尔奇仍然滔滔不绝,炫耀着自己的“学识”与“见识”。吉姆想着“他要一把将教授拦腰抱住,揪着他的那件蓝色皮毛背心,让他喘不过气来,带着这个笨重的家伙奔上楼梯,穿过走廊,冲进教职员漱洗间,把他那双穿着无头鞋的、小得出奇的脚塞进便池里,扯着放水的拉手一次、两次、三次,同时用手纸堵住他的嘴。”
一个为历史教授,历史系的系主任,学术不精,愧对教授头衔,虚张声势,爱炫耀并以自我为中心;另一个则是不学无术的痞子教师,作为精英文化中的一分子,他本应专注于自己的学术与教学活动,却一头扎进了人际关系的漩涡中,企图通过溜须拍马达到目的。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细致幽默的描写,挑开了人与人之间温文尔雅的面纱,将两位大学教师的真面目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揭露。
《幸运的吉姆》所表现的是“知识层,文化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心态失落和人格变异”,该小说写作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它的现实内容和思想高度。讽刺辛辣、诙谐幽默的语言十分引人入胜,但同时,读者又能够深刻感受到该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小人物愤怒和抗争的力量。该小说对大学围墙内的学院生活的描写和对当时学术界不端行为的揭露与痛斥对不同时代,乃至当今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小说所反映出来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在其他任何时代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因此,该部小说不仅批判历史,也教育当今社会,不愧为社会批判的力作。
——李京平(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出生于1922年的伦敦,曾在牛津的圣约翰大学上学,毕业后在大学任教。1981年艾米斯被授予英国最高级巴思爵士,1990年获得爵士身份。代表作是1954年出版的《幸运的吉姆》,该小说于1955年赢得毛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