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俄罗斯两名宇航员就是利用这种系统在“联盟”号飞船上与美国宾夕法尼亚一所学校的学生进行的对话。不过,正在筹建中的“太空眼1号”是脱胎换骨的一代,将过去的电台传输技术与目前的电脑技术相结合。宇航员的笔记本电脑接上了一个网络用的电子眼,所配软件将电子眼摄下的图像融入声频数据之中,然后这些信号通过业余电台的传输设备将声像数据发回地球。在地球的电台接收器将收到的信号再度传送给一台电脑,经过软件处理,人们便可听到来自太空的声音,而且每两分钟就能从电脑屏幕上接收长7厘米宽5厘米的图像。
2004年开始,世界上最高的电台有望在国际空间站建成。这个被称为“太空眼1号(SpaceCam1)”的无线电传输系统虽然算不上重大的科技突破,但它能将图像和声音从太空传回地球,有利于宇航员们与家人、朋友聊天,也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学校及广播用户了解国际空间站。
电台传输技术与电脑技术结合,太空眼1号系统由一批志愿者组成的“人控业余电台实验俱乐部”和国际空间站业余电台合作筹建。据介绍,“太空眼1号”使用的是一种缓速扫描电视系统。缓速扫描电视系统是一种将声音、音像和数据相融合的技术,这种技术不是新发明,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
信号免费提供给全球的学校,“太空眼1号”系统之所以引起注意,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虽然这一系统仅能传输声音和静止的图像,而不像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卫星传输系统那样能传输动态的视频画面,但它的信号可免费提供给全球的学校。只要学校装有接收系统,学生们就能免费了解国际空间站上的一举一动,这无疑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太空的兴趣。而对于宇航员来说,系统还可供他们在空闲时解闷。
全球24小时宇宙连播向全世界进行了超过24小时的宇宙连播。在这场宇宙连播中,全世界最牛的80架“太空眼”也在世人面前集中惊艳亮眼。在全球持续100小时星空派对和24小时的宇宙连播中亮相的也包括中国最牛的“宇宙眼”,这其中有设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站的中国第一“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和上海天文台的“25米射电望远镜”。透过它们,那些在未来有着撞击地球危险的“潜在杀手”被严密监控起来。
在这场持续24小时的宇宙连播活动中,最先惊艳亮相的世界太空眼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北双子望远镜,它还有“双胞胎”兄弟———南双子望远镜,它们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分别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其口径都达到8米以上,共同组建成世界第一的双子座天文台。这台望远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镜面使用了银镀膜以增强透光率,这样一来,它可以获得3200公里以外的一对汽车前灯的清晰图像。而在红外波段,北双子望远镜能够利用自适应的光学镜片解析出星团中心的恒星。它能从宇宙空间搜集和聚焦光线和红外辐射;可校正因地球大气所产生的畸变等,获得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同效果的图像。
正因为双子望远镜“视力”惊人,它能观测到数十亿光年以外较暗的星体发出的光线,如此一来,由它所测到的星体的光线,其实就是几十亿年前发出的。北双子望远镜曾利用自适应的光学镜片解析出了一个150亿年老的球状星团NGC6934,这其中包括成千上万的恒星,它还发现了星系核心超大黑洞周围的奇观,恒星周围可能形成早期行星系统的气、尘区,以及拍摄到褐矮星的图像等,这对于解析宇宙出生的那一刻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