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棕灰夜蛾

红棕灰夜蛾

别称 桑夜盗虫
中文学名 红棕灰夜蛾
夜蛾科
昆虫纲
目录导航

形态特点

成虫

体长15-17毫米,翅展38-41毫米,头胸及前翅红褐色,腹部及后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状纹较粗,灰色,外缘隐约可见锯齿形。端线色浓而粗,曲度平衡。

为球形,淡褐色,直径约为0.3毫米。

幼虫

体长39-43毫米。头褐色,体色淡绿至黄褐色,幼虫老熟时体密布黄色散纹,背线褐色,有黄色圆斑,亚背线棕褐色,有疏散的灰黄色圆斑,两侧气门线淡黄或白色,较宽而明显。胸足黄色,端部黄褐色;腹足暗黄色,端部色稍浅。

长12-15毫米,浅褐色,腹末有1尾棘。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羽化,卵产于叶面或嫩梢上,块状,到6月开始食害叶片。幼虫有假死性,遇惊扰即卷缩身体呈环状。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消灭土中蛹,以减少来年虫口基数,幼虫初龄期,剪除叶片,消灭幼虫。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幼虫为害盛期,选喷100亿孢子/克Bt乳剂2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杀幼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1 mm,头胸红棕色,腹部褐色,前翅红棕色,环纹及肾纹椭圆形,不明显;外横线棕色,锯齿形;亚缘线深棕色,较组。后翅褐色,基部较浅。卵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深色。幼虫体长39-43mm,头褐色,体色谈绿色至黄褐色。两侧气门线黄色或白色,较宽而明显,亚背线及气门线上线均由黑褐色小圈组成。蛹体长约20mm,纺锤形,红褐色,尾端细,有臀刺1对。

生活习性

在东北一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4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成虫发生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幼虫危害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及10月上旬为化蛹期,成虫于植物叶片上产卵,每块卵有卵150粒左右。

种群分布

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