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

北京画院

中文名 北京画院
著名画家 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等
成立时间 1957年5月14日
现任院长 王明明
目录导航

成立背景

北京画院&amp北京画院&amp1956 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著名画家叶恭绰和陈半丁共同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同年 6 月 1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北京与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和实施方案。文化部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经过一年时间筹备。成立时,周恩来作了长篇讲话,规定了画院是创作、研究、培养人才、发展我国美术事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学术机构。北京中国画院成立时,入院的画家由文化部直接聘任。著名画家有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秦仲文、汪慎生、关松房、惠孝同、吴光宇等。艺术大师齐白石任名誉院长,叶恭绰任院长,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任副院长。[1]

历史沿革

北京画院北京画院1965 年,画院增设油画、雕塑、版画等专业,“北京中国画院”更名为“北京画院”。 进入新时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京画院开始了第二个创作、出版、研究与教学的辉煌时期。这个阶段,由北京画院主办或参与的大型美术展览在国内外频繁亮相;北京画院画家的作品,连续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美展上获得各种奖项;大型学术刊物《中国画》得以复刊;北京画院的中国画教学规模逐步扩大。总体上显示出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

1981 年,北京画院聘请著名画家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叶浅予、黄永玉、黄胄、董寿平、吴冠中、白雪石、田世光、崔子范、俞致贞、张仃、刘凌沧、赵枫川等 16 人为院外画师。

1985 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北京画院迁入团结湖新址。

1999 年 9 月,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 50 周年《近代国画名家作品展》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等先后观看了北京画院的藏品。

2000 年 9 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亲临北京画院调研,并亲自批示建立了北京画院地下藏画库,批准了北京画院艺术品收藏专项经费。

2002 年 1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莅临北京画院,参观了院藏齐白石、于非闇、陈半丁等老画家的精品,并对北京画院艺术品收藏和北京美术馆的筹建工作给予了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2]

北京画院北京画院(2)北京市委政府及市文化局领导对北京画院的工作极为重视。对北京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作品展览、学术研讨、大型活动项目策划、艺术品收藏等方面的工作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北京画院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先后有 120 余位画家聚集在这里,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中一支引人瞩目的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数十年来,由北京画院画家创作的公开发表和参加展览的作品数以万计,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京画院还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千余名美术专业人才。北京画院研修生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及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不少作品获得各种奖励,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北京画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中国画》,已陆续出版 70 期,先后发表了海内外大量的中国画作品及数百万的学术研究文章,曾在 60 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当代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提高中国画在国际画坛的地位与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画院步入了第三个辉煌时期。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北京画院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和艺术活动计划;成立“艺术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请回离退休画家,重新划分创作室;根据社会需求策划各种艺术活动,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加强画家之间的作品观摩和学术研讨。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术氛围,呈现出空前活跃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探讨新气象。这种生机勃勃的艺术探索局面和多元化的创作倾向,预示着北京画院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画家资料

现任画家

北京画院画家集体照(2004年)北京画院画家集体照(2004年)王明明、袁武、王冠军、 买鸿均 、彭薇、姚大伍

王为政、金连经、白羽平、谢永增、艾轩

莫晓松、蔡玉水、邵飞、卢平、纪清远

王伟 、庄小雷、姚远、张小勇、汪建伟

南海岩、郭宝君、王沂东、杨延文

离退休画家

贾浩义、王华南、王培东、杨达林、 付金晴

王怀庆、吴休、曹达立、王绍明、李玉昌

李问汉、赵志田、 王路 、赵以雄、聂鸥

李海涛 、王文芳李起 、巩俊侠、吴茜

耿玉昆 、张仁芝、江平、娄师白、汪刃锋

肖毓明 、陈淑光、王庆升、 姚增朴 、陈亚平

王挥春、韦江凡、闫振铎、何镜涵、董淑嫔

马泉、高晨阳、李芸生、石齐、刘春华

杨瑞芬、郭石夫、李小可、宇文洲、杨刚

赵成民、刘迅、刘占江

原《中国画》编辑部

原《中国画》编辑部编辑人员:

孙克 、温瑛、 刘含贞 、颜珍、文关旺、李行百

曾在画院工作过的画家

崔子范、张步、史国良、张文新、杨燕屏

李忠良、赵秀焕、 张洪年 、李怡、苏丹丹

邓林、庞均、万青力、 欧阳兴义

已故画家

穆蕴华 、卜孝怀、胡柁 、叶恭绰、 陈半丁

于非闇 、胡佩衡、吴镜汀、秦仲文、徐燕孙

王雪涛、惠孝同、汪慎生、马晋、 关松房

吴光宇、溥毅斋、徐聪佑、王铸九、 林妹姝

洪怡、屈贞、郭传璋、邹雅、古一舟

颜地、溥韫娱、溥松窗、陈维信、夏风

周元亮、周怀民、田零、尹瘦石、王爱兰

钱紫筠、王雪崖、胡振昆、周思聪、王友石

胡絜青、潘絜兹、庄言、彭培泉、 赵枫川

田世光、 李颖、张松鹤、辛莽、齐白石

历任院外兼职画师

黄 均 、白雪石、吴冠中、黄永玉、张仃

已故

穆蕴华、卜孝怀、田世光、孙诵昭、高希舜

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郭味蕖、王叔晖

刘继卣、 姜燕 、李可染、 吴一轲 、李鹤筹

董寿平、吴作人、 黄胄 、叶浅予、俞致贞、

陈缘督

纪念活动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举行系列学术活动

2013年10月24日到10月26日北京画院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 与“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2013工作年会活动。两个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研究员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组织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学术活动,积极推进了齐白石艺术与传统中国绘画的研究。此次年会包括一系列学术活动:总结两个中心2013年工作,商讨2014年规划;《齐白石研究》、《大匠之门》和《人生若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三部书刊的首发仪式;举行“齐白石研究”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两个专题学术研讨会。两个中心顾问、研究员、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负责人在内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1]

齐白石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

2014年1月23日上午,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主办,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联承办的“纪念齐白石先生诞辰1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报告厅隆重举行。座谈会由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侯玉兰主持,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了讲话。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介绍了画院近些年来开展的与齐白石研究相关的工作,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做了阐释齐白石艺术成就的发言。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中央、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美术界领导以及来自北京的知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齐白石家属等100余人。[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