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中文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属性 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骨干高校水利部与河南省省部共建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金砖国家网络大学(2015)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京校外迁、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2020)
外文名 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学校排名 218
院校代码 10078
创办时间 1951年
本科专业 68个
录取批次 本科二批、本科一批
主要奖项 全国科学大会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特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知名校友 鄂竟平、李国英、陈雷、矫勇、刘慈欣
简称 NCWU
类别 公立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北京时期

张子林院长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张子林院长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1951年9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在北京创办的水利部水利学校正式开学,校址设在阜城门内巡捕厅十号(今民康胡同)。

1953年9月,北京水利学校迁入北京市西郊花园村新建校舍(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所在地)。

1954年,学校改名为北京水利学校。

历史照片历史照片(9)1958年10月6日,北京水利学校与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合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在北京市东郊定福庄举行成立大会。院长由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子林兼任。10月6日确定为校庆日。

1958年起,先后接受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1966年停止,2004年恢复)。

1959年7月23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一部收归水利电力部直接领导,恢复北京水力发电学校。

1960年,学校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

1963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后更名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合并到该校,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4月,周恩来总理来河北地震地区视察,座谈时了解到华北缺乏水利人才,于是提出了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从北京迁至邯郸的建议。5月30日,水利电力部致河北省委、省革委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迁往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水库工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陷于混乱,停止招生。

岳城时期

1969年,奉命迁往河北省磁县岳城水库和河南省林县。十三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

1970年3月20日,水利电力部军管会致河北省革委会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交由河北省领导。

1970年12月23日,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改名为河北水利水电学院。

1971年1月1日起,启用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名。

邯郸时期

1972年11月7日,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邯郸中华大街南头建校,岳城保留教学点,改由水利电力部与河北省双重领导,以水利电力部为主。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西郊花园村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旧址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双重领导,并于2月正式开学。

邯郸时期的学校邯郸时期的学校(7)1978年9月28日,河北水利水电学院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980年1月3日,撤销岳城教学基地。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1983年12月,根据水利电力部指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划归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对外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4年9月23日,水利电力部同意汪胡桢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名誉院长。

1987年6月30日,国家教委同意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建制地由河北省邯郸市迁至河南省郑州市。

郑州时期

1990年7月22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郑州市河南省科技馆举行信息发布会,宣布学校1990年开始搬迁郑州。9月6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在郑州新校隆重举行。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时期校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时期校门1991年9月1日,校本部迁郑办公。遗留校舍和人员组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

1992年5月,经水利部批准,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和中共水利部直属机关党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

2000年2月28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由水利部管理为主调整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0月,教育部批准学校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权资格。

2001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6月15日,学校成立研究生处,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14)2002年4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部并入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2003年3月25日,河南省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该校在龙子湖高校园区选址建设新校区,总征地面积1770亩。

2004年5月23日,河南省教育厅同意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恢复招收来华留学生。

2005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8月,河南省政府和水利部在北京签订《关于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协议》,成为河南省继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后第三所省部共建大学。

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8月,学校入围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2月,学校获得招收港澳台地区本科学生资质。[7]

2013年4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获批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12月,教育部《关于确认“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中方参与院校的通知》文件,学校被正式确定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项目中方参与高校。

2016年3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为“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成员,获批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2018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获教育部批准。

2020年7月,学校入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名单。8月,学校与信阳市人民政府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8]

2021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学科被遴选为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1月,学校获批成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研修生接收院校。[9][10]

2022年4月,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挂牌仪式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11月11日,河南省教育厅等十五部门发布《关于公布省级特色行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申报的地质灾害与应急管理行业学院、水利行业学院获批立项建设。7月,获批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9月11日与12日,江淮校区迎来首批学生,共计2479名。[11][12][13][14]

2023年2月,学校入选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单位。4月,获批河南省第二批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15][1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5个教学单位,有68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已成为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管、农、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1][17]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本科专业(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工程(中英国际合作办学,灾害管理方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测绘工程、地理科学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方向)、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办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

水务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消防工程、应用化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类(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类(含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俄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

法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设计学类、绘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法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西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韩语地区)、英语、英语(工程英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方向)、测绘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18]

师资力量

学院

本科专业(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地质工程(中英国际合作办学,灾害管理方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测绘工程、地理科学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方向)、核工程与核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机械学院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英合作办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

水务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工程、消防工程、应用化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类(含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类(含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俄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

法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中外合作)、设计学类、绘画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教学部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信息技术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法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西语地区)、汉语国际教育(韩语地区)、英语、英语(工程英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乌拉尔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热动方向)、测绘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 [18]

学科建设

师资概况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全职院士、双聘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人才及河南省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等省级人才13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1] [17][19]

杰出人才

欧洲科学院院士:刘俊国

特聘院士:王光谦(中国科学院院士)、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金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王清义、刘文锴、严大考、施进发、丁庭选、刘汉东、王天泽、刘雪梅、解伟、赵顺波、魏 群、张镜剑、涂天亮、霍崇仁、王成西、李树瑶、雷克昌、吴本陵、李华晔、刘峻德、刘东常、赵中极、刘忠义、郭雪莽、田润清、朱厚生、庞立云、牛文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俊国、李伟华

全国模范教师:周振民、杨振中、赵顺波

河南省模范教师:张春梅、李以明、张梅、刘增进

河南省优秀教师:解伟、陈南祥、邵坚、高传昌、白新理、孙文怀、邢振贤、刘雪梅、王延荣、聂相田、唐克东 韩素兰

河南省教学名师:赵顺波、黄志全、杨振中、王丽君、张丽、李海华、毕雪燕

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工程教学团队(2007年)、土木工程结构类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赵顺波)、水力发电动力工程教学团队(2008年,高传昌)、机械类基础课教学团队(2010年,杨振中)、工科分析数学教学团队(2012年,王天泽)、节水农业工程教学团队(2014年,李彦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2015年,王丽君)等 [20]

教学建设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0个国家级、省级卓越计划建设专业(基地),15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7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5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0门国家级、省级课程。拥有1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1个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其中水利工程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授权领域。[1][17][21]

2023年2月,学校获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22]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23]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应用经济学、地理学、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原理、美术学、建筑学、公共管理[23]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资源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法律、农业、公共管理、翻译、会计、艺术、应用统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23]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农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地理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水利工程、管理科学及其智能化学科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农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地理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24]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科评估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共有8个一级学科入围,其中,水利工程学科评级为B,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级为B-,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级为C+,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学科评级为C,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工程学科评级为C-。 [25]

2022年,学校水利工程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比第四轮学科评估晋级一档,参评15个学科有11个学科进入前72%,比第四轮学科评估增加3个。[26]

学术研究

  • 质量工程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8)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14个河南省级特色专业,13个河南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河南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17门河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9个河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众创空间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科技园获批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学校获批“河南省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7门课程获批河南省首批“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立项建设。[1][27][28][29][30][31]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地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能源与到动力工程、给排水工程、国际经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工程管理、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地质工程[32]

河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工程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筑学、物流管理、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设计、交通工程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地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河南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河南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工程力学、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会计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河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业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建筑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河南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水工程与灾变预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核能与热能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河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环境工程实验中心、语言实验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中心、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1]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中华水文化
国家级一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工程图学概论(土建类)、大学物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环境监测、国际物流学、有机化学Ⅰ
河南省级精品课程 水工建筑物、岩石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机械控制理论、技术经济学、机械设计、地下水动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据结构、混凝土结构、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河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工程力学、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工程图学概论(机电类)、普通化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力学、社交礼仪与形体技术、投资学、建筑设计6(一)、工程图学概论(土建类)、大学物理、机械制造基础、环境监测、土力学、国际物流学、有机化学、创新创业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语文与写作、高等数学、基础会计学、数学实践与建模、计算机网络、Photoshop图像处理、“三大精神代代传”主题实践课[1]
  • 教学成果

2020年,学校获1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2022年,学校获得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获奖2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33]

部分教学成果获奖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现代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引领中国特色水利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及实践

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3]

科研平台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中华水文化
国家级一流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工程图学概论(土建类)、大学物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环境监测、国际物流学、有机化学Ⅰ
河南省级精品课程 水工建筑物、岩石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机械控制理论、技术经济学、机械设计、地下水动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据结构、混凝土结构、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河南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工程力学、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工程图学概论(机电类)、普通化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力学、社交礼仪与形体技术、投资学、建筑设计6(一)、工程图学概论(土建类)、大学物理、机械制造基础、环境监测、土力学、国际物流学、有机化学、创新创业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语文与写作、高等数学、基础会计学、数学实践与建模、计算机网络、Photoshop图像处理、“三大精神代代传”主题实践课[1]

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获奖类别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现代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

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水利类专业认证体系,引领中国特色水利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

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及实践

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黄河文化多维度融入高校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3]

学术资源

学术交流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十三五”以来,获批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首个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实施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入选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是黄河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拥有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水圈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南水北调工程(河南)科技研究中心、海河(河南)科技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4项(含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河南省黄河生态文明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地方智库6个,河南省区域“水—土—碳”耦合效应与生态安全、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个。[1]

科研平台一览

类别

科研平台名称、获批时间

国家级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0)

水利部

水利行业监管研究中心(2019)

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16)

水利部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1996年)

自然资源部

黄河流域中下游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21年)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2006)

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共建)(2012)

河南省水利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

河南省地质环境智能监测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2018)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2020)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

河南省水利机械抗磨防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水体污染与土壤损害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水工结构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

河南省水利工程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

河南省水旱灾害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低质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智能化建筑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水资源智慧监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多能互补供热供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环境友好型高性能路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

河南省智慧农业光谱成像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生态建材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2016)

河南省崩滑流监测与早期预警国际联合实验室(2018)

河南省数字农业生产系统智能监测与预警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防灾减灾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新能源车辆热流电化学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高效特种绿色焊接国际联合实验室(2020)

河南省高效特种绿色焊接国际联合实验室(2021)

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

河流环境演化与滩涂水力生态修复(2020)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高透水路面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合建)(2012)

节能型智能污水处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3)

大型起重运输智能制造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5)

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6)

水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7)

大型工程环境灾变监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7)

河南省公共安全视频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与河南华安保全智能发展有限公司共建)(2017)

湖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共建)(2017)

河南省燃煤能源高效利用与超净排放工程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智能营销与智能财务工程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水利监测工程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智慧消防工程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废物利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洪水防控与应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2021)

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

郑州市虚拟现实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012)

郑州市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2012)

生态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2)

郑州市文物保护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生态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水沙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预应力工程智能新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水利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新材料及水利机械表面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水工结构震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工业余热利用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软件测评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工业工程与物流仿真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起重运输装备虚拟设计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结构检测与性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郑州市城市综合防灾重点实验室(2016)

郑州市环境友好型高性能道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工程机械润滑技术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智能水联网工程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图像识别与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复杂系统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实验室(2020)

郑州市水电工程新材料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2020)

郑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20)

郑州市工程结构力学分析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

郑州市水下检测与作业重点实验室(2021)

教育厅

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6)

水工结构与材料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9)

生态高性能建筑材料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9)

河流环境与河流工程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10)

水工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

车辆能源利用清洁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

水利水运及治河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34]

类别

团队名称、获批时间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1、河南省水工结构可靠性评价创新型科技团队(2008)

2、河南省分析数学研究及河流动力学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1)

3、河南省清洁能源车用发动机与工程车辆创新型科技团队(2011)

4、河南省地质工程理论及技术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3)

5、河南省智慧水利与虚拟仿真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6、河南省流体动力机械与流体输送工程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7、河南省水资源安全与清洁能源协同管理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8、河南省水利机械抗磨防腐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5)

9、河南省生态文明城市理论及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6)

10、河南省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2016)

11、河南省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2017)

12、河南省区域“水—土—碳”耦合效应与生态安全(2017)

13、河南省生态建材与结构工程(2017)

14、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2017)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地质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

2、生态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2013)

3、水利信息监测与可视化(2013)

4、水资源高效利用保障技术(2014)

5、再生资源利用与工程结构全寿命研究(2015)

6、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2015)

7、燃煤能源高效利用与超净排放(2015)

8、资源环境统筹与生态补偿(2015)

9、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2016)

10、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与管理(2017)

11、氢能源车用动力系统(2018)

12、基于多场耦合作用的水工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2018)

13、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2019)

14、工程机械高可靠性设计与保障(2022)

15、复杂电力系统(2022)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2013)

2、中华水文化传承创新研究(2016)

3、反腐倡廉建设研究(2017)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19)

5、区域创新治理与政策(2019)

6、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2020)

7、人工智能应用与企业战略管理(2020)

8、资源环境统筹与生态补偿(2022)

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团队

1、绿色低碳高性能道路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2022)[35]

文化传统

科研平台一览

类别

科研平台名称、获批时间

国家级

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0)

水利部

水利行业监管研究中心(2019)

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16)

水利部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1996年)

自然资源部

黄河流域中下游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21年)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2006)

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共建)(2012)

河南省水利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

河南省地质环境智能监测与灾害防控重点实验室(2018)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实验室(2020)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农业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

河南省水利机械抗磨防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水体污染与土壤损害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河南省水工结构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

河南省水利工程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

河南省水旱灾害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低质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智能化建筑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水资源智慧监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多能互补供热供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环境友好型高性能路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

河南省智慧农业光谱成像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2)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生态建材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2016)

河南省崩滑流监测与早期预警国际联合实验室(2018)

河南省数字农业生产系统智能监测与预警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防灾减灾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新能源车辆热流电化学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2019)

河南省高效特种绿色焊接国际联合实验室(2020)

河南省高效特种绿色焊接国际联合实验室(2021)

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

河流环境演化与滩涂水力生态修复(2020)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高透水路面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合建)(2012)

节能型智能污水处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3)

大型起重运输智能制造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5)

供水管网智能化管理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6)

水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7)

大型工程环境灾变监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17)

河南省公共安全视频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与河南华安保全智能发展有限公司共建)(2017)

湖库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与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共建)(2017)

河南省燃煤能源高效利用与超净排放工程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智能营销与智能财务工程研究中心(2018)

河南省水利监测工程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智慧消防工程研究中心(2019)

河南省废物利用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2020)

河南省洪水防控与应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2021)

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

郑州市虚拟现实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012)

郑州市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2012)

生态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2)

郑州市文物保护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生态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水沙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2013)

郑州市预应力工程智能新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水利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新材料及水利机械表面重点实验室(2014)

郑州市水工结构震动与安全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工业余热利用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软件测评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工业工程与物流仿真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起重运输装备虚拟设计重点实验室(2015)

郑州市结构检测与性能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

郑州市城市综合防灾重点实验室(2016)

郑州市环境友好型高性能道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工程机械润滑技术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智能水联网工程重点实验室(2018)

郑州市图像识别与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2019)

郑州市复杂系统建模与高性能计算实验室(2020)

郑州市水电工程新材料与再制造重点实验室(2020)

郑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20)

郑州市工程结构力学分析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2021)

郑州市水下检测与作业重点实验室(2021)

教育厅

岩土力学与结构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6)

水工结构与材料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9)

生态高性能建筑材料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9)

河流环境与河流工程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10)

水工混凝土材料与结构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

车辆能源利用清洁化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

水利水运及治河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2)[34]

学校领导

类别

团队名称、获批时间

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1、河南省水工结构可靠性评价创新型科技团队(2008)

2、河南省分析数学研究及河流动力学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1)

3、河南省清洁能源车用发动机与工程车辆创新型科技团队(2011)

4、河南省地质工程理论及技术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3)

5、河南省智慧水利与虚拟仿真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6、河南省流体动力机械与流体输送工程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7、河南省水资源安全与清洁能源协同管理创新型科技团队(2014)

8、河南省水利机械抗磨防腐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5)

9、河南省生态文明城市理论及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2016)

10、河南省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管理模式研究创新型科技团队(2016)

11、河南省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2017)

12、河南省区域“水—土—碳”耦合效应与生态安全(2017)

13、河南省生态建材与结构工程(2017)

14、河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2017)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地质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

2、生态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2013)

3、水利信息监测与可视化(2013)

4、水资源高效利用保障技术(2014)

5、再生资源利用与工程结构全寿命研究(2015)

6、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2015)

7、燃煤能源高效利用与超净排放(2015)

8、资源环境统筹与生态补偿(2015)

9、水资源高效利用与防灾减灾(2016)

10、水文水资源系统分析与管理(2017)

11、氢能源车用动力系统(2018)

12、基于多场耦合作用的水工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2018)

13、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2019)

14、工程机械高可靠性设计与保障(2022)

15、复杂电力系统(2022)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2013)

2、中华水文化传承创新研究(2016)

3、反腐倡廉建设研究(2017)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2019)

5、区域创新治理与政策(2019)

6、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2020)

7、人工智能应用与企业战略管理(2020)

8、资源环境统筹与生态补偿(2022)

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团队

1、绿色低碳高性能道路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团队(2022)[35]

现任领导

截至2023年5月,“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500多项,其中: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210多项,包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190多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0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11亿余元。发表SCI、EI、CSSCI等期刊高质量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00多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200余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居河南省高校前列。[1]

2020年,学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及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9项;省部级项目立项9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及社科成果奖30项;获得国家级社科成果奖1项。[8][36]

2021年,学校获2020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共11项,作为主持单位获奖5项,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3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获奖6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2022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制的巢湖一号卫星搭载该火箭发射升空。[37]

2023年1月15日11时14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水一号”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93]

                                                            国家级科研获奖(部分)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参与)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77] 

精量滴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奖二等奖

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与实践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4]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纤维聚合物增加强与加固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

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某些重要堆垒素数问题定量研究

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4] 

内河航道功能升级与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复杂风场环境大跨桥梁性能监测、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激光扫描测量系统集成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型接地工程故障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高活性合金粉在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及产业化

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电解铝装备关键构件用新型钎料与焊接修复技术开发

2021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邮政业产业融入与政策释放研究

202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铝电解装备构件高性能钎料与焊接修复成套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海运危险品集装箱堆场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长输油气管道典型地质灾害评价关键技术

2020年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冻土层长输管道原位破碎多级回填技术与应用

2020年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采煤沉陷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监测与灾害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湿热环境中钎料腐蚀机理研究与耐蚀钎料开发

2019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沙河流水利枢纽工程泥沙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构造结前缘岩土体灾变链生机理与防治方法

2019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源矢量空间数据匹配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年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导电纱线导电性能和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工业循环水泵系统能耗评估与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新型条形料场堆取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应用

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现代物流从业者伦理道德与企业品牌塑造的关系研究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基于供应链协同办公平台的运输管理系统平台及UI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O2O电商物流产业园规划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智慧物流园区的视觉导视系统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工程结构BIM创新技术及其在笋溪河特大桥工程中的应用

2018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智能物流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优化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机场后勤车辆多媒体调度系统研发及UI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基于大数据的公路交通运输综合服务平台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节能环保润滑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运输行业服务平台研发技术UI设计

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

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钢结构工程BIM+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5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00毫米火箭炮定向管超声波自动清洗设备

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星载天线型面水下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4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空港物流产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钢结构工程虚拟现实可视化仿真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201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重大水闸工程安全诊断及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

2021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流域水沙产输机理与调控关键技术

2021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 术及应用

202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基于物联网的中小流域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黄河近年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

201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河下游移动式不抢险潜坝应用研究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模糊水文水资源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黄河流域水平衡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环境流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黄河下游主槽对径流泥沙过程响应及高效输沙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多沙河流洪水演进与冲淤演变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2009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河干流水轮机磨蚀与防护技术

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水沙调控与下游河道中水河槽塑造

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北方毗邻城市河流一体化综合治理研究

200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HL420-2S6000L超大型预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楼研制

200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和典型工程应用

200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

历任领导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参与)

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77] 

精量滴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奖二等奖

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与实践

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平原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74]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纤维聚合物增加强与加固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

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某些重要堆垒素数问题定量研究

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4] 

内河航道功能升级与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复杂风场环境大跨桥梁性能监测、预警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1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激光扫描测量系统集成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型接地工程故障诊断与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1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高活性合金粉在金刚石工具中的应用及产业化

2021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电解铝装备关键构件用新型钎料与焊接修复技术开发

2021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邮政业产业融入与政策释放研究

202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铝电解装备构件高性能钎料与焊接修复成套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海运危险品集装箱堆场建设成套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长输油气管道典型地质灾害评价关键技术

2020年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冻土层长输管道原位破碎多级回填技术与应用

2020年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采煤沉陷天空地多源数据融合监测与灾害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0年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湿热环境中钎料腐蚀机理研究与耐蚀钎料开发

2019年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沙河流水利枢纽工程泥沙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构造结前缘岩土体灾变链生机理与防治方法

2019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多源矢量空间数据匹配融合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年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导电纱线导电性能和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工业循环水泵系统能耗评估与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新型条形料场堆取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应用

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现代物流从业者伦理道德与企业品牌塑造的关系研究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基于供应链协同办公平台的运输管理系统平台及UI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O2O电商物流产业园规划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智慧物流园区的视觉导视系统设计

2018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工程结构BIM创新技术及其在笋溪河特大桥工程中的应用

2018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智能物流园区功能分区布局优化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机场后勤车辆多媒体调度系统研发及UI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基于大数据的公路交通运输综合服务平台设计

2017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节能环保润滑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5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运输行业服务平台研发技术UI设计

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大型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

201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钢结构工程BIM+技术研发与应用

2015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00毫米火箭炮定向管超声波自动清洗设备

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星载天线型面水下摄影测量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4年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空港物流产业园区规划与设计

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钢结构工程虚拟现实可视化仿真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

2014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重大水闸工程安全诊断及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

2021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流域水沙产输机理与调控关键技术

2021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用水紧缺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关键技 术及应用

202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基于物联网的中小流域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黄河近年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

201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河下游移动式不抢险潜坝应用研究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模糊水文水资源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小浪底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2012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黄河流域水平衡关键技术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环境流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黄河下游主槽对径流泥沙过程响应及高效输沙研究

2010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多沙河流洪水演进与冲淤演变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

2009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黄河干流水轮机磨蚀与防护技术

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黄河水沙调控与下游河道中水河槽塑造

200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北方毗邻城市河流一体化综合治理研究

200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HL420-2S6000L超大型预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楼研制

2007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和典型工程应用

2007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4]

校区环境

  • 学术期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办。主要栏目有:学术专题讨论、水文水资源、治河与防洪、水环境、水工结构和材料、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水电站设备等。连续四届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多年获河南省一级期刊、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河南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期刊”。[3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栏目有:笔谈;水文化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研究;政治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法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学研究;文献与信息研究等。期刊曾经获得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河南省一级期刊、河南省高校学报综合质量评估特色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20]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5月,学校三个校区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61.58万册,电子图书1502150册,学位论文12889225册。拥有中外文纸质期刊1756种,电子期刊70516册,音视频资源183777小时。[17][19]

学校荣誉

根据2023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1958年起开始接收留学生,对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与13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15、2016年先后入选“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和“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方创始成员高校。学校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联合成立乌拉尔学院是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体系下第一个合作办学机构,于2018年正式招生;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联办的孔子学院获批,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学校首个境外办学机构-华禹学院。学校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设立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金砖国家大学联盟水工程与能源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设立了中俄高铁研究中心,与韩国仁荷大学共同设立了物流工程研究中心,还设有智慧水利河南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生态建材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研平台。学校先后入选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合作伙伴网络成员单位、欧盟人才培养合作伙伴、世界水理事会会员单位、亚洲水理事会会员单位、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河南省高校首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水文化基地等。学校荣获“全省教育外事工作优秀集体”,获批“河南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创建单位” ,学校是全国水利水电创新联盟成员、“一带一路”水利水电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39][40][41][1][17]

境外合作
类别 合作机构名称
汉语中心 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汉语中心
孔子学院 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孔子学院[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获得荣誉

境外合作
类别 合作机构名称
汉语中心 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汉语中心
孔子学院 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孔子学院[1]

获得排名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校徽校徽中“耒(lěi)的图形”:耒相传是大禹治水用的工具,耒的图形寓意为大禹精神,象征着该校“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耒”的图形像人,蕴涵该校“育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耒”的图形高大,希冀该校广大学子成为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耒”的图形像古代钱币,寓意该校实力雄厚,前途辉煌。

校徽中“黄河图案”:寓意该校“立足黄河,服务水利;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

校徽中“蓝色背景”:代表水的颜色,寓意该校以水利学科为特色,致力于祖国的水利事业。

校徽中“1951”:是该校的建校时间。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内圆以渐变的蓝色和黄河图案为背景,中间有耒的图形,下方为蓝色学校建校年号。外圆上半圆是毛体中文校名,下半圆为英文校名。徽章为教职工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勤奋,指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勤恳恳,刻苦努力,奋发有为。“业精于勤”,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严谨,指科学规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格要求的科学态度,也指严于律己,从严治学,从严执教等职业道德。严谨是理工科院校的生命线,该院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更应突出严谨。

求实,指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踏实扎实的作风。同时,也指一个人必须具备诚实、朴实的良好品质。

创新,指敢为人先的创新气魄,勇于超越的创新理念,崇尚科学的创新态度。创新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时代的精神。

  • 校歌
《我们是未来的水电建设者》

报考条件

《我们是未来的水电建设者》

知名校友

词条图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清义
党委副书记、校长 刘文锴
党委副书记 高京燕
副校长 刘汉东、王天泽、李仰智、苏喜军、刘雪梅、刘盘根
学术副校长 刘俊国、李伟华[2][42][4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