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卷烟厂

成都卷烟厂

属性 四川省最大的卷烟工业企业
中文名称 成都卷烟厂
国家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概况

  成都卷烟厂始建于1952年,是由公营红旗卷烟厂和民生烟厂合并而成。1951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私营中瑞烟厂,5月又购买了私营华中烟厂,在并入中瑞烟厂后,成立了公营红旗卷烟厂。民生烟厂是当时的川西公安所于1951年购买的民生联合烟厂。1952年8月1日,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的指示,红旗卷烟厂和民生烟厂进行合并,定名为“地方国营成都卷烟厂”,从而宣告了成都卷烟厂的诞生。1956年7月1日,公私合营泰和烟厂并入了成都卷烟厂。而后,成都卷烟厂于1958年8月兼并了成都丝烟厂;于1962年9月兼并了生产雪茄烟的成都国光烟厂。至此,成都市烟草工业归为一体,成都卷烟厂成为成都市唯一一家烟草工业企业。

  成都卷烟厂是在作坊式小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1951年成都市卷烟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记载,当时成都卷烟厂家多达91家,但全部从业人员仅465人,其中绝大多数厂家实际上是前店后厂型的手工作坊。建厂之初成都卷烟厂全部固定资产为7.89万元,有职工82人。全厂共有中型卷烟机(台时产量0.96箱)5台,除卷制外其它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用蒸笼回潮烟叶,人工切烟丝,包装工序由女工手工完成。建厂当年,卷烟产量为2499箱,产值71.58万元,税金43万元,利润1.74万元。

  从1952年建厂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26年时间里,成都卷烟厂先后经历了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60年代的自然灾害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企业在曲折中缓慢发展。其间,由于泰和烟厂、成都丝烟厂、国光烟厂的并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厂职工艰苦创业,坚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自制和改进生产设备,在50年代末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工厂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1972年,成都卷烟厂(成烟)进行了建厂以来的第一次全面技术改造,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企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到1978年,卷烟产量达到11.2万箱,产值达到5176万元,实现税利3451万元。尽管如此,此时的成烟仍是一个各方面水平较低的卷烟企业:厂区狭窄(占地仅12亩),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很差。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企业上划后,成都卷烟厂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成烟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列为“七五”重点技术改造企业,批准投资2950万元,进行迁建新厂、引进和更新设备的全面技术改造。1987年底技改工程基本完成,成烟从市内东安南街迁至市郊槐树店路新厂区进行生产。厂区占地面积108亩。到1990年,工厂职工人数达到了1442人,产量已达22万箱,税利总额2.08亿元。

  进入90年代后,成烟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1993年,工厂被国家烟草专卖局列为行业10%重点改造企业之一,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八五”期间,成烟按照国家局提出的“向质量、品种和结构效益型转变”的指导思想,狠抓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了一大批具有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的卷烟生产设备,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卷包车间,并对制丝生产线和生产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年产30万箱以上滤嘴烟的生产能力。1995年成烟卷烟产量达到28.1万箱,工业总产值达到8.15亿元,税利总额达到了5.09亿元。产品单箱税利1812元,人均创税利38万元。与“七五”末的1990年相比,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翻番。

  “九五”以来,成烟认真贯彻国家局提出的“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改革,深化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大力拓展市场,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到1998年,卷烟产量达到了31.24万箱,实现销售收入15.67亿元(不含税),税利总额达到10.25亿元(其中利润1.2亿元),产品单箱税利达到了3280元,人均税利72.7万元。企业经济效益仅用3年时间再次实现翻番。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在四川省和成都市、资阳市政府的支持下,1998年11月成都卷烟厂对四川卷烟厂进行了兼并。两厂资产重组后,成烟生产规模达到了49万箱,总资产达到23.5亿元,职工人数达到2718人,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卷烟工业企业。

  自1989年以来,成都卷烟厂进入中国最大500家和四川省最大50家工业企业之列。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连年在四川省5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列第一位。1997年,工厂被列为四川省扩张型企业和成都市重点优势企业。

  二、企业改革发展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都卷烟厂顺应历史潮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地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为成烟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从一个街道小烟厂发展成为一个生产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国有大型企业。

  “六五”时期成都卷烟厂迈开了改革步伐。在企业全面整顿中,成烟确立了“党委集体领导、厂长行政指挥和职工民主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从而改变了过去长期实行的“党委包揽一切”的格局。厂长的行政指挥、企业管理权得到落实,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1983年成烟开始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行经济责任制。把职工责任大小、工作繁简与奖金分配挂勾,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进入“七五”以后,成烟加大了改革力度,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85年3月,针对当时生产任务重而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成烟实行了超定额计件工资制。1988年,又在超定额计件工资制的基础上,拟定了《单箱产品工资含量包干分配办法》,把职工的工资及生产性补贴的50%拿出来与职工劳绩挂勾,这是对几十年一贯制的工资制度的大胆改革,加大了浮动工资的比重,拉开了分配上的差距。同时还纳入质量、消耗、设备管理、安全工作等多项指标加以考核,特别是质量指标还具有否决权。这对于加强企业管理、加快卷烟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对烟草行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新税制,调整税率,放开卷烟价格。开始把卷烟企业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为了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成烟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管理机构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分配制度的完善等4个方面的改革。

  1992年3月,成烟党委作出《关于成立干部聘用制暨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的决定》,拉开了深化改革的序幕。5月,进行了机构改革,将全厂20多个科室进行重组,实行部室制管理机构。6月,实行干部聘用制,全厂中层干部和管理人员重新聘用,并在全厂职工中公开招聘了14名干部。干部聘用制的实行,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干部终身制,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工”能“干”的机制。由于在聘用制中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引入了竞争机制,规范了干部考核制度,这对于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干部素质,促进管理部门高质量、高效率的运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5年成烟又对管理机构进行了大的调整,改直线职能式为部室制机构设置,使管理部门分工更合理、更科学、更便于协调和信息流通,大大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在干部制度和机构改革的同步时,成烟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1992年4月,在生产车间实行了工人签“上岗合同”的办法,进行优化劳动组合。为解决干部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和车间优化劳动组合后产生的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出台了配套改革措施,颁发了《厂内职工待岗的暂行办法》和《职工厂内退休的暂行规定》。1992年全厂在岗职工为1467人,1998年下降到1161人,此间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从195箱增至269箱。1995年,成烟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

  “八五”期间,成烟对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一是根据企业生产发展情况,多次对《单箱产品工资含量包干办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把工资和奖金全部纳入挂勾分配,在指标考核上逐步增添新内容,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更科学、更严格;二是把管理部门的奖金分配与企业效益和车间业绩挂勾,加以部门方针目标完成实绩进行考核;三是对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政策;四是全面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与“七五”相比,成烟的分配制度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职工的劳绩与分配挂勾更为紧密,分配中的竞争激励机制更为完善。

  成都卷烟厂通过1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改革,在企业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注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内容,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逐步建立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与市场经济接轨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管理发展情况

  成都卷烟厂建厂之初,企业管理占主导地位的是小生产管理模式。50年代,在学习苏联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始起步,使企业管理工作开始得到规范,向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前的20多年时间里,成烟的企业管理工作几经波折,发展缓慢。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由于受“左”的路线影响,突出“政治挂帅”,企业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1978年3月,轻工部召开全国卷烟质量会议。成烟送检的5个产品在这次会议上全部被判定为三类品。4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成都卷烟厂产品质量问题作为典型事例,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严肃批评。这也充分说明当时成都卷烟厂企业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成烟企业管理工作迅速起步,踏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80年代初,工厂进行了企业全面整顿工作。针对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工作抓起,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质量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开展职工培训,推行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工作出现新面貌。1984年3月,成烟企业全面整顿顺利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验收,企业管理开始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七五”时期是我国卷烟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卷烟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由于价格体系的调整,卷烟原辅材料价格不断上升,致使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一时期,成烟坚持抓企业管理上等级活动,深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7年到1990年,成烟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开展了企业管理上等级的活动。工厂以企业升级标准和厂长任期目标为依据,制订出每年的升级目标,以方针目标管理的形式,分解到各车间、部门,落实责任和措施对策,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8年达到了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0年11项升级指标中有9项达到了国家二级企业标准。

  1990年以来,成烟采取三项有力措施狠抓紧管理:一是以强化现场管理为突破口,以加强设备管理为重点,理顺生产秩序,治理脏、乱、差;二是,推行“站立式”工作法,改变了长期以来生产工人坐凳操作的陋习;三是贯彻从严治厂的方针,建章建制,强化劳动纪律,严格指标考核和奖惩。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突破性措施,企业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设备、工艺、质量管理和劳动纪律、车间班组管理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全厂生产经营活动从此步入了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成烟企业管理在改革的推动下,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加快了发展步伐,产生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管理思想转变。企业领导层认识到管理与技术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两个“轮子”,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主要领导在1992年提出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是一座‘金山’”、“市场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等观点。1995年又提出了“人为本、法为准、德为先”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使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进步。“八五”期间成烟加快了管理现代化步伐,先后建立起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和工业电视控制系统等3大现代化管理系统。这些管理系统为企业强化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快捷准确、先进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1998年成烟被国家局确定为国家“863”工程(CMIS)烟草行业两个试点企业之一,其初设方案已获国家科委的批准。同时,还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针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加强企业管理。

  1996年4月,成烟着手进行了ISO9002质量体系的贯标认证工作。经过1年时间的试运行,于1997年6月顺利通过了英国太平洋质量认证中心和上海质量认证中心两家质量认证机构的审核认证。这标志着成烟企业管理在向着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得到了高度重视。“八五”以来,成烟装备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成烟领导班子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从1991年到1998年,企业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00多名,引进专业人才20多名。工厂还十分重视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平均每年都安排1/3的职工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自学成才。通过坚持不懈地抓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成烟职工队伍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截止到1998年底,成烟职工中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5人。人才结构也得到优化,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企业管理。自1991年以来,成烟把市场工作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1993年企业主要领导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全新的市场观念。一切管理工作都要着眼于市场,立足于市场,把市场竞争的结果作为衡量各项工作成败的标准。”的指导思想。自此,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各方面工作都围绕市场来开展。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在市场的指导下得到深化。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

  自“八五”以来,成烟企业管理以改革为动力,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内部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内部活力;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创出优质名牌产品。1991年主要产品“五牛”卷烟被评为中国烟草总公司优质产品,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后该产品又多次被评定为“全国优等品质量卷烟”和“全国名优卷烟牌号”,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名牌产品”。高档卷烟“娇子”1997年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1999年被评为“全国名优卷烟牌号”。

  (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90年代初,成烟产品档次低,滤嘴烟比例仅30%左右,单箱税利仅946元。到1995年滤嘴烟达到了100%。1998年单箱税利达到了3280元,比1990年增长2.5倍。

  (三)工艺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主要物资消耗全面下降。自90年代以来,成烟先后开发出“娇子”、“德牌”、“金五牛”、“星河”、“峨眉”、“红芙蓉”、“飞搏”等新产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工厂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年完成“天然烟碱提纯应用于卷烟配方”的科研项目,1994年采用辊压法烟草薄片新技术获得成功。1997年以来实施了烟叶降耗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1990年单箱烟叶消耗为55.37公斤,嘴烟盘纸消耗为3649米,嘴棒消耗为9294支。到1998年单箱烟叶消耗为40.3公斤,盘纸消耗为3358米,嘴棒消耗为8586支,均有大幅度的下降。

  (四)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财务管理全面实现电算化。1998年全厂实行二级核算,管理更深更细,全年实现利润1.2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设备管理、现场管理不断深化,全厂形成了文明、整洁、有序的生产工作新秩序。1998年成烟二车间被国家局命名为管理样板车间。工厂安全管理连年被国家局、省公司和成都市政府评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1996年被认定为“国家二级”,1998年晋升“国家一级”。

  (五)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领导班子被成都市委和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命名为“四好班子”。1998年企业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省级文明单位”。

  (六)企业多种经营取得初步成效。成烟多种经营起步于1993年,当年与香港一家公司兴办了四川成达环境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又相继以合资、参股等方式,兴办了成都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成都五牛印务公司、四川三益烟草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经过几年发展,这些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1998年底,成都卷烟厂兼并了四川卷烟厂,成为四川省最大的卷烟企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为实现集约化、高效化的经营和跨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国家局“1144”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思路,结合工厂实际,成都卷烟厂初步拟定了企业跨世纪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到2000年,通过重组,卷烟产量50万箱;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其中利润1.5亿元。多种经营利润2亿元;到2010年,卷烟产量60万箱,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其中利润5亿元。多种经营利润达到4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工厂主要的措施和对策是:

  (1)坚持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认真贯彻国家局“狠抓基础,稳中求进”的方针,继续深化管理,加快管理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企业素质,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丰富企业人才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4)大力推进技术进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出全国性的名牌产品。(5)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介入高科技以及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降低主业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