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雕像1998年12月,经江苏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是中国首家在教育部登记设立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
2005年,获准改办为独立学院。
2012年8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在江苏省内独立学院中率先由民办非企业登记为事业法人单位。[8]
2020年11月1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根据公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拟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办学性质为公办;[9]12月,教育部函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
2021年2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的通知》,学校正式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5]
2023年3月21日,苏州城市学院揭牌成立当代作家创作与研究中心。[10]
2023年4月,苏州城市学院成立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1]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下设8个二级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1]
教学单位 |
开设专业 |
---|---|
文学与传播系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社会服务系 |
劳动与社会保障、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 |
法政系 |
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管理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
外语系 |
英语、日语 |
计算机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 |
机电工程系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轨道交通工程系 |
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艺术系 |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经济系 |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教研室 |
---- |
数学教研室 | ----[12] |
开设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通信工程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信息工程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新闻学 |
广告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档案学 |
应用心理学 |
法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城市管理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金融学(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 |
会计学 |
英语 |
日语 |
英语(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计算机技术与科学 |
物联网工程 |
物联网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车辆工程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视觉传达设计 |
环境设计 |
产品设计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 |
- |
资料来源:[13] |
教学单位 |
开设专业 |
---|---|
文学与传播系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社会服务系 |
劳动与社会保障、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 |
法政系 |
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管理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 |
外语系 |
英语、日语 |
计算机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 |
机电工程系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轨道交通工程系 |
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艺术系 |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经济系 |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教研室 |
---- |
数学教研室 | ----[12]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通信工程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信息工程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新闻学 |
广告学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档案学 |
应用心理学 |
法学 |
人力资源管理 |
城市管理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金融学(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工商管理 |
市场营销 |
会计学 |
英语 |
日语 |
英语(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计算机技术与科学 |
物联网工程 |
物联网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车辆工程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视觉传达设计 |
环境设计 |
产品设计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 |
- |
资料来源:[13] |
截至2022年12月,学院有专任教师282人,聘用外校教师80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5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共203人,硕博比例达90.78%;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共28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共44人,高级职称人数比达25.53%;专任教师中45岁及以下的教师共225人,占比80%。2022年,学院1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荣誉称号,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个教学团队获批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4人获得苏州市优秀教学工作者。[14]2023年,学院3人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5]
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及实验、光电信息技术教学团队[16][17]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李晓峰
国家商务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李晓峰[18]
江苏省优秀力学工作者:姚林泉[19]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于惠(2020年)[20]、余亚荣(2021年)[21] 、龚兰兰(2022年)、温云云(2022年)[22]、程承(2023年)、孙晓燕(2023年)、王超(2023年)[15]
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戴晓(2022年)[22] 、赵晓辉(2023年)[15]
江苏省优秀力学工作者:姚林泉[19]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博士集聚计划”入选者:陆伟新[23]
江苏省“双创博士”入选者:马英壮[24]
苏州市优秀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及实验、光电信息技术教学团队[16]
苏州市教工委优秀党员教师:唐强奎[25]
苏州市“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入选者:马英壮[24]
截至2023年2月,学院有1个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6个省一流专业,1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1个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项目。此外,学校还聚焦苏州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开设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城市数字化建设与运维、健康服务与管理三个微专业。当前学校已通过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评审。[1]
江苏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26]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2月,学院有1个省特色专业,7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1个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育品牌专业;7门江苏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有基础类实验室、专业类实验室和创新类实验室,其中基础类实验室有4个分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普通物理实验中心),专业类实验室有21个实验室,创新类实验室有4个实验室,分布在135个房间,总面积约为28002平方米。[14]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档案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汉语言文学[14]
江苏省特色专业:档案学[27]
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立项培育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8]
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育品牌专业:英语[28]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负责人所在单位 |
---|---|---|---|
线上一流课程 |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 |
唐灯平 |
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
线上一流课程 |
人格与人生 |
杨滨 |
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 |
线上一流课程 |
现代社交与礼仪 |
熊莹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钱敏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光学 |
吴丹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资料来源:[29][14] |
教学成果
2021—2022学年,学院组织参加10个省级教改项目申报工作,获批立项5项,推荐申报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0项,获批8项;2个项目在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课题中立项;创业园孵化创业项目17项(次),选派4家参与市级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市级大赛二等奖1项,荣誉称号1项。[14]
赛事/奖项名称 |
获奖教师 |
奖别 |
---|---|---|
2021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 |
孙镱晗、叶雅颖、曹小露、徐欣烨、徐萍 |
全国复赛一等奖 |
第二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
周敏彤 |
本科实践教学组优胜奖 |
许峰川 |
本科常规教学组优胜奖 |
|
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 |
王倩、陈灿、刘梅芳 |
本科英语类专业组一等奖 |
杨田田、赵新刚、林文韵 |
本科大学英语视听说组一等奖 |
|
资料来源:[30] |
奖项名称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
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三方协同、四链结合”——档案学专业卓越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芮国强、余亚荣、施盛威、张照余、钱磊 |
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基础引领、实践驱动、产学研融合”电子信息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赵志宏、钱敏、吴丹、陈蕾、邹丽新 |
资料来源:[31] |
学生成绩
2021—2022学年,学院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创新竞赛中获奖,共有142学生人次获得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其中国家级奖项34项,省部级108项;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3项,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二三等奖各1项,2件作品推荐申报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江苏高校百校万名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14]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负责人所在单位 |
---|---|---|---|
线上一流课程 |
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 |
唐灯平 |
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
线上一流课程 |
人格与人生 |
杨滨 |
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 |
线上一流课程 |
现代社交与礼仪 |
熊莹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钱敏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光学 |
吴丹 |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资料来源:[29][14] |
赛事/奖项名称 |
获奖教师 |
奖别 |
---|---|---|
2021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 |
孙镱晗、叶雅颖、曹小露、徐欣烨、徐萍 |
全国复赛一等奖 |
第二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
周敏彤 |
本科实践教学组优胜奖 |
许峰川 |
本科常规教学组优胜奖 |
|
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赛区) |
王倩、陈灿、刘梅芳 |
本科英语类专业组一等奖 |
杨田田、赵新刚、林文韵 |
本科大学英语视听说组一等奖 |
|
资料来源:[30] |
奖项名称 |
成果名称 |
获奖人 |
---|---|---|
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三方协同、四链结合”——档案学专业卓越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芮国强、余亚荣、施盛威、张照余、钱磊 |
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基础引领、实践驱动、产学研融合”电子信息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赵志宏、钱敏、吴丹、陈蕾、邹丽新 |
资料来源:[31] |
“文正”雕塑校际合作
截至2023年2月,学院与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1]2022年,学院共有165人参加各级各类国(境)外交流活动,主要包括:组织25人参与世界名校线上直播课程,31人参与日本宫崎公立大学线上课程,5人参与江苏省教育厅赴澳门奖学金项目,20人参加由上海赴外组织的国际组织实习生预备营和“名校进名企”项目,2人参与江苏高校学生境外名校线上课程项目;66人参与北亚利桑那大学线上教学,8人赴121美方院校攻读双学位,7人赴澳门科技大学交换学习,1人赴韩国清州大学交换学习。[14]
产教融合
截至2022年12月,学院联合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恒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申报光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与苏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康养产业学院”建设;遴选苏州市企事业单位139家,建立139个实践教学基地,单个实践基地每年接纳学生约40人次。 [14]
综合楼截至2023年2月,学校新增文正智库、生命科学研究院、苏州发展研究院、当代苏州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当代作家创作与研究中心、先进生物功能材料研究所、华电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并获准筹建“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文正智库入选苏州市新型智库。[1]
苏州市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物光子科技重点实验室[14]
苏州市新型智库:文正智库[32]
校级科研平台:生命科学研究院、苏州发展研究院、当代苏州研究院、品牌研究院、当代作家创作与研究中心、先进生物功能材料研究所、华电电力技术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院、智能动航协同创新中心、高档数控机床主轴协同创新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等。[1][33]
截至2023年3月,学院获批市级以上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31项[34]、市级以上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135项[35] 、横向项目28项[36]。据2023年6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出版著作11部[37],获得专利21项[38],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3项。[39]
成果名称 |
奖项 |
奖别 |
申报人 |
时间 |
---|---|---|---|---|
微纳颗粒体系的光学微操控和非线性光学器件设计 |
第三届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高雷 |
2022年 |
Geometer symmeter—free and higer—order optical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muum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一等奖 |
高雷 |
2022年 |
直流高电压国家计量标准和现场校验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姜杏辉 |
2022年 |
Membrane perturbation of fullerene and graphene oxide distinguished by pore—forming peptide melittin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卢雪梅 |
2022年 |
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的异步优势行动者评论家算法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凌兴宏 |
2022年 |
神经类型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苏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史新广 |
2022年 |
关于推荐我市医养结合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苏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陈晓红 |
2022年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第五届苏州市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方鸣 |
2021年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仿真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江苏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唐灯平 |
2020年 |
关于完善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 |
苏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陈晓红 |
2020年 |
以新工科为理念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唐灯平 |
2019年 |
网络道德焦虑的纾解之策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卞海勇 |
2019年 |
灵动与超越——大学生成长动力研究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王森 |
2019年 |
资料来源:[39] |
成果名称 |
奖项 |
奖别 |
申报人 |
时间 |
---|---|---|---|---|
微纳颗粒体系的光学微操控和非线性光学器件设计 |
第三届江苏省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高雷 |
2022年 |
Geometer symmeter—free and higer—order optical bound states in the contimuum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一等奖 |
高雷 |
2022年 |
直流高电压国家计量标准和现场校验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姜杏辉 |
2022年 |
Membrane perturbation of fullerene and graphene oxide distinguished by pore—forming peptide melittin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卢雪梅 |
2022年 |
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的异步优势行动者评论家算法 |
2020—2021年度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
三等奖 |
凌兴宏 |
2022年 |
神经类型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
苏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史新广 |
2022年 |
关于推荐我市医养结合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苏州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陈晓红 |
2022年 |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
第五届苏州市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方鸣 |
2021年 |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仿真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江苏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唐灯平 |
2020年 |
关于完善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 |
苏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陈晓红 |
2020年 |
以新工科为理念搭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唐灯平 |
2019年 |
网络道德焦虑的纾解之策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卞海勇 |
2019年 |
灵动与超越——大学生成长动力研究 |
江苏省2018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王森 |
2019年 |
资料来源:[39] |
馆藏资源
据2023年3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3万册,中文电子图书书目10.01万种;期刊杂志900余种;采购维普考试资源数据库、POP服装趋势数据库、10万种本地镜像的超星电子图书;共享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与苏州市图书馆合作在校内设立了分馆,分馆可以实行与苏州图书馆及其他分馆的通借通还,可共享苏州市图书馆的电子书籍。[40]
校徽
校徽标志以“苏”“州”“城”“市”四个汉字为基础,融入苏式花窗、姑苏平江图、相关书籍等地方文化元素和教育理念,通过笔画的共用和正负形的设计手法融入校徽标志,突出了苏州城市学院的办学特色、精神传承和发展愿景,体现了苏州城市学院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高校扎根苏州文化沃土、矢志铸魂育人的办学宗旨和理念,也体现了广大师生员工继往开来新征程、砥砺奋进再向前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心。[41]
校训
文者文章,正者道德[3]
Literary writings, Moral integeity.
寓意:既祈教书以致青年学生美好文章,亦盼育人而使之端正美德。
“文正”既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典范,也是立德树人的时代呼唤,寓意大学既要培养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青年人才,更要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品德高尚的模范公民。[42]
校歌
翠微湖《绽放光荣》
作词:陈可
为了理想去拼搏
学会感受
输赢的光荣
再大的风雨绝不能低头
无数闪烁泪光在悸动
见证你我的梦
那一刻
绽放美丽的笑容
伸出你我的手
一起去奋斗
在文正的每天每一刻
上方山草木葱笼
翠微湖清澈与灵动
让我们携起手画青春的彩虹
友谊常伴左右
握着勤勉的火种
用光和热迎接笑容
苏大历史的厚重
古城苏州的蓬勃
养育
文正的新风
为了理想去拼搏
学会感受
输赢的光荣
再大的风雨决不能低头
无数闪烁泪光在悸动
见证你我的梦
那一刻
绽放美丽的笑容
友谊常伴左右
握着勤勉的火种
用光和热迎接笑容
成功和挫折都会有
肩并着肩一起战斗
铭记
每一次感动
为了理想去拼搏
学会感受
输赢的光荣
再大的风雨决不能低头
无数闪烁泪光在悸动
见证你我的梦
那一刻
绽放美丽的笑容
为了理想去拼搏
学会感受
输赢的光荣
再大的风雨决不能低头
无数闪烁泪光在悸动
见证你我的梦
那一刻
绽放美丽的笑容
绽放属于我们的光荣[43]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68个学生社团,其中品牌社团8个,共有社员4397人次,2021—2022学年共举办校级活动200余项、志愿服务活动223项,共吸引学生3182人次参与,学生参与率达72%;曾开展苏城·记——思政云课堂系列活动、云游“五卅路”、观看红色电影《邓小平小道》、大学生融媒思政微课程建设成果展评会、展播“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融媒思政微视频评比等特色活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