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珍贵树种 秃杉、珙桐、红豆树、黄杉等
中文名称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 1.2万亩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81年,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1982年,设立了省级小河水杉自然保护点;

1988年2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星斗山为省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2001年,恩施州政府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水杉自然保护点合并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办发[2003]54号”文件,将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9日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正式授牌成立“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利川市、恩施市和咸丰县境内,分为星斗山片(东片)和小河片(西片)。东部星斗山片位于利川市、恩施市和咸丰3县市交界处,处东经108°57′~109°27′,北纬29°57′~30°10′之间,东以恩施市盛家坝乡的马鹿河为界,西至利川市元宝乡的红椿沟,南起咸丰县黄金洞乡的利咸路,北至利川市毛坝乡的黄泥坝;西片小河片位于利川市境内,处东经108°31′~108°48′,北纬30°04′~30°14′之间,东起忠路镇的老屋基,西至汪营镇的高笋塘,南起忠路镇龙塘铺,北至汪营镇的交椅台。

地貌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武陵山系北上余支和大巴山系巫山余脉齐岳山向东南的延伸部分,地处中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孤峰兀立,沟壑纵横,海拔672~1751.2m,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水系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流分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从中部顺着地质构成线和山势分向四面八方流出。水系大致分为:由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分别由东南、西南流入乌江的毛坝河、郁江的乌江水系;向西流入长江的石柱河;向西北和东北流入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和梅子水的长江水系。

气候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与巫山山脉的交汇部,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机构领导

副局长:何泽卫[1]

区域范围

截止2011年,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339公顷(星斗山片面积42571公顷,小河片面积25768公顷),其中核心区21165公顷,缓冲区14932公顷,试验区32242公顷。

保护目标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水杉原生群落和珙桐、台湾杉等珍稀野生植物及野生动物。

生物资源

植物

截止2011年,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00科843属203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59属132种,裸子植物8科22属28种,被子植物162科762属1873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水杉、珙桐、莼菜、南方红豆杉等8种,列为国家Ⅱ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台湾杉、黄杉、榧树、水青树等29种。

动物

截止2011年,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有29目90科378种,其中兽类8目24科72种,鸟类17目46科226种,两栖类2目9科38种,爬行类2目11科42种。昆虫有178科1368种。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豹、云豹、金雕3种,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黑熊、中华虎凤蝶等47种。[8] 

保护价值

科研价值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孑遗植物水杉的模式标本产地,也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水杉原生群落集中分布区,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等均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生态价值

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清江的源头,动植物生长繁育的地方,其巨大的种质资源保护、蓄水、保土、保肥、减灾增产、调节气等功能,正在其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全面发挥。[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