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气候类型 北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称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1979年1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原宣城县南郊创建“安徽省扬子鳄养殖场”。

1982年6月,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1986年,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地理环境

位置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0′-119°35′ ,北纬30°18′-31°18′,座落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郎溪、广德、泾县及芜湖市南陵等5区、县境内。

地貌

保护区湿地地处长江下游丘陵平原水网区,为皖南山区向长江沿岸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0~200米,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湿地类型,主要由青戈江、水阳江、漳河、南漪湖等水体及周边沼泽滩地组成。

气候

保护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和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均降水量约1294毫米,年均相对湿度28%,年均无霜期229天。

水文

保护区内南漪湖为宣城市内的天然湖泊,分为东西二湖,湖面面积约为100平方千米,水位为8.5米时,总蓄水量为3.5亿立方米,入湖水流发源于南面山区,出水经水阳江向北流入长江。

土壤

保护区土壤类型以红土壤、水稻土、黄棕壤等为主。

保护目标

保护区的工作重点转向野生保护,努力恢复和改善扬子鳄栖息地,提高扬子鳄自然繁殖力和幼鳄存活率,不断扩大野生种群数量。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2)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3)

动物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2) 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图册(3)

植物

保护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真菌116种。有野生植物776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73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种,包括水杉、银杏;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5种,包括香樟等。作为扬子鳄洞穴隐蔽及营巢用的植物有44种。有野生脊椎动物340种,其中鱼类有54种,两栖类有24种,爬行类有50种,鸟类有176种,兽类有36种。此外,还有昆虫类47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包括扬子鳄、云豹、黑麂和梅花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6种,包括虎纹蛙、鸳鸯、白鹇、勺鸡、穿山甲、小灵猫等。保护区为野生扬子鳄主要分布区之一,有扬子鳄分布的池塘面积约0.41平方千米,分布有扬子鳄约150条。

区域范围

保护区内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中丘陵地区植被以灌草丛为主。人工营造经济林主要有马尾松、国外松、杉木、茶树及毛竹、油桐等树种。

以上数据截止2013年

保护机构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565平方公里,由8个片区构成,分别为朱村片、高井庙片、杨林片、红星片、夏渡片、双坑片、中桥片、长乐片。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18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94%;缓冲区面积为2506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50%;实验区面积为1087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56%。

生态价值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为安徽省林业厅直属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正县级单位。

为拯救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1979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宣城县(现宣州区)南郊创建“安徽省扬子鳄养殖场”,1982年6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级扬子鳄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直属省林业厅,处级建制。1988年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合署办公,系“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辖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泾县、南陵县等五个保护站。2007年6月经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词条图册

自2003年以来,该保护区已连续10年实施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累计投放66条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但由于野外栖息地遭受人为破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人为捕杀等原因,野生种群走向衰落,仅存150多条,远远少于野生大熊猫数量,因此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扬子鳄野外放归自然工程,将人工繁育的扬子鳄放到野外,复壮野生扬子鳄种群。作为全球最大的扬子鳄种群繁育基地,安徽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工繁育扬子鳄已达10000余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