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上村

中文名称 兴上村
行政区类别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晚唐时期,黄巢农民起义的风云席卷浙闽大地,其时,来自福建莆田的乐清县丞滕昭与其迎养在任的父亲滕玄龄,因回乡之路被阻,“世乱途梗”,“随起卜居意,潜行遍觅台瓯山水幽胜,得此湖山盘谷飞凤之阳,爽凯饶沃”,遂携家在此定居,谁知,这一住,就住了一千多年。

翻开浙南滕氏家族,自滕玄龄、滕昭至今,一千二百余年四十余代的滕姓世系繁衍变迁情况历历在目,“世次皆厘然,详明无少差缪”,几乎每个人的生卒年月日都有确切的记载。一千多年来,也有不少滕姓先民先后由此外迁至温岭、永嘉、仙居甚至再迁至兰溪、桐庐、金华、杭州、南京以至美国、加拿大、巴西、澳洲等地,但是,兴上村作为浙南滕姓族人的初居地,却一直未曾挪移过。兴上村目前有一千五百余人,其中,90%以上都姓滕,虽然,这跟其外迁后繁衍的后裔总人数相比,只是个小数目,但作为村庄而言,也算是比较大的了。从一个大的区域来讲,千年以上的古村落也并非凤毛麟角,但其村主人大多曾历经几次搬迁变换,像这样一直由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孙聚居的,确实非常罕见,兴上村是浙南等地滕姓的宗居地。  一千多年以来,以兴上村为宗居地的浙南滕姓勤耕苦织,好学上进,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一些人考取了功名,有的进入仕途,并以清正爱民而为人称道。据谱载,“贤才辈出,历宋元明,其功名灿烂,功业昭垂,代有人才。”“簪绂联蝉,宦达承继,昭然可考。”如滕玄龄,唐文林郎,“质性聪敏,积学博通。”滕昭,“任乐清知县,历任九载,政通人和,士民颂德。”滕孔积,“学行兼优,欧阳公屡荐于朝,江左名贤,翰墨盈箧。”滕贵贤,“文品优长,征授福建佥事,著有《湖山诗稿》。”滕处礼,“解元出身,任江西参政,著有《晦齐集》。”滕处英,宋翰林学士,“宦绩著声,傅薪理学,治春秋尚书二经,一时名重朝野。”其他如宣慰使滕兴朝、中顺大夫滕宗温、刑部员外郎滕延杰、四川参政滕尚恒等,皆以文才德政传世。在古代兴上籍名人中,声名最著的当属滕大沛。滕大沛(1014——1087),号一清,翰林学士,授秘书郎,升尚书右仆射(宋朝宰相正式官员),著有《诗易辨疑》,《清华应制》、《一清汇稿》等。在村东南的狮子山上,至今仍有滕大沛墓,每隔五年的清明节,总有不少滕姓后人从各地赶去拜祭,2014年是其诞辰一千周年,估计届时会有些纪念活动。  在当代,由兴上村撒播至各地的滕姓后裔中,也颇出了一些人才,如现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博士,原温州东方集团总经理、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之一滕增寿,浙一医院肿瘤科主任、归国博士滕理送,加拿大温州同乡总会会长滕达,香港滕氏集团总裁滕敏,雁荡山书画院院长滕胜等。浙江省现健在的最高龄老人、永嘉张溪乡113岁的陈爱香,也是兴上籍滕姓后裔的媳妇。  由于兄弟之间长幼及生育早晚的差异,加上一代代的累积,使得兴上村内同辈份人之间的年龄可以相差很大,最大的,相差近二百岁,白胡子老爷爷应称呼刚出生的婴儿为太太公,在这里十分平常。目前在世的兴上村滕姓族人中,辈份最高的是第三十二世,最小的是第四十二世,十一世同村同堂,这种现象实乃非常罕见。  除了奇特的传统家族文化,兴上村的自然景色也颇值得称道。较有特色的是海角风光,作为东海近海组成部分的乐清湾,不断向北向内延伸,至此便算到头了,因而这里犹如大海的一个角。站在兴上村后山背上望海,或者再走三、四里地到海滨看海,映入眼帘的海没有浩翰无边的气势,你甚至会误以为那只是一片湖,然而,沙滩上的海贝和咸咸的海水,以及入夜隐隐传来的潮水声,都会明确无误地告诉你,那是海!除了海景,兴上村值得称道的尚有双龙谷,双龙意指白龙潭和乌龙潭,白龙潭是个椭圆形的深潭,潭水经几折,再沿险峻突兀的狭谷馋岩泻注成为瀑布,瀑布下面有个碧澄澄的瓮形潭,就是乌龙潭,谷口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的摩崖题刻。双龙谷及附近的双莲洞与距其3公里的羊角洞共同组成羊角洞景区,是雁荡八景之一。  地处闻名中外的雁荡山这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兴上村跟附近名气甚大的南阁历史文化保护村比起来,还算是一片静待开发的处女地。建议游客在游览雁荡主景区之余,不妨西行五公里至湖雾、兴上,观赏观赏那一带的山海风光,领略领略千年聚居而形成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当不失为整个雁荡之行的锦上添花之举。

地理位置

兴上村位于温州的东大门,西依雁荡山,东望东海,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1]

经济概况

全村居民靠务工、经商为业。[1]

自然景点

双龙谷位于湖雾镇兴上村的东面,离羊角洞约3公里,因谷中有白龙潭和乌龙潭,故称“双龙谷”。在双龙谷附近,还有双莲洞等许多优美的景观。双龙谷引人注目的年代比较早,从谷口右壁的宋朝宣和六年(1124)的摩崖题刻来看,早在800多年前已经有人对这一带风景发生兴趣。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