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速铁路是台湾岛内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规模,采取BOT模式(兴建、营运、移转)的公共工程,建设总成本估计约达新台币5000亿元。由「台湾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陆工程、长荣集团长鸿建设、太平洋电线电缆、富邦集团与东元电机为主要股东)负责兴建、营运阶段的工作,特许期限为35年(自1998年起算;事业发展用地则为50年)。台湾省“交通部高速铁路工程局”为早期进行初步规划的机构。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1600公里,海上交通十分方便。早在1871年,台湾就已有2条海上定期到大陆的航线,但岛内的交通主要还是靠公路与铁路来完成。[1]台湾的公路系统在汽车出现之前,并未大量兴建。清朝时期,公路数量不多。日本统治的50年期间,台湾公路总长增加2.5倍。[2]光复之后到1986年的41年之间,汽车数量已增加了1141倍,公路建设增加了2793公里。历时7年、于1978年10月完工的中山高速公路是台湾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7年 4月,进行台湾西部走廊兴建南北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
1990年 7月2日,「高速铁路工程筹备处」(高速铁路工程局前身)成立,专责办理规划与执行高铁建设事宜。
交通部高速铁路工程局为早期进行初步规划的机构,负责高铁的兴建、营运监督及高铁站区联外捷运系统的兴建计划工作。交通部应于2033年的前3年(即2030年),将接续营运之机构通知台湾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兴建高速铁路的提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城际运输需求而提出,1990年经行政院核定“台湾南北高速铁路建设计画”,台湾高速铁路的筹建进入执行阶段。当时规划于六年内完成,但是由于经费来源及采用的系统规格等前置作业的时间过长,使得兴建工程迟至1999年才正式启动,而办理方式也由原本的政府逐年编列预算改为民间投资参与。
1992年 6月,行政院核定高铁路线。
1993年 7月16日,立法院通过高铁计划,全数删除政府编列的兴建预算,并决议交由民间兴建。
1997年9月,台湾高铁企业联盟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和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协助下,击败了与日本新干线合作的中华高铁,顺利获得该项工程。台湾方面本来确定是要用法德技术建造和运营,但在“亲日派”李登辉的幕后运作下,台湾高铁最后抛弃了法德联盟,选择了日本新干线。台湾高铁虽由“日本新干线企业联合”承建,但却没有得到日本的运行技术,导致运营维护跟不上趟。原因就在于顺利中标的“日本新干线企业连合”,只是将整套设备输出卖钱,根本没有铁路运营与维护的经验。而日本的两家高铁公司——JR东海和JR西日本只是提供“协助”,涉及到技术转让一概免谈。JR东海的老板葛西敬之曾明确表示,即使通过日本制造商协助台湾高铁,也不会转移日本新干线的尖端技术,避免发生日本铁路相关制造商“空洞化”的情形。1998年5月11日,「台湾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公司设立登记。
2000年 3月 1日,土木工程开工。12月12日,与日本新干线株式会社签署机电核心系统合约。2003年 1月,轨道工程发包并开工。2004年 1月,700T型列车实体首度对外公开亮相。2004年 5月24日,首列700T型列车共12节车厢,由日本神户运抵高雄港74号码头。2005年 1月27日,700T型列车进行首次慢速(时速20~30公里)试车。
台湾高铁1999年动工后,原本预定于2005年10月31日完工通车,但由于机电、号志工程与试车进度大幅落后,通车时程因此延后一年。2005年 9月 8日,因工程与试车进度落后,台湾高铁公司决定延后一年通车。10月29日,试运转时速达到300公里。10月30日,试运转时速达到315公里(合约所要求的最高时速)。
2006年10月时又因独立验证报告未能及时完成而再次延后,直到交通部于2006年12月24日核准其通车。2007年1月5日通车并进行试营运,2月1日开始正式营运,营运区间为板桥站—左营站;台北站—板桥站段因工程延误,于2007年3月2日才正式纳入营运区间。
台湾高铁700T型列车台湾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系统作为总体基础(新干线系统首次向海外输出,因此亦有称台湾高铁为「台湾新干线」者),不过在部分细部设计以及号志、机电系统方面则酌采欧洲规格。轨道方面比照一般高速铁路新线标准,全线线以1435mm的标准轨距布设(与原有台铁路线的1067mm轨距不同);路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为6250m,最大坡度则为35/1000,隧道断面面积为90m。
·台湾高铁700T型列车的设计参考新干线700系及500系列车。
· 加强车厢空调系统,针对台湾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
· 因为速度需求和台湾地形因素,加强牵引电动机的马力和煞车功率。
· 采用比新干线更严格的防火设计。[3]
·
高铁车厢共12节,1节商务车厢(66座位)、11节标准车厢(923座位)。所有列车座位均可180度旋转。标准车厢位于第一至第五、第七至第十二车厢,座位配置为2+3,每节座位数共83席,全车共有923席。第七节车厢是无障碍车厢设置。商务车厢位于第六节车厢,座位配置为2+2,座位数共66席。拥有较宽敞的座椅及和完善的设备及服务。最高营运速度300 公里/小时,12节列车车厢空车重量约503吨。[3]
信号系统方面,采用相容于单线双向运行的数位化自动行车控制系统(ATC),行车管理中心则将设置于桃园(青埔)站地上建筑内。使用的列车是由川崎重工、日本车辆、日立制作所生产的台湾高铁700T型,为JR东海与JR西日本设计的新干线700系列车改良而成;列车的最高营运速度设定为每小时300公里,台北至高雄南北交通的行车时间,将由台湾铁路管理局自强号列车的3小时59分,大幅缩短为1小时27分。[3]
车型台湾高铁700T型
供电方式 交流2万5仟伏特. 60赫兹单相
列车车厢数 12节列车车厢数(1节商务车厢,11节标准车厢)由9节动力车及3节无动力车构成
乘客座位数 共989席(标准车厢923席、商务车厢66席)
车厢座椅配置 商务车厢:2+2(每排四个座椅)标准车厢:2+3(每排五个座椅)
最高营运速度 300 公里/小时
最高加速度 2公里/小时/秒
列车长度 车身长度:27公尺(两端车辆)25公尺(中间车辆)总长度 304公尺车身宽度 3.38公尺车身高度 3.65公尺(至顶板)4.49公尺(至收藏时之集电弓)
空车重量 12节列车车厢约503吨驱动系统 变压变频控制驱动之同步马达列车编组功率10,260kW
煞车系统 电气煞车方式电力再生煞车(动力车)涡流煞车(拖车)
车厢 铝合金制大型挤压成型材质
转向架 无枕梁转向架车轮直径 86公分轴距 2.5公尺变速比 2.79
集电弓 带流线型绝缘罩之单臂低噪音型集电弓
安全系统数字ATC系统
台湾高铁规划在台湾西部走廊全线共设置12个车站。营运初期,有8个车站提供服务。南港站、台北站、板桥站与桃园站为地下车站,左营站为平面车站,其余皆为高架车站。另外4个于2010年增设。
包括:
南港、台北、板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左、高雄、南港、苗栗、彰化、云林[3]
.
各站设有售票处及自动售票机,可利用现金、信用卡等购买
对号车厢 | 第1~5、7、8车厢 |
商务车厢 | 第6车厢,为商务人士搭乘,票价为对号车厢的双倍。 |
自由座车厢 | 第10~12车厢,无对号方式,即有座位便可坐。当无车位时,便站着,在高速行驶有安全之问题。 通常会比对号车厢少许优惠。 |
售票窗口 | 可使用现金、信用卡由专员服务购票。 人多时要排队时间长。 【对号、商务、自由座、无障碍座位等】 |
自动售票机 | 可使用现金、信用卡自行购票。 但机器无法找钱(纸钞),只能找铜板。 【对号、商务、自由座】 |
网路订票 | 可订票、查询、取消。只需在搭乘班次发车前一小时取票即可。 订购以对号座位为主,对无障碍座位,需现场购票及电语语音购票。 可网路付款或到现场、便利商店购、取票 【对号、商务】 2007年9月24日6时起开放网络订票,提供民众全天候24小时订票服务 |
电话语音售票 | 24小时订票服务 可网路付款或到现场、便利商店购、取票 【对号、商务、无障碍座位】 |
便利商店售票 | 可到全省7-11、莱尔富、全家便利商店购票及取票。 ※车票与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的票形式上不同,票上有QR-code条码,利用高铁入口闸门感应即可。 【对号、商务】 |
未来新增购票
悠游卡联名卡 | 计划于2011年底,可用于自由座车厢。 |
对号车厢 | 第1~5、7、8车厢 |
商务车厢 | 第6车厢,为商务人士搭乘,票价为对号车厢的双倍。 |
自由座车厢 | 第10~12车厢,无对号方式,即有座位便可坐。当无车位时,便站着,在高速行驶有安全之问题。 通常会比对号车厢少许优惠。 |
售票窗口 | 可使用现金、信用卡由专员服务购票。 人多时要排队时间长。 【对号、商务、自由座、无障碍座位等】 |
自动售票机 | 可使用现金、信用卡自行购票。 但机器无法找钱(纸钞),只能找铜板。 【对号、商务、自由座】 |
网路订票 | 可订票、查询、取消。只需在搭乘班次发车前一小时取票即可。 订购以对号座位为主,对无障碍座位,需现场购票及电语语音购票。 可网路付款或到现场、便利商店购、取票 【对号、商务】 2007年9月24日6时起开放网络订票,提供民众全天候24小时订票服务 |
电话语音售票 | 24小时订票服务 可网路付款或到现场、便利商店购、取票 【对号、商务、无障碍座位】 |
便利商店售票 | 可到全省7-11、莱尔富、全家便利商店购票及取票。 ※车票与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的票形式上不同,票上有QR-code条码,利用高铁入口闸门感应即可。 【对号、商务】 |
悠游卡联名卡 | 计划于2011年底,可用于自由座车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