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快板是武安市文艺园地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浓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农民生活气息,为武安乃至邯郸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诞生于解放初期,距今约有50多年历史。其以顺口溜的形式,长的二三十句,短的十来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锣来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戏的数板,但说起来比数板节奏更加明快干脆,因为演说时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开始时单人演说,后来发展双人对着说,名曰对口快板。再此后又编成了带故事情节,象小戏一样的多人分角色演说的快板,取名快板剧。以后,武安快板、对口快板、多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就在武安大街小会逢年过节和各种文艺活动中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演说形式。
武安独有的一种汉族传统曲艺形式,以武安方言为基础韵白,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形式活泼,语言风趣。表演者多扮丑角,于集会、灯会或公共场合演说,每有现场即兴之词,现编现说,妙趣横生。无需伴奏,只用梆子或鼓板击拍,其他打击乐佐之亦可。 武安快板何时形成无考,据说来自武安落子中的"念板"。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八路军新文化和宣传的需要,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土改及解放初期,为武安快板鼎盛时期,几乎场场必演,村村都有,上至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大都能顺口说上几句。之后,武安快板更趋成熟完善,现已搬上文艺舞台,颇受欢迎。较有名气的快板艺人有城关王喜的、白相洲、李成林、韩运生,称为武安"四大快板"。优秀快板主要有:《仨政府》、《血泪仇》、《刘老混还乡》、《懒妇女》、《计划生育》、《夸市场》等。
武安市的汉族民间艺术。俗称“抓黄鬼”。相传这一汉族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区一带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汉族民俗艺术活动。“黄鬼”是指在人间行凶行恶,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余个,分天下、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马等。“黄鬼”一般扮演为叫花子,身穿裤衩,头发和全身涂成黄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鲜血淋淋,哆哆嗦嗦,成为整场戏捉拿和行刑的对象。“捉黄鬼”表演自晨2时开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马巡逻开始。天亮后由玉皇大帝出场,布置各种任务。演至中午,阎王出场,布置审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将黄鬼捉拿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整个表演一直进行到晚上。参加表演的各种人物达450人之多,还需马、骡近50匹,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考证,武安为黄河以北“傩戏”仅存地。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永年、曲周、大名、临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宫,以及豫北、晋东南地区。传统剧目有200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平调行当齐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说。四梁指红脸、黑脸、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如〔一串铃〕、〔打枣干〕等。代表剧目《盘坡》、《徐策跑城》等。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常与平调同台演出,角色行当比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脸,武丑,历史上小生、小旦戏分工不严格,常常互相兼演。传统程式很少,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较简单。落子戏的唱腔旋律简单,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强烈的太行山区乡土气息。代表剧目《端花》、《借髢髢》。
邯郸电视台参加了2008平调名角王红迎新春演唱会,其中一个老艺术家的表演相当精彩,他的绝活《五官移位》和武安快板《看爹》,只知道老艺术家姓杜,杜老,以前是邯郸有名的平调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