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名称:威兰德拉湖区(Willandra Lakes Region)
入选时间:1981年
遴选依据: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遗产(iii)自然遗产(viii)
地理位置:S34 00 00E143 00 00
遗产编号:167
威兰德拉湖区威兰德拉湖区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西南部的半干旱区,它属于一个残余湖泊系统,其沉积物、地貌和土壤都显示出低海拔、晚更新世非冰川期景观的引人注目的记录。它还记录了晚更新世,尤其是迄今为止10万年中冰川-间冰期气候振荡的明显记录。大约18500年前,威兰德拉湖就不再具备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为记录更新世时期的生命提供了绝佳条件,该地质时期人类进化成现今的模样。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iii)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viii),威兰德拉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5年扩展范围。这个地区可以发现更新世以来一系列湖泊和沙滩的形成遗留下来的化石,并且能够看到40000年以前人类在这里居住的痕迹。这里是研究澳洲大陆人类进化无可比拟的地区,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大型有袋动物的化石。
遴选依据标准(iii):威兰德拉湖大约在更新世前18500年干涸,使得早期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明显证据保存了下来。保存完好的地层层序揭示了更新世前近5万年时这一地区的智人生活过的证据,包括最早已知的火化、人类遗迹化石、早期使用磨石的技术和开发利用淡水资源,所有这些都为更新世时期的人类的进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遴选依据标准(viii):澳大利亚地质环境以其低地形起伏和低能量系统,在其能够长久保存的景观方面得天独厚,而威兰德拉湖为研究过去10万年中气候和相关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窗口。威兰德拉湖,自大约更新世前18500年干涸以来,几无变化,为记录更新世的事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并展示了非冰川带是如何响应主要的冰川-间冰期波动的。
在这个遗址上展示了地貌与成土作用、古化学、气候学、考古学、古地磁学、碳同位素测年、古生态学和动物灭绝之间的密切联系,是澳大利亚地区更新世研究的一个经典里程碑。威兰德拉湖地区对于调查人类在澳大利亚占主导地位、大型野生动物物种灭绝的时期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进一步阐明人类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该湖区有更新世(the Pleistocene)系列湖泊和沙滩构造的化石,考古研究还发现了4.5至6万年前人类居住的证据。这对于研究澳洲大陆人类进化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湖区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大型有袋动物化石。
威兰德拉湖区原来只有小部分地区得到法律保护,即1979年公布的蒙戈国家公园,那是根据1974年的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确定的。1986年3月27日的澳大利亚政府51号公报宣布了国家公园的规模,从130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278.47平方千米。1981年威兰德拉湖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面积2400平方千米,包括蒙戈国家公园。
威兰德拉湖区是半干旱地区,威兰德拉湖是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筒状湖,而盆地是距今40万年前拉克伦河、马兰比季河和墨累河围成的三角洲。湖区共有5个200万年前形成的相互交错的大湖盆和14个小湖盆,占地1000平方公里(368平方英里)。这里的沉淀物为研究10亿年前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威兰德拉湖区(5)威兰德拉湖区有12万年前冲积而成的地层,湖区由一系列干湖组成,形成于第三纪早期。墨累河盆地的海侵造成石灰沙、石灰石和泥灰的沉积。第四纪又被沙石和沙丘地带覆盖。这个地区以长条沙丘为特征,沙丘从西向东的方向反映出风系的控制走向,尽管沙丘被植物所稳定,但约18000 年到16000 年以前沙丘又恢复活动,随后又被移植生长的植物再次稳定。古代湖岸的土壤中有三层沉淀物,代表着地球演变的三个阶段。这种清晰的地层分界,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比较少见的。
完好无损的地层层序为智人的经济生活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具考古价值的遗迹,如灶台、石器和贝壳堆,展示了对当地资源的明显适应,以及人类文化与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之间的迷人互动。此地还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大型有袋动物的化石。
威兰德拉比拉邦河,即拉克伦河的支流,注入互相联系的湖区流域。流域由6个主要的湖和一些较小的洼地组成。其中从小池塘到占地500平方公里深10米加纳朋湖,大小不一。湖区东侧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可追溯到至少40000年到约15000年以前,包括18000到16000年以前沙丘形成的集中活跃时期。
以前湖水很深,水量充足,但是现在已经干涸了,并且土壤中盐分的含量也在逐年增多,事实上10万年前他们便干涸了。在远古时代,湖盆中充足的水源吸引了很多动物到岸边生活,而碱性的土壤完好地保存了它们的遗骸,现在人们已经认证了55种之多的动物,其中包括巨型有袋动物和巨型树袋熊。由于属于雨量少半干旱气候,这里的植被由半干旱植物群落组成。特征为稀疏分散的灌木丛、草地和林地零星点缀着沙原和沙丘。主要的树木是桉树和灌木,还有白柏松和树下长的箭猪草,这里的畜牧业发达,生产葡萄、柑橘、小麦、棉花,并且是世界稻米产量最高地区之一,除了众多的植物这里还生活着约20种哺乳动物,包括红袋鼠、灰袋鼠、针鼹鼠和数种蝙蝠。
这个地区可以发现更新世以来一系列湖泊和沙滩的形成遗留下来的化石,并且能够看到40000年以前人类在这里居住的痕迹。这里是研究澳洲大陆人类进化无可比拟的地区,完好地保存了许多大型有袋动物的化石。近年来一组科学家表示,澳大利亚大型史前动物:包括10英尺高的袋鼠,以及类似袋熊的动物灭绝并非由气候改变造成,真正原因是土著居民。之前关于这一灭绝最流行的理论是:40000年之前的气候变化导致了大型生物灭绝,而60000年前到达澳洲的土著移民由于他们的过度捕猎及燃烧植被也是原因之一。
在4.2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分散到澳大利亚。这些遗址还说明了人类的埋葬习俗由来已久,例如一处可追溯到大约更新世前4万年的火葬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仪式火葬场。在其附近见有复杂的植物-食物收集系统的痕迹,这些系统可以追溯到更新世前18,000年,使用磨石把野生草籽碾碎获得面粉。同一时期,在中东磨石也有类似用途。考古发现,在更新世前4.2万年前,染料就被运送到这些湖岸。来自这个地区的证据已经允许定义早期澳大利亚石器的类型学。色素在42000年前就被输送到这些湖岸。这一地区的各种考古证据,使得早期澳大利亚石器得以分门别类。
威兰德湖区留有许多人类文化遗迹。通过数次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测定,人类至少在30000年以前就开发这个地区了。湖区人类的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远古时代,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在此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留下了世界上近代人类活动的最早遗迹。人们在这里发现了2.6万年前的火葬遗址(世界上最早的火葬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处30000年历史的赭石墓葬遗址,大型有袋动物的遗迹和1.8万年前的磨石和灰泥。
1969年,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带发现了许多人类遗迹化石如:原始人使用过的简单工具。这些工具是用淡水贝类、石头和骨头制成的,而且被火烧过。经过多次考察,又发现了200多件尖端锐利的石器。这些石器是在1.8万年前制成的,原始人用它们播种和获取猎物。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
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2.6万年前的古人类骨骼化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75块碎骨被复原成头盖骨。据推算,该头盖骨属于一个女性,身高约1.48米,体型苗条,是火化后被埋葬的。还发现了年代为更新世前1.9-2.3万年的铭文,有助于人们了解早期人类如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对于这个地区文化遗产和资源价值的科学研究已经进行。这个地区现由州行政部门土地和水资源部,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服务部共同管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