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

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

中文名 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
别名 特雷维斯的罗马时期建筑
外号 北方的罗马
著名建筑 圣玛丽亚教堂
目录导航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名称:特里尔的古罗马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母教堂

Roman Monuments,Cathedral of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

入选时间:1986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i)(iv)(vi)

地理位置:N49 44 52.0 E06 38 58.0(圆形剧场)

N49 45 07.0 E06 37 34.8(摩泽尔大桥)

N49 45 00.0 E06 37 50.0(巴巴拉浴场)

N49 42 32.5 E06 32 59.5(伊格尔柱)

N49 45 35.2 E06 38 40.0(尼格拉城门)

N49 44 58.0 E06 38 32.0(帝国浴场)

N49 45 14.0 E06 38 36.5(帕拉提礼堂 (大殿))

N49 45 23.0 E06 38 35.2(圣彼得大教堂)

N49 45 22.2 E06 38 34.2(圣母教堂)

遗产编号:367

遗产描述:

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特里尔坐落在狭长的摩泽尔河谷盆地中,是德国最古老的市镇,已有2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6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这里建成后方重镇,这一年就是特里尔的开始。公元3世纪末,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将它作为其宫廷所在地和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从这一时期开始,特里尔相继建成了许多历史性建筑。至今遗迹尚存,特里尔也因此是德国现存古罗马时代遗迹最多的城市。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iv)(vi),特里尔的罗马遗迹、圣伯多禄主教座堂和圣母教堂被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特里尔位于摩泽尔河畔,在公元1世纪时是罗马殖民地。从公元2世纪开始,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伟大的贸易中心。到了公元3世纪末,这里则成了四帝制(Tetrarchy)的首都之一称作“第二罗马”。它的保护完好的大量历史遗迹都是罗马文明的有力证据。[1]

简介

德国,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文化遗产,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1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城镇,后来的一个世纪成了商业中心,3世纪晚期被称为第二个罗马。从保存的记功碑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当时罗马文明的繁荣。现在是德国保存罗马时期建筑最多的城市。

特里尔(又称特雷维斯)位于德国莱因兰--普法尔茨州,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城内有大量古迹,使该城成为古罗马文明的杰出见证,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古罗马城市建于公元41-45年,当时名为"科隆·奥古斯都·特雷维罗鲁姻"。大约公元2世纪中叶,特里尔四面修筑起6500米长的城墙,并构筑碉堡和城防工事,巩固其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293年罗马建立"四头政治",特里尔成为首都之一,从此繁华起来,被称为"第二个罗马",康斯坦齐奥·克洛罗进行城市重建工程,公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继续进行,修复了露天剧场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马克西姆马戏院和宏伟的皇宫。公元326年,君土坦丁为纪念其执政20周年,建造了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哥特人入侵后,帝都迁往米兰,特里尔开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着2世纪的城建布局。城内两条主要街道交叉组成拉丁十字形,构成整座城市的两条主轴线,名胜古迹按十字分布,其中有摩泽尔河上建于公元45年的罗马桥、"巴巴拉"公共浴场和皇家浴池,依佩特里斯山而建的安菲剧场、大会堂和波塔尼加广场。

波塔尼加广场仅为一块空地,旁有一座名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语中意为黑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门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人为抵御日耳曼人进攻而修筑的,长36米,宽21米半,高30米,由两座半圆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1041年黑门被改建成教堂。

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特里尔城内教堂已堪称欧洲少数教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4世纪,由连接在一起的圣彼得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组成。圣彼得大教堂集钟楼、祈祷室、唱诗班排演厅、神职人员寓所和墓区殡葬室于一身,由于年代久远,经反复修整,其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巴洛克风格的屋顶和19世纪建造的光塔。教堂内部有耶稣与圣玛丽亚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还有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和许多价值连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经典善本和金银珠宝。

圣玛丽亚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征了圣玛丽亚的漂亮纯洁,也代表了耶稣的几个门徒,教堂内随处可见极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其中,屋顶画描述了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召而生耶稣的故事,画中人物多达30余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悠久的历史

这座古罗马城市建于公元41-45年,当时名为"科隆·奥古斯都·特雷维罗鲁姻"。大约公元2世纪中叶,特里尔四周修筑起6 500米长的城墙,并构筑碉堡和城防工事,巩固其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293年罗马建立"四头政治",特里尔成为首都之一,从此繁华起来,被称为"第二个罗马",康斯坦齐奥·克洛罗进行城市重建工程,公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继续进行,修复了露天剧场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马克西姆马戏院和宏伟的皇宫。公元326年,君土坦丁为纪念其执政20周年,建造了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哥特人入侵后,帝都迁往米兰,特里尔开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着2世纪的城建布局。城内两条主要街道交叉组成拉丁十字形,构成整座城市的两条主轴线,名胜古迹按十字分布,其中有摩泽尔河上建于公元45年的罗马桥、"巴巴拉"公共浴场和皇家浴池,依佩特里斯山而建的安菲剧场、大会堂和波塔尼加广场。

波塔尼加广场仅为一块空地,旁有一座名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语中意为黑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门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人为抵御日耳曼人进攻而修筑的,长36米,宽21米半,高30米,由两座半圆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1041年黑门被改建成教堂。

坐落于德意志的母亲河摩泽尔河河畔的特里尔城。有着曾径无比的辉煌:它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比罗马建城要早1300多年。历史占据着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尔,文化上亦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观。1984年,特里尔迎来了它建城2000周年。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一直到今天,特里尔宏伟精美的建筑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珍藏的雕刻品风采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漫漫历史长河也掩饰不住的昔日辉煌。[1]

杰出的建筑

特里尔城内教堂已堪称欧洲少数教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4世纪,由连接在一起的圣彼得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组成。圣彼得大教堂集钟楼、祈祷室、唱诗班排演厅、神职人员寓所和墓区殡葬室于一身,由于年代久远,经反复修整,其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巴洛克风格的屋顶和19世纪建造的光塔。教堂内部有耶稣与圣玛丽亚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还有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和许多价值连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经典善本和金银珠宝。

圣玛丽亚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征了圣玛丽亚的美丽纯洁,也代表了耶稣的几个门徒,教堂内随处可见极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其中,屋顶画描述了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召而生耶稣的故事,画中人物多达30余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在两千多年岁月的积淀下,昔日辉煌的古罗马皇城已经为艺术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备好了一场独特的文化历史盛宴。 罗马的皇帝、主教、选帝侯和市民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面貌和风采,长长的世界级文物名单见证了城市曾经历过的沧海桑田。 罗马时期的竞技场 (Amphitheater) 、皇帝浴场 (Kaisertherme) 和君士坦丁大教堂 (Konstantin-Basilika),使特里尔宛如一座讲述罗马历史的露天博物馆。 罗马桥 (Römerbrücke)、芭芭拉浴场 (Barbaratherme),当然还有城市地标 - 历经 1,800 年岁月洗礼的古老黑门 (Porta Nigra) 都是罗马古城 Augusta Treverorum 的见证者。

特里尔大教堂 (Trierer Dom) 与它们相比年纪尚轻, 不过它仍是德国最古老的主教教堂,从公元 1,700 年开始就一直是基督教会的聚会场所。 特里尔大教堂以及通过回廊与大教堂相连的圣母教堂 (Liebfrauenkirche) 均融入了古罗马式、萨利安式、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元素,当属最富有表现力的教堂建筑群。

二战期间,圣母堂遭到严重毁坏,特里尔人在战后进行全力整修,使建筑基本恢复面貌。现圣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场所外,大多殿堂布置成为文物展览馆。

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大教堂

德国,特里尔的罗马时期建筑、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文化遗产,198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1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城镇,后来的一个世纪成了商业中心,3世纪晚期被称为第二个罗马。从保存的记功碑的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当时罗马文明的繁荣。现在是德国保存罗马时期建筑最多的城市。

特里尔(又称特雷维斯)位于德国莱因兰——普法尔茨州,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城内有大量古迹,使该城成为古罗马文明的杰出见证,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古罗马城市建于公元41-45年,当时名为“科隆。奥古斯都。特雷维罗鲁姻”。大约公元2世纪中叶,特里尔四周修筑起6500米长的城墙,并构筑碉堡和城防工事,巩固其军事重镇的地位。

公元293年罗马建立“四头政治”,特里尔成为首都之一,从此繁华起来,被称为“第二个罗马”,康斯坦齐奥。克洛罗进行城市重建工程,公元306年由君土坦丁继续进行,修复了露天剧场和公共浴池,修建了马克西姆马戏院和宏伟的皇宫。公元326年,君土坦丁为纪念其执政20周年,建造了大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

哥特人入侵后,帝都迁往米兰,特里尔开始衰落。但它一直保持着2世纪的城建布局。城内两条主要街道交叉组成拉丁十字形,构成整座城市的两条主轴线,名胜古迹按十字分布,其中有摩泽尔河上建于公元45年的罗马桥、“巴巴拉”公共浴场和皇家浴池,依佩特里斯山而建的安菲剧场、大会堂和波塔尼加广场。

波塔尼加广场仅为一块空地,旁有一座名为“波塔尼加”的城堡。“波塔尼加”在拉丁语中意为黑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门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人为抵御日耳曼人进攻而修筑的,长36米,宽21米半,高30米,由两座半圆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1041年黑门被改建成教堂。

特里尔城内教堂已堪称欧洲少数教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4世纪,由连接在一起的圣彼得教堂和圣玛丽亚教堂组成。圣彼得大教堂集钟楼、祈祷室、唱诗班排演厅、神职人员寓所和墓区殡葬室于一身,由于年代久远,经反复修整,其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中世纪时期的城堡,巴洛克风格的屋顶和19世纪建造的光塔。教堂内部有耶稣与圣玛丽亚和彼得在一起的雕像,还有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和许多价值连城的宗教器皿,以及经典善本和金银珠宝。

圣玛丽亚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教堂的地基像一朵玫瑰,既象征了圣玛丽亚的美丽纯洁,也代表了耶稣的几个门徒,教堂内随处可见极具基督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其中,屋顶画描述了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召而生耶稣的故事,画中人物多达30余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二战期间,圣母堂遭到严重毁坏,特里尔人在战后进行全力整修,使建筑基本恢复面貌。现圣母堂除一部份留作宗教场所外,大多殿堂布置成为文物展览馆供游人参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