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名称】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
【类别】 世界遗产
【批准年号】1982年
【遗产原属】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遗址
【遗产现状】考古区受联合国
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
【简介】
利比亚,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 文化遗产,1982年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这里是北非保存最好的
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遗址,有港湾、市场、仓库、商店、浴池、竞技场、剧场和居民区,规模宏大而且壮观。
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首都 的黎波里市东123公里处。地中海的 波涛伴随着这座古城度过了无数沧桑岁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1960年,一支考古队在此发掘出 腓尼基人的墓地,而这里的主要人文价值却在于稍后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
从 公元前146年 罗马人占领
迦太基城,到 公元439年易手于
汪达尔人,前后共500多年。其间,大莱波蒂斯逐渐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流城市,是北非一大港。曾是该市的 臣民、后来为 罗马皇帝的塞普蒂米厄斯·塞洛维在该城 大兴土木,将其变成罗马世界中最漂亮的城市之一。它拥有宏大的建筑物、人工港口、市场、仓库、 工场和居民区。得益 于海洋交通的发达,大莱波蒂斯的橄榄油"文化"发达,是非洲最重要的橄榄油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小麦贸易市场。
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建筑呈一个个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 建筑风格。南北主要街道名卡尔多;东西干道称德古 马努斯,城内的其他街巷都可与这两条大街平行而建。沿卡尔多大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万顷的地中海南岸。卡尔多的南端是著名的塞维洛 拱门,也是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入口处。在这里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明该考古区受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卡尔多街是原来 老城的中轴线,由于公元1世纪末城市的发展,现处于考古区的西南部。
大剧场、竞技场和 赛马场是古罗马人 最喜欢去的 娱乐场所,因而这些建筑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莱波蒂斯剧场建于公元1-2世纪,主要由半圆形的 看台和舞台组成。中间由 乐池连接,形成完美的整体。大剧场临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
背景墙,起身站立则可眺望美丽的地中海。大剧场是一座石灰石和大理石结合的建筑,石灰石采自大莱波蒂斯以南5公里的地方,大理石的来源一说是从罗马开出的船上的压仓物,一说是采自地中海沿岸。大剧场内原有许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完整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只在舞台的两侧各有一尊 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馆中。
公元2世纪时,城市沿地中海南岸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在原来的 战壕位置修筑了石头城墙,保存至今的海德 瑞恩浴室建于126-127年间。
公元3世纪初,大莱波蒂斯的 城市建设达到顶峰。塞普蒂米厄斯·塞洛维于202年在东部前线 大获全胜,第二年荣归故里,前面提到的塞维洛拱门就是在他凯旋之前仓促中建造的。这座拱门的东、南、西、北各有一个门洞,石料以石灰石为主,外面由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装饰,高大而精美,不失为
古罗马建筑的杰作。
除了这座拱门外,塞维洛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位期间开工完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新建了两条街道,扩建了海港,使10000吨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外卸货。目前人们还可以看到的新会堂和西门外的猎人浴场都是塞维洛王朝期间的建筑。公元235年,塞维洛王朝结束,大莱波蒂斯从此 一蹶不振,再没有出现先前那种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大规模兴建。
公元4世纪对大莱波蒂斯可谓 祸不单行。公元363-367年,城市遭到奥斯图里部落的洗劫,其间地中海沿岸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公元365年)更是 雪上加霜,使大莱波蒂斯遭到严重破坏。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占领迦太基城,取代了罗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达尔人统治时期(公元439-534年),城墙被拆除,这座历史名城完全暴露在部落的侵扰与沙漠的蚕食面前。直到
拜占庭时期(公元534-624年)大莱波蒂斯开始偶有建设,但从规模上已经缩小成一个村镇。
物换星移,1649年法国 旅行家 杜兰德造访了大莱波蒂斯,描述了这里的遗迹情况,引起了 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法国在17世纪、英国在18世纪将这里的大理石柱和浮雕运往本土。现在英国和
马耳他一些著名建筑上就有大莱波蒂斯运去的材料。1912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开始了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发掘工作,而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则是在1951年利比亚独立后进行的。198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因大莱波蒂斯考古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