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现代地质》正式创刊。
1988年,该刊刊期确定为季刊。
2008年,该刊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3]。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4]。
《现代地质》主要刊登地层、古生物、岩石、矿物、矿床地质、构造地质、地球化学、找矿勘探、能源地质、数学地质、遥感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探矿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内容[1]。
《现代地质》主要设有地层学、古生物学与构造地质学、矿物、矿床、岩石学、能源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栏目。
据2019年2月《现代地质》官网显示,《现代地质》编委会共拥有编委64人[2]。
万力 | 万天丰 | 万晓樵 | 马鸿文 | 马昌前 | 于炳松 | 王成善 | 王成彪 |
王京彬 | 王训练 | 邓军 | 邓宏文 | 方念乔 | 毛景文 | 田明中 | 史晓颖 |
刘和甫 | 刘家军 | 刘俊来 | 刘大锰 | 刘学伟 | 华仁民 | 张招崇 | 张兴洲 |
张寿庭 | 岑况 | 林畅松 | 杨进 | 杨立强 | 陈建平 | 杜杨松 | 何明跃 |
何满潮 | 吴淦国 | 吴信才 | 吴自银 | 宋鸿林 | 李胜荣 | 李曙光 | 罗云 |
金之钧 | 金巍 | 周永章 | 周训 | 侯增谦 | 郝芳 | 郝梓国 | 胡瑞忠 |
赵鹏大 | 倪师军 | 夏柏如 | 顾雪祥 | 薛春纪 | 唐辉明 | 梅冥相 | 章雨旭 |
鲍征宇 | 廖立兵 | 蔡克勤 | 翟裕生 | 颜丹平 | 樊太亮 | 潘懋 | 魏文博 |
万力 | 万天丰 | 万晓樵 | 马鸿文 | 马昌前 | 于炳松 | 王成善 | 王成彪 |
王京彬 | 王训练 | 邓军 | 邓宏文 | 方念乔 | 毛景文 | 田明中 | 史晓颖 |
刘和甫 | 刘家军 | 刘俊来 | 刘大锰 | 刘学伟 | 华仁民 | 张招崇 | 张兴洲 |
张寿庭 | 岑况 | 林畅松 | 杨进 | 杨立强 | 陈建平 | 杜杨松 | 何明跃 |
何满潮 | 吴淦国 | 吴信才 | 吴自银 | 宋鸿林 | 李胜荣 | 李曙光 | 罗云 |
金之钧 | 金巍 | 周永章 | 周训 | 侯增谦 | 郝芳 | 郝梓国 | 胡瑞忠 |
赵鹏大 | 倪师军 | 夏柏如 | 顾雪祥 | 薛春纪 | 唐辉明 | 梅冥相 | 章雨旭 |
鲍征宇 | 廖立兵 | 蔡克勤 | 翟裕生 | 颜丹平 | 樊太亮 | 潘懋 | 魏文博 |
据2019年2月22日中国知网显示,《现代地质》出版文献共3330篇[3]。
据2019年2月2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现代地质》载文量为2230篇、基金论文量为1889篇。
据2019年2月22日中国知网显示,《现代地质》总被下载878083次、总被引49082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692、(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25[3]。
据2019年2月2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现代地质》被引量为21068、下载量为70393;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现代地质》影响因子为1.20,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698名,在天文学、地球科学类(226种)中排第61名。
《现代地质》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第二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来源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CA化学文摘(美)(2014)、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全文收录[1][3]。
《现代地质》获得2006年“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高校学报自然科学“三优”优秀学报一等奖,是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8年度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2018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5]。
2016年,该刊获得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奖一等奖,同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5]。
投稿指南
1、稿件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10000字,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精炼、结构清晰严谨。每篇论文必须有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3~8个)及正文、参考文献;在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并提供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学术职务,专业,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以及Email地址。
2、摘要应尽量写成报导性文摘,简要阐述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内容一般为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尽量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但内容可以更详细。
3、引言需要言简意赅,概括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前人在相关领域所作的工作和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作者作此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研究内容、意义与前景等。
4、量和单位一律使用中国法定计量单位,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注意上、下脚标。第一次出现的符号、变量需要注明其意义,指明其使用的单位。
5、图和表应有自明性,附有相应的中、英文图表名。图件要求简明清晰,大图宽度<16cm,小图宽度<8cm。线条图使用CorelDraw软件清绘,其他格式图件提供分辨率>600dpi的TIF图。涉及国界的图应使用国家正式出版的蓝图作底图;图中线条和各种符号要求清晰,纵坐标、横坐标及其单位必须写清楚,图中要注明图例[6]。
6、参考文献按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如[1]、[2]、[3]、[4]、……)在文后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