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芝,山西榆社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榆社县区委书记、太行区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汝南县委民运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新会县委书记,粤中共委城工部副部长,广州市委副秘书长,佛山地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顾委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8月19日,89岁高龄的杜瑞芝在广州接受本报专访。记者一行特地带上杜瑞芝喜爱的山西老陈醋、汾酒等,代表本报送给生于山西的杜瑞芝。尽管已经多年不喝酒了,杜瑞芝还是为第二故乡——佛山乡亲的深情厚谊所感动。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杜瑞芝就南下广东,帮助搞和平土地改革。1956年至1966年期间,他先后担任佛山地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在任期间,毛泽东、邓小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前来考察,杜瑞芝性格耿直、胆大敢言的特点令毛主席印象深刻。
尽管1966年离开佛山,8年后又调到省里任职,长期主抓农村工作;尽管1991年退休以后在广州安享晚年,杜瑞芝却一直关注着佛山的改革发展。如今,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已经写成7万字的回忆作品《广东农村改革的回忆》,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佛山农村过去60年的改革探索。
畅谈起佛山60年巨变,满头白发的杜瑞芝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十分动情,他的记忆又回到了上世纪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毛主席这样评价沥西大队的做法:“广东南海有个什么公社,生产小队向大队包死上缴,也可以嘛!”
在整个“大跃进”、“三面红旗”期间,从广东全省来说,佛山破坏最少,恢复最快。1962至1965年期间,佛山的工农业都恢复得很好。整个佛山的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广东的40%,最高一年外调粮食24亿斤。
我还问过黄龙云同志,佛山搞了区划调整究竟有什么好处?他说减少重复建设。这个我认可,是对的。佛山进行区划调整之后,发展空间大了,发展后劲足了,交通好了一点。
珠江水污染恐怕是很难办的,不是佛山、广州个别行政区域可以搞定的,而是要一条河的整个流域共同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