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80年代后,多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均用Rasmussen综合征或Rasmussen脑炎,在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和诊断标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2004年6月1日,讨论了Rasmussen脑炎的最新概念。
本病为散发的罕见疾病,1958年Rasmussen提出此病,并认为可能的病因为病毒感染,但是至今尚无可靠证据证实。证实本病的免疫病因,包括体液和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的可靠资料不断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部分患者血清中测到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受体3(GluR3)的抗体,并在兔子中注射GluR3溶合蛋白后引起癫癎发作,研究否定了该结果。细胞免疫研究亦见到与GluR3有关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和病理中见到脑内淋巴细胞浸润。2003年Nabbout和Dulac等提出 Rasmussen脑炎作为一种癫癎脑病,认为癫癎发作可以破坏血脑屏障,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从一侧影响到两侧的脑组织而致脑组织异常。总之,至今病因仍不清楚。
根据蒙特利研究所的经验,RE病者的病理特征分为下列数级:①最早期患者表现为炎性反应,有许多胶质结节,伴或不伴神经元吞噬,血管周围有圆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②病程稍久则见到许多胶质结节,血管周围出现袖套现象和圆细胞浸润,至少有一个灰质块完全坏死。③表现神经细胞丧失,中等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有丰富的圆细胞,极少有胶质结节。④最终,见不到胶质结节,有神经元丧失和轻度血管周围炎性变化,伴有程度不等的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
2004年Pordo等用定量免疫组化技术研究显示,在增生的胶质小结和激活的星形细胞,主要是T细胞,在许多CD3+的 CD8+细胞中包涵有GRB+颗粒,而且有7%的CD8+细胞附在神经元附近,而神经元则表达MHC-I型抗原阳性。许多神经元由凋亡而死亡。但病毒感染的包涵体没有见到。
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以儿童为多见。多数在10岁前起病,表现为局灶性肢体抽搐,常为一侧肢体起始,并呈连续发作,称为部分发作连续状态。病程一般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限称为非特异性前驱期,此期患者癫癎发作较少,很少有轻度偏瘫,此期平均7.1个月(从0个月至8.1年)。第二期称为急性期,此期患者表现为频繁癫癎发作,常为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50%~92%形成部分连续发作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并出现进行性偏瘫,偏盲,认知障碍或失语等,此期时间约为8个月(4~8个月)。第三期为后遗期,此期患者持续存在神经功能缺失,偏瘫,失语,并有癫癎发作,发作频率较急性期少。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可不出现偏瘫或认知功能较急性期有所恢复。
RE患者癫癎发作有许多特点,如多样性、频发性和药物难以控制等。这种癫癎发作为局限性,药物极难控制,同时亦不同于Jackson癫癎,它不从局限向全身扩散,而且亦不是一次发作后可以有一段时间的静息。因此,这类癫癎发作是极其顽固。?少年型RE的癫癎发作较轻,常呈枕叶癫癎表现。
15%的患者脑脊液检查异常,有轻度脑脊液细胞增多,16~17×106/L白细胞,轻度脑脊液蛋白增高(500~1 000mg/L),部分患者可有单克隆IgG阳性。血清抗GluR3抗体测定常无肯定结果,其他检查正常。
脑电图检查可见一侧半球,特别是颞叶局灶性δ波,有癎样放电,但有时脑电图正常。头颅MRI检查,可见脑室扩大,一侧岛叶和岛周围区扩大,皮质和皮质下异常信号,重则半球萎缩伴同侧尾核头部萎缩。
RE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临床典型的癫癎发作和发病过程,脑电图异常和头颅MRI的阳性发现。Derry等(2002)指出,若能符合下列标准A的3条或B的2条,RE即可诊断。
A:①临床上有局灶性癎性发作(伴或不伴部分连续发作和一侧皮质缺损)。
②脑电图示一侧半球慢波,伴或不伴癎样电活动和一侧癎性发作。③MRI显示一侧局灶性皮质萎缩,
灰质或白质在T2/Flair上有高信号,同侧尾状核头部高信号或萎缩。
B:①临床上有癫癎部分连续发作(EPC)或一侧进行性皮质性功能缺失。
②MRI可见进行性一侧皮质萎缩。
③病理:T-细胞为主的脑炎伴激活的胶质细胞和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或脑实质内有许多巨噬细胞或浆细胞或可除外RE的病毒包涵体。?临床上,在诊断RE过程中仍需与颅内占位病变,一侧半球癫癎综合征,代谢性或进行性变性神经疾病,特别是MELAS等相鉴别。还需与中枢神经的其他炎症性疾病相鉴别如脑血管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俄国春夏脑炎及多发性硬化等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在于控制癫癎发作和终止疾病的进展。尚无单一或联合抗癫癎药物治疗能终止本病的癫癎发作。但免疫治疗已能有效改善本病的预后。
1.皮质固醇类激素 起始应用大剂量强的松或强的松龙治疗,对控制癫癎和改善神经功能均有效果。儿童推荐剂量为甲泼尼龙20mg/(kg·d),?有效后逐步改为口服泼尼松1~2 mg/(kg·d),并逐步减量。
2.IgG静滴 按400 mg/(kg·d),连续5d为1个疗程,亦可与皮质固醇类激素同时应用。
3.血浆交换和免疫吸附 亦被推荐,但经验不多。
4.FK506 正在试验应用中。?总之,本病的治疗仍以免疫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