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型急性肾衰

少尿型急性肾衰

别名 少尿型急性肾衰
常见病因 肾功能损害
目录导航

临床症状

既往多数无肾脏病史,但病因明确,如严重创伤、外科术后、重度感染、败血症、产科合并症、严重呕吐或腹泻、循环功能不良或用肾毒性药物等导致肾血流量不足或肾毒性损害等原因。多数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绝大多数呈少尿型ATN,常在原发病后1-2天出现少尿或无尿,补液后尿量不增加,早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若持续少尿可出现血压高、急性肺水肿,部分有心律失常和心包积液,合并高血钾时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伴心律失常,晚期可出现意识淡漠、嗜睡、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易合并消化道出血和各种感染,常为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持续1~2周后,尿量增多当>400ml/d表示进入多尿期,约1周后血肌酐、尿素氮开始下降,各种症状逐渐改善。若持续多尿水电解质缺失,可出现恶心、乏力、肌肉松弛、四肢麻木、腹胀等症状,如不及时纠正可死于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若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改善,表示进入恢复期,但有的尿量仍超过2500ml/d。部分ATN无少尿阶段,尿量始终在500ml以上,为非少尿型ATN,一般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注意事项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在低血容量状态或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肾前性ARF,此时如果及时补充血容量,肾功能可快速恢复,补液试验可资鉴别。此时尿沉渣检查往往改变轻微,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2.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具有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或膀胱颈口硬化等原发病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盂、输尿管扩张或积液,临床上可有多尿与无尿交替出现,鉴别诊断往往不难。

少尿型急性肾衰治疗药物少尿型急性肾衰治疗药物3.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伴急性肾衰竭时,常为管型阻塞肾小管致肾内梗阻引起。检查血尿酸、血钙及免疫球蛋白、轻链水平,有助于做出鉴别诊断。

4.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诊断往往由于肾脏缺血、中毒引起,常见原因为有效容量不足致肾脏较长时间的缺血,可见于大手术、创伤、严重低血压、败血症、大出血等多种情况;肾毒性物质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福平、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造影剂等药物的使用,接触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或蛇毒、毒蕈、鱼胆等生物毒素也是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往往经历典型的少尿期、多尿期等过程。不同药物引起的ARF各有不同特点,把握其特点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5.肾小球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重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疾病,此类患者往往有大量蛋白尿,血尿明显,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补体、自身抗体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肾脏血管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均可以导致ARF。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常见于儿童,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有神经系统受累,恶性高血压根据舒张压超过130mmHg,伴眼底Ⅲ级以上改变,诊断不难。

诊断指南

(1)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双侧肾静脉主干血栓可并发ARF,此种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腰痛、腹痛,血尿加重,尿蛋白突然增加等,B超、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诊断。

(2)肾动脉血栓及栓塞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心房纤颤栓子脱落等,表现为突发胁肋部疼痛、腰痛,血尿及酶学改变,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7.肾间质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急性间质性肾炎是导致ARF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可占到全部ARF的30%左右,这种患者在临床上药物过敏的全身表现,如发热、皮疹等,可有尿白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IgE升高等表现。另外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8.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肾病综合征是肾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常存在严重低蛋白血症,有效血容量下降,此种患者出现ARF有以下可能:

(1)肾前性ARF。

(2)药物相关的ARF,尤其在使用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情况下。

(3)肾脏病变加重,出现新月体肾炎等表现。

(4)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

(5)特发性ARF,常见于微小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需除外上述原因可以诊断,预后较好。

9.妊娠期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妊娠期ARF多由于血容量不足、肾血管痉挛、微血管内凝血或羊水栓塞等原因引起。可表现为先兆子痫、肾皮质坏死、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或产后特发性肾衰竭。由于发生在孕期或产褥期,鉴别诊断不难。

辅助检查

(一)尿比重1.010~1.020之间,尿蛋白+~++,可有红、白细胞及

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粗大的上皮细胞管型最有意义。

(二)无大量失血或溶血者多无严重贫血,血红蛋白多不低于80g/L。

(三)肾功能检查:Ccr较正常值下降50%以上,可降至1~2ml/min,血肌酐和尿素氮迅速升高。尿中N-已酰-β-D氨基葡萄酶、溶菌酶和β2-微球蛋白等常增高。

(四)生化检查常有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

(五)B超示双肾正常大小或明显增大,肾皮质回声增强、或肾锥体肿大。

(六)肾活检对ATN有确诊的意义。

病症治疗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或诱发因素,纠正血容量不足、抗休克及有效的抗感染等,可预防ATN的发生。

二、少尿后24~48小时内补液试验或加利尿剂,可用10%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速尿,或同时用血管扩张剂,如钙拮抗剂、小剂量多巴胺、前列腺素E1等。若排除肾前性氮质血症应以“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控制液体入量,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给予优质蛋白质0.6g/kg.d,热量30~35kca/kg.d。轻者经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推迟或不透析即能渡过少尿期,若出现急性左心衰、高钾血症及严重酸中毒时应立即透析。

三、少尿期的治疗:

①早期可试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如无效,可用速尿。

②保持液体平衡,一般采用“量出为入”的原则,每日进水量为一天液体总排出量加500ml。

③饮食与营养。

④注意钾平衡。

⑤纠正酸中毒。

⑥积极控制感染。

⑦血液净化疗法。

四、多尿期要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部分病人需继续治疗原发病,降低尿毒素,应用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修复与再生的药物,如能量合剂、维生素E及中药等。随着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的下降,蛋白质摄入量可逐渐增加。血尿素氮<17.9mmol/L、肌酐<354μmol/L,症状明显改善者,可暂停透析观察。

多尿期的治疗:

头1-2天仍按少尿期的治疗原则处理。尿量明显增多后要特别注意水及电解质的监测,尤其是钾的平衡。尿量过多可适当补给葡萄糖、林格氏液、用量为尿量的1/3-2/3,并给予足够的热量及维生素,适当增加蛋白质,以促进康复。

五、恢复期无需特殊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防止高蛋白摄入,逐渐增加活动量。

六、其它处理:合并其它并发症时,如出血、感染、高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应进行相应的治疗。

并发症

可并发严重感染及全身各系统病变,如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高钾血症、高镁血症、低钙、低钠血症、高血压等。

预后及预防

预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重危病,各种类型的ARF一旦形成,病死率较高。平均病死率在40%~50%。本病预后常与原发病性质、年龄、原有慢性疾患、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及透析与否、有无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并发症等因素有关。肾前性肾衰如适当治疗多可恢复;肾性肾衰以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最好;非少尿性急性肾衰预后较少尿或无尿型好;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尤其合并泌尿系畸形或先天心脏病者;学龄儿童中以急进性肾炎预后最差。随着透析疗法的不断改进和早期预防性透析的广泛开展,直接死于肾功能衰竭本身的病例显著减少;多数主要死于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多脏器功能衰竭。据统计,内科病因和产科病因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外科病因和败血症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死率仍高达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ATN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不足3%,主要见于严重的原发病、原有慢性肾脏疾病、高龄、病情重笃或诊断治疗不及时者。

预防:积极治疗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各种诱因和原发病,如及时纠正肾血流量不足、早期解除肾血管痉挛、缺氧,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彻底清除创伤坏死组织,并密切观察肾功能和尿量;合理使用抗生素、利尿药;对原有肾脏疾患、糖尿病和老年患者施行静脉尿路X线造影检查时,要特别注意造影剂的使用剂量等。总之,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按以上原则认真处理,尽量预防其发展为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