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三峡

陆上三峡

中文名 陆上三峡
提出时间 2009年5月4日
目录导航
  • 建设背景
  • 建设发展
  • 投资环境
  • 实验探寻
  • 面临问题
  • 未来前景
  • 弊端

2009年5月4日,甘肃省发改委透露,规划报告通过了正式提出将在酒泉实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战略构想。如果甘肃酒泉将这个构想变为现实,这里将会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基地,并且能够缓解华北、华东地区用电紧张的问题。这是国家继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西电东送和青藏铁路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

中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西北、东北、东部沿海地区,加上西部、东南沿海地区,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千瓦。其中,内蒙古约占全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40%,居全中国首位。截至到2008年5月初,内蒙古风电装机已达180万千瓦,超过甘肃省的50万千瓦,列全国第一位。甘肃酒泉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它所辖的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则被称为“风口”。

甘肃酒泉已经在着手建立3个大型的风电站,每个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将在20万千瓦以上。酒泉风电基地提出,要在2010年达到38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2020年达到1065万千瓦的目标。

在中国大陆北纬40°左右,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兴建的风力发电场就像戈壁滩上强劲的风一样迅速地刮起来,从西向东涉及新疆、甘肃、内蒙、河北,以及沿海省份江苏,这几个省、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将在不久的若干年里实现每个省份超过千万千瓦的构想。

酒泉在国家风能资源区划中被确定为风能资源丰富区,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市被称为“风口”。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金塔县、敦煌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等地风能资源丰富。据气象部门评估,酒泉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与国内沿海、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新疆等风能较丰富的省区相比,酒泉风能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无破坏性风速,对风能利用极为有利,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

为加快风电产业发展,酒泉市委、市政府紧紧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把风电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从组织领导、资源调查评估、规划制定、招商引资、配套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选定了瓜州北大桥、干河口、小宛、桥湾、三十里井子、低窝铺、昌马、马鬃山等18个风电场开始风电基地的建设。

2005年中国的风力发电能力每年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发展。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国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至2020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亿千瓦;而到2040年左右,风电等新能源将替代火电成为主流。国外研究机构表示,中国的风电将逐渐增加到近2亿千瓦。

2008年,酒泉风电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报告在北京审查并通过,酒泉成为中国国内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建设基地。规划中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将建设瓜州北大桥、干河口、桥湾、柳园等8个大型风电场,力争到2010年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到2015年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71万千瓦。

2009年,第一个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力发电场开始在甘肃酒泉兴建,其中的80%设在历史古城瓜洲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洲,有自己更加宏伟的计划:到“十三五”末,全县风、火、光、核等电源装机规模将累计达到1878.5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带给瓜洲的将是年105.26亿元的增加值,这个数字是2008年瓜洲全县工业增加值的15倍。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中国国内外的众多知名风电企业抢滩酒泉,投资开发风电项目。中国国电龙源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广核集团等国内电力巨头已在酒泉安营扎寨。中国节能、华能国际、中水投、中水建、国投华靖、中海洋、国电电力、甘电投、华电、华能新能源等20多家知名企业,也紧锣密鼓在酒泉展开了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酒泉市发改委主任王建新告诉记者,酒泉市平均每个月就有一个5万千瓦级的风电场开工建设,酒泉建成的风电总装机规模现已达到51万千瓦,在建风电场装机规模达70万千瓦,即将开工建设的风电场装机规模达390万千瓦。

在昔日谈风色变的瓜州,一排排高大洁白的风力发电机组已在戈壁荒滩上拔地而起。瓜州县已建成干河口大梁西风电场、中电国际瓜州北大桥风电场、中广核大梁和甘肃新安向阳4处风电场,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0万千瓦,并网发电的有30万千瓦。瓜州县委书记李丽介绍说,到2020年,瓜州县将建成千万千瓦级能源输出基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75万千瓦,配套的核电、火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调峰电源装机规模突破600万千瓦,能源产业和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工业占全县GDP、财政收入比重分别达到70%和80%。

在诞生甘肃省第一家风电场的玉门市,风电基地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在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启动项目——甘肃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建设工地上,300余台风机塔筒已安装完备,工人们正吊装风机叶片。中节能港建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说,风电场已完成了主控楼主体和配套的110千伏升压站配电室主体建设,到年底可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气象部门最新风能评估结果显示瓜洲年风能有效利用小时数达2300小时以上,风能总储量达2000万千瓦以上。与中国国内沿海、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新疆等风能较丰富的省份相比,瓜州风能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气候条件好,全年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29摄氏度,适宜风电机组的建设和全年运行;风电场面积大,建设条件好,规划的风电场均为沙砾覆盖的平坦戈壁荒滩,可减少同一地区季风变化带来的限制,形成“此起彼伏”的优势,降低运行成本;交通便利,各风电场均分布于兰新铁路、敦煌铁路和国道312线两侧等。

建设风力基地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能占用大量的耕地,在国家计划的4个千万千瓦风电的省份中,甘肃瓜洲占了优势。“都建设在戈壁滩无人区,不存在征地问题。” 韩明文说:“我们是试验者,众多技术、管理问题将要在这里找到突破点,为其他省份建设千万级风力发电场做经验准备。”据记者了解,在千万千瓦的风力发电中,电价问题、风资源利用问题、连片建设的技术问题和众多品牌设备的测试要通过酒泉的千万千瓦风电项目来解决。

“陆上三峡”项目批复后,遭到个别专家质疑的最重要方面是关于电网传输线路的问题。酒泉区域内现只有110千伏、330千伏的线路,已经通过的750千伏输送线路按照规划,10月份才能建成投入使用。按照甘肃省发改委的要求,2010年10月,装机容量达380万千瓦的设备将正式发电,对此,当地有官员表示了担忧。“至今为止,750千伏输电线路还没有动工,到2010年10月能不能发电还是问题。”

最先进入瓜洲县风力市场的甘肃中电酒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这两年尝到了苦头。厂长徐庆辉说,2008年他们亏损了1711万元人民币。由于限电,他们少发电7100多万度,距离他们的任务2.3亿度还有很大的距离。按照他们的招标电价,要发到2.6亿度电才有利润可言。

“不仅是酒泉,全中国的风力发电都存在电网输送能力不足,有电送不出去的问题。”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综合管理部主任郝军说。风可利用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都缺少水电和火电,线网建设程度低,而超过承载量会带来危险。“只有限制风力发电的发电量。”

风电的年可发电时间大约在2300小时左右,而火电为5500小时左右,不可同日而语。不赚钱的生意没人做。在风电亏本的情况下,还有众多的电力公司蜂拥而上,自然有其缘由。“发改委现在绝对不会单独批复赚钱的火电企业。但是如果你建设风电,发改委允许配备相同容量的火电。”郝军说。

不仅利润小,风电在前期的投入也要远远高于火电。一个千瓦的风电投资为9000多元,而水电只需要6000元左右的投入,火电更小。这次招标通过的近20家风力发电公司每家的装机容量大都在20万千瓦,每家投入接近20亿人民币,据记者从大唐了解,公司至少要拿出总投资的20%,其他资金才可以从银行贷款。

面对钢材涨价、金融危机,2008年中标的这十多家电力公司又获得了优惠。根据增值税抵扣政策,在未来的10-12年中,增值税将被银行拿走还债,之后地方才能征收相应税收。“我们地方就等这10-12年一过,就可以收税了。”韩明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说十年后瓜洲的地方财政不得了。

一边等待国家政策调整,一边在加速建设,在多种利益纠葛下,风电产业正在变得浑沌不清。而问题却总是暴露在基础环节——就连电网本身,都没有做好接纳风电的准备。已经初步形成规模的风电没有办法有效输送,成为产业中第一个暴露出来的必然亏损点。

中电国际瓜州北大桥风电场建成并运行两年,亏损1771万元,“主要原因就是电网输送能力不足,我们只好限电。”徐庆辉说,1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现只能输出50%至60%,最低时只有30%。

徐说,西北地区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线路端面过窄,输送能力较差。酒泉区域内先只有110千伏和330千伏输电线路,已无法完全承担风电和区域内火电、水电的输送。

玉门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玉门电力输出主要依靠嘉(嘉峪关)瓜(瓜州)330千伏输电线路输送,风电上网电量只占设计上网电量的50%左右,致使已投入运行的风电场不能满负荷发电。

而且根据规划,玉门今后几年还将有400万千瓦煤电、200万千瓦光热光伏发电等开发项目陆续开工,电力输出矛盾愈加突出。

中国风电[0.81 0.00%]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此前说,由于风电电量小、不稳定,电网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电网;而在这方面政府没有相应补贴,因此电网公司较难有积极性。

因此,国家电网加快西北地区输电线路的建设,就成了风电场解决输电问题的“救命稻草”。官方消息说,750千伏输电线路将在2010年年底建成使用。

而这只是中国风电产业的困局一角。

根据中国电力[1.78 -0.56%]联合会披露的数据,中国拥有的1221万千瓦风电装机中,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这意味着至少28%的已建风电设备因各种原因而闲置。风电上网瓶颈短期内显然难以解决。

除此之外,风电的质量和不稳定性一直是电网最为担忧的事情,按照惯例,为确保电网安全,在风电上网时一般要按照两倍比例建立其他稳定的调峰电源(调节电力负荷峰谷差的发电机组),即建设500万千瓦的风电,理论上需1000万千瓦调峰电源调峰。

本报获得的一份玉门市委市政府的调研报告说,调峰电源也亟待建设。但玉门市火电装机只有26万千瓦,水电装机只有11万千瓦,光电才刚起步,调峰电源的不配套更加明显。

这就意味着政府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可以动用的资源就是相关政策倾斜。

韩明文举例说,以中电国际北大桥15万千瓦风场200台风机来算,风场征地只有约8万平方米;而考虑风机在东西和南北向之间不同间距的建设要求,风场实际占地30平方公里。

“要是按30平方公里来征,那要交多少钱?”由于甘肃风电场建在无人的戈壁滩上,不存在城市征地的高昂价格;瓜州风场征地价格每平方米只有25.2元。韩明文说,企业是得了大实惠的。

业内人士说,风电机组的制造成本、风电场的规模以及风电场的选址决定了电力企业的成本,一般来说,风电场的规模越大,其造价越低。而在设备采购方面,国家给予了大量补贴;在风电场的土地成本上,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外来投资,“基本上是无成本转让土地”,综合上述几项,拥有大量资本的国有大型发电企业,只需国家在风电定价上实行更大力度的补贴,即可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某种意义上,这最终构成了“先亏损投产,等政策补贴,择机盈利”的企业逻辑。而源源不断的逐利资本也正是在对政府倾斜政策预期下汇聚于大漠风机之下。

“三峡工程2019年结束后,年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而按照省上和酒泉市的发展计划,酒泉风电场在2015年的年发电量将达到250亿千瓦时。2015年以后,酒泉市还将陆续开发规划28个风电场,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565万千瓦。到那个时候,酒泉风电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陆上三峡’。”就酒泉风电基地的前景,吴生明主任满怀信心地说。2010年,酒泉风电基地装机将达516万千瓦,2015年将达到1271万千瓦,将来可达2000万千瓦,甚至4000万千瓦。到那时,酒泉风电基地在世界上也是具有巨大影响的风电基地。

风电产业不单单是一个发电产业,它还能带动河西走廊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会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仅酒泉市已引进18家风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入驻产业园区,总投资接近50亿元。预计销售收入可以突破30亿,不久就可以突破100个亿。装备制造业既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当地的就业也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至少能够解决5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将给酒泉乃至甘肃省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吴生明说:“根据规划测算,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2.93亿元,实现增值税4.57亿元;二期项目2015年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4.93亿元,实现增值税11.26亿元。同时,风电生产对生态环境几乎毫无影响,按照燃煤发电平均煤耗0.35千克标准煤/千瓦时测算,一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节约和替代标准煤4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万吨;二期工程建成后年节约和替代标准煤10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0万吨。”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姜久春说:“甘肃酒泉现有的电网根本承载不了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仅是甘肃,还有内蒙等地的区域性电网已经十分脆弱。

很多设备都相对老化,而风力发电的电量又不像火电站、水电站那么稳定,很容易造成局部电网崩溃。在大力发展风电基地的同时,如果不加大对电网的投入,区域性电网就会受到严重威胁;一旦出现问题,造成大面积停电,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电网设备老化,电网电量的调度也非常棘手。“建立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必将使区域性电网的电量大大增加,对电网系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姜久春分析说,电量的增加必然要求电量的调度非常完善。“电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生产出来必须马上输送出去。可以说,生产、流通、消费几乎是同时的。如果因为电网建设没有跟上,就会出现发出来的电送不出去,产生‘窝电’现象,电网便将不堪重负而崩溃。”

而技术上的瓶颈,也羁绊着我国的风力发电。“我国的风力发电设备中,‘中国制造’比例已经超过70%,但大型设备中的关键零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相关技术我们仅仅处于研究阶段。”姜久春说。

姜久春介绍,世界各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风能发电的电量比例不能超过总发电量的5%,一旦超过这个比例就可能造成电网不稳定,尽管还没有哪个国家出现因风能发电造成电网崩溃的事件。

在众多发展风能发电的国家中,丹麦是一个特例,风力发电总量占了20%。姜久春说,这是因为欧洲各国的电网是相通的,而且维护得非常好,丹麦的风力发电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所以这个特例并不奇怪。

“在酒泉建立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必然造成该区域电网的不稳定电量大增,应该建造一些火电场来调节控制风电的不稳定因素。我国通过风能发电的电量还不到总电量的1%,而我国又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因此发展风力发电大有可为,但‘一口吃成胖子’的做法并不可取。”姜久春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