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效应

视觉效应

目录导航

艺术的视觉效应

视觉艺术有着无可厚非的优势,直观、生动、形象地向受众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图画,因而更乐于被大多数受众所接受。这种向受众直观、生动、形象地提供生活图画,从而使受众简明便捷地产生审美想像的效果,称之为视觉效应。

一、视觉效应不仅仅是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视觉艺术的特质,也应该是广播剧的特质。

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则是运用多种表现媒介,直接通过银幕、电视屏幕或舞台向观众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末;而广播剧却是运用声音艺术,通过听众的想像,为听众提供间接的画面,让听众“看”故事情节的发展始末。艺术家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惊人地一致。这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三、不能通过听众丰富的想像力,由听众的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的广播剧,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广播剧通过声音来激发听众的想像力,不仅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人物感觉要用声音来表现,就连人物动作、表情、环境和有关物件,也都要用声音表现。这种声音形象并不是最后的艺术形象,它只有通过听众想像,才能在听众的头脑中形成最后的艺术形象。朱宝贺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用声音塑造的艺术形象,就是视觉效应。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广播连续剧《凝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凝聚》剧本的开头,特困户陈小妹把到菜场作调查的、新上任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冬,误认为是偷她皮夹的小偷,把他扭送到了街道,不知实情的街道干部方娟,就坐在将要属于周晓冬的办公桌前,“审讯”周晓冬。戏一开头,就是一幅动作性很强的情景。这个情景是由这样三幅画面组成的:1.陈小妹扭着周晓冬走来,方娟打开办公室,三人走进办公室;2.方娟“审讯”周晓冬;3.陈小妹发现冤枉了好人,逃走。周晓冬向方娟了解情况。第二场戏虽然只有陈小妹夫妻两人,却也很有说服力。

这一场戏,实际只有一个场景:陈小妹站在门口的自来水龙头水槽处洗碗筷,她的丈夫李阿康却因瘫痪躺在床上。陈小妹冤枉了街道党工委书记而心神不定。内容很丰富,但画面却只有一个。陈小妹洗碗筷的画面是实的,李阿康躺在床上打铃的画面却是虚的。李阿康的声音是传出来的。陈小妹在洗碗,听到了李阿康敲破锣,陈小妹打碎了饭碗。这里有三种声音:自来水声、破锣声、打碎碗的声音。这三种声音通过听众的形象思维,产生的是三种视觉效应。通过这三种声音,“看”到了陈小妹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动作,以及陈小妹的神态表情。其所产生的效果,就像是在看电视剧一样。

四、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就是画面艺术。

“影视剧本是影视剧的基础,尽管在影视编剧手里的‘银幕或屏幕形象’,尚处在用文字表现的阶段,但它却能‘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所谓‘独立的’,是指它将适宜于体现在未来的银幕或屏幕上,是一种用独特画面构造形象的剧本。”影视编剧在创作剧本时,首先要有画面感,要用画面的艺术来进行创作。广播剧编剧就应当学习这种画面艺术的技巧。

在银幕或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有两类:1.动态画面;2.静态画面。如果我们把环境作为客体,把人作为主体来区分静态和动态的话,就要容易得多了。环境不动,人在特定环境内运动,我们称为静态画面;如果人在运动,环境也跟着运动,我们则称之为动态画面。当然,如果我们再将画面设置得复杂一点,作为编剧还应该有景别感。影视剧中的画面,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等几种景别。

五、将听觉效应转换成视觉效应,关键是用声音(语言、音乐、音响)来激活听众的形象思维。

要把广播剧转换成听众头脑中的画面,最终是要通过听众的想像来实现的,这种转换称为“激活”。文学作品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但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往往有两种类型,即运动的和静止的。在运动中的物体,我们要尽其运动之能事,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充分体现它的运动的本质。处于静止中的物体,我们也要运用语言、音响和音乐的描写功能,给受众一个有棱有角的感觉,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想像空间。

石材的视觉效应

一、利用石材的颜色创造建筑物的视觉效应

室内装饰中常利用色彩中的色相、明度和色彩度三要素对视觉所产生的影响来产生某种视觉效应。

1、利用色彩的温度感可以制造特定的室内气氛。暖色可以使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气氛。因而暖色调适于文娱及体育建筑;冷色则产生幽雅、宁静的气氛,适合于居室、阅览室、病房等。

2、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受明度影响,一般暗色感觉重,明色感觉轻。为了保持色彩的稳定,室内空间自上而下,顶棚最浅,墙面较深,踢脚线和地面最深。

3、运用色彩的距离感可以调整室内空间的尺度、比例、形态。同样的距离,暖色的顶棚比冷色顶棚会使人感到亲近些;同样,暖色墙比冷色墙会使人感到亲近。

4、运用色彩的体量感可以改善室内空间大小的效果。体量感主要与明度有关。明度越低收缩感越强;明度越高,膨胀感越强。暗色柱子显得细,明色柱子显得粗就是这种原理的体现。

二、利用石材的质感和纹理产生视觉效应

任何石材都具有其特定的质感及纹理。在石材装修中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可能创造出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1、石材质感的作用

(1)扩大空间:磨光的大理石及花岗石由于镜面反射的作用,可使人感到空间敞开,视野开阔。

(2)物理效果:材料表面质地不同,物理效果不一样,对声、光、热的作用不一样。粗糙表面反射均匀,并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光滑的表面反射强,吸收能力小。

(3)取得不同的艺术装饰效果:不同质地的表面放在不同的装饰环境中可以取得完全不同装饰艺术效果,光面的板材给入以细腻、婉约、温柔的感觉;自然面的板材给人以粗犷、雄浑、豪放的刚性之感觉。

2、石材纹理的作用

(1)改变视野范围

利用水平纹理可以增加房间的宽度;粗犷或大图案的纹理可以使人感到室内空间的狭小;细小或小图案的纹理会使人感到室内空间的扩大。直线、曲线以及由各种不同的石材按一定的几何形状组合成的图案都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冲击,给人以丰富多彩的变化。

(2)取得不同的艺术装饰效果

不同色彩的石材、不同纹理的石材,千变万化的组合,恰如一个色彩缤纷、变化多端的万花筒,用“风情万种"来形容石材所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美感一点不过分。这种“天然艺术”为画师及摄影所不能及。

三、利用石材不同颜色的组合创造强烈的视觉效应

由多种颜色石材拼贴而成的不同图案,典雅、庄重、不仅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高的装饰价值,给人的视觉以非常强烈的冲撞力,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这种由石材加工而成的石材拼贴图的产品,目前非常流行于酒店、宾馆、商场、综合性的商务楼,市场前景很好。

四、用建筑装饰物来创造视觉中心

1、地面板材及地面拼花。地面板有光面板、毛面板或其它表面形式的板材,视设计的环境所追求的具体效果而定。地面拼花有板材拼花,也有马赛克拼花,此两种的拼花具有不同的装饰艺术效果。板材拼花能给人以华丽、熠熠生辉的视感觉,马赛克拼花则给人以古典、古朴、雄浑之视感觉。

2、装饰线条。有直线和曲线的两种,这是利用几何形状的变化来创造一种形状视觉效应。

3、圆柱弧板。用于包裹建筑圆柱结构或墙结构的石材产品,柱和墙体包装上弧面板后就好像给建筑体披上了一件外衣。

4、石材壁画在建筑物的环境建设上能起到画龙点睛,渲染环境的作用,给人以非常高雅的艺术享受。壁炉是西方国家装饰室内环境最常用的一种石材工艺产品。

5、风水球。一种借动力在水中能旋转的球。球转则风声水起,能给人带来幸运、繁荣,预示财运滚滚、吉星高照。风水球非常适合安装于重要的广场或大堂入口的显要位置,创造一种非常异的人文自然景观。

6、雕刻艺术品。一种传统而仍然深受人们喜爱的石材艺术品。这种石材工艺品不仅适合于室内装饰,也适合于室外装饰。

一座建筑装饰物是由不同的空间位置组成的,设计师在设计装饰方案时不可能轻重、主次不分。设计师在设计中往往会依据某个场所在空间位置中的重要性,创造建筑装饰物来烘托环境气氛,渲染主题。大堂的入口是建筑进出的主要通道,在建筑物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建筑的装饰重点。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星级酒店、商务大楼、高档住宅、重要办公场所的入口处看到用视觉非常好的石材装修的柱、门套、挑檐、墙等。设计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创造一种特别的空间环境,以显示此建筑的与众不同和独特的艺术环境氛围。

理论基础

一、视觉的作用

众所周知,视觉的作用主要就是观察、观看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视觉在人类的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都是通过人类的视觉反映出来。没有视觉的作用,事物的崇高与渺小、美丽与丑陋、激越与雄浑等都无法进行比较;大自然中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万千气象不能在人眼中再现。

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是通过视觉的作用留在大脑中成为人类美好的记忆。绘画,摄影,装饰等艺术已成为视觉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视觉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又是一种不断发展的新艺术,在我们这个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的社会里,视觉艺术在不断地闪烁着更加迷人和璀璨夺目的光芒。

二、视觉中心

人类的视觉活动中,在观看某件东西时一定会将视觉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重心上,这个重心就是所说的视觉中心。如果一件东西缺乏这种视觉中心,无主次之分、无重点之别,要产生美的共鸣和联想是不可能的。装修、装饰的目的就是创造许许多多的视觉中心,把生活中的人们带入到一个神奇、迷人、如梦如幻的美丽世界中。

相关效应

视觉暂留效应:视觉滞留现象(Visual staying phenomenon),指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5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

比如:直视太阳数秒后,人眼将残留一个强光源的影像。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光灯每秒大约熄灭100余次,但我们基本感觉不到日光灯的闪动。这都是因为视觉暂留的作用。所以,要达成最基本的视觉暂留效果至少需要10fps(参考视频的画面更新率)。

这个现象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Joseph Plateau)1835年在观察太阳的实验中发现的,他根据这个现象发明了证明这种人体生理特征的phenakistiscope,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观察而导致双目失明,因为太阳的影子永远的印在了他的眼睛里。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 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