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家辛牟村

目录导航

简介

滕家辛牟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马宋镇境东部,是名闻遐尔的铸造专业村。明景泰年间,有滕姓自滕家下埠迁此立村,因临近周家辛牟,故取村名滕家辛牟。

历史

滕家辛牟的铸造业始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是年该村村民滕殿三,从附近的周家辛牟村请来懂铸造技术的周培烈、周培制作师傅,边学边干。后建起了全县第一家炉房,名为“滕辛炉房”,制作铲头、犁头。但铸造的犁头和铲头卖不出去,影响了炉房生存。为此,滕家长子三进山西,拜师学艺。前两次是到太行山北麓怀庆府学作锅和鏊子,第三次是到太行山南边青城学铸“疙瘩犁头”。经九年时间,终于掌握了铸造技巧,产品打开销路,逐渐占领了市场。旧时民间流传俗语“昌乐鏊子潍县锅”,其中“昌乐鏊子”就是滕家辛牟炉房铸造。后滕辛炉房声名远扬,不但为世俗百姓所信赖,也为朝廷所看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清政府欲在登州铸两门大炮,以加强海防。滕家辛牟炉房当家人滕爱木,接通知后,立即组织人马,配齐铸造工具,与昌邑葛埠炉房一起,推着木轮车子赶往登州。在统一指导下,与其它72支炉房同时开火,铸造了名为“镇海大将军”“镇海二将军”的两门巨炮。前者重2吨,置于西炮台,后者重1吨,置于东炮台。现在蓬莱水城陈列的这两门大炮,就凝聚着昌乐县滕家辛牟人的心血、汗水和爱国热情。抗日战争爆发后,滕家炉房的第四代传人滕树祥、滕树理等11人出于爱国热情,自发组织起来奔赴鲁西南,为抗日军队铸造手榴弹、地雷外壳,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后,以滕辛炉房为基础,在营丘村建了60多人的铸造厂,承接订单铸造各种部件。1958年铸造厂从营丘迁至马宋村,时马宋铸造的八尺车床,远销黑龙江、山西等地,供不应求。1980年代后,滕家辛牟200年传统产业更有了发展空间。成立了滕家辛牟铸造厂,生产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等高档机种配件。滕家辛牟村的铸造业,带动了全镇。2005年,全镇有铸造专业村10个,专业户100多家,仅滕家辛牟村就有35家,从业人员达500人,实现利润近300万元,上缴税金近200万元。[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