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思鲈帖
唐 欧阳询(557~641年)
纸本
纵25.5厘米 横33厘米
自成一体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作为唐代的名书法家,曾作过高官。在书法史上,他师承王羲之、王献之“二王”,潜心研习,独创一派书法风范,史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唐初的四大书家之一。他的书体结构严谨、妩媚,笔划中时常露出隶书的笔意。欧体开创了唐代楷书的先端,欧阳询下传宋元,对后代楷书书法影响甚巨。楷书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行书的墨迹有《卜商帖》、《梦奠帖》 《张翰思鲈帖》等。
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拔,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张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这段评语对我们欣赏《张翰帖》以及其他欧体书都是极为重要的。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 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谭,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著《首丘赋》,文多不载。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此帖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签一则。曾经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清内府,见着录于《宣和书谱》、《墨缘汇观》、《大观录》。清乾隆年间刻入《三希堂法帖》,足见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