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文物研究
作 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030290694
开本: 16开
定价: 108.00元
《文物研究(第17辑)》收录了考古发掘简报13篇,论文23篇,其中《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详细报道了西汉大安国第一代王刘庆的墓葬材料,另集中发表了4篇郑州市春秋至唐代的墓葬材料和3篇马鞍山市六朝墓葬材料,以及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的青铜器范铸工艺和产地研究等文章。《文物研究(第17辑)》可供考古、史学界和其他相关研究者参考。
论秦简“日夕分”为地平方位数据
巫与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考古收获和意义
以薛家岗早期墓葬出土的陶鬻为例——兼谈马家浜至崧泽早期长江中下游鬶的源流
试论洹北商城的布局、年代和性质
越族文化习俗初论
汉墓神画中伏羲、女娲图像的配置及样式源流考
两汉龙穿璧纹与伏羲、女娲交尾纹的相关性
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卮及相关问题
东魏北齐墓葬陶俑的分区特征
考古发现
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新郑市铁岭墓地M458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鸿城服饰广场3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上街区四座晋墓
河南郑州市永威鑫城唐墓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上湖东晋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九井山东晋墓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寺门口东晋墓发掘简报
安徽淮北煤师院工地汉墓发掘简报
宁连高速公路天长市釜山取土场西汉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长丰县王大包汉墓发掘简报
沿江高速公路安徽铜陵段墓葬发掘报告
安徽怀宁县团山清墓发掘简报
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
山东龙山城墙解剖经验略谈
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
蚌埠双墩1号墓青铜器群范铸工艺的研究
蚌埠双墩1号春秋墓出土部分青铜器产地分析
一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陶质彩绘骑俑的保护修复
考古遗址出土家养黄牛遗骸的判断标准
徽州古建中三雕艺术的文化解读
忠孝节义——徽州牌坊的“文化史”
千古六安南门塔
文物研究
皖南出土甬钟年代分析
怀远出土的楚金币——郢爰
刍议天长纪庄西汉木牍
望江县近年出土的宋代青白瓷器
含山出土的弘治年青花人物罐
学术动态
书讯
课题
会议
《文物研究》启事
《文物研究(第19辑)》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考古学会编,分为:考古研究、考古发现、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文物研究等几个部分,收入了《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等论文。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
目录
考古研究
史前“八角星纹”原型探析 ——徐峰
初论史前彩绘石刀的发展——刘文强
蚌埠双墩一号墓的文化“潜信息”——金锐周群钱仁发
潜山彰法山、彭家岭战国至西汉墓群略述——李丁生
汉画像“鸟啄鱼”图像述论——刘立光
考古发现
安徽淮南市山南地区先秦遗址调查简报
安徽长丰县古城遗址发掘报告
安徽临泉县沈子国古城遗址调查报告
安徽宿州市邱园战国至汉代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淮南市唐山战国至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安徽天长市槽坊汉墓群发掘简报
安徽宁国市“八路一桥”建设工程中墓葬及窑址清理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秀山新区宋墓发掘简报
安徽广德县南塘村宋一清代墓葬发掘简报
河南新郑市铁岭元代水井发掘简报
河南郑州市卫生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明墓发掘简报
安徽蚌埠市仇岗明墓发掘简报
安徽蚌埠市方沟明清吴氏家族墓发掘简报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田干明清墓地发掘报告
安徽寿县新城区八座清墓发掘简报
安徽铜陵龙干、鸡笼山、破塘宋代和明清墓地发掘简报
安徽马鞍山市小山明清墓地发掘简报
古建保护与文物科技
光谱技术在史前陶器研究中的应用述评——郎爱萍
从三槐村王氏宗祠看岳西古祠堂的四个基本特征——陈铎
文物研究
蒙城县小涧镇春秋战国青铜器——蔡凌凯
合肥绩溪路出土北宋刻花端石印盒浅识——夏腾
安徽含山褒禅寺大塔地宫出土文物——石建城
枞阳文物管理所藏寿州窑黄釉印花枕——吴得华
明汤和与汤和墓——钱仁发
淮北出土《前乡贡进士扬州府儒学训导蛰庵任公墓志铭》考释——解华顶
池州摩崖石刻“金公避兵处”的发现与考析——张邦启
天长市博物馆馆藏明清铜镜——
学术动态
书讯
课题
校勘
《文物研究》启事
《文物研究(第18辑)》发表了34篇文章,其中5篇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此外集中刊发了10余篇唐宋时期的墓葬、窑址和建筑等材料,以期让读者对安徽唐宋时期的考古材料有个全面的了解。《文物研究(第18辑)》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人员阅读与参考。
考古学研究
磨制石器研究的量化测量指标探索
黄可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磨制石器研究在考古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磨制石器研究中建立量化测量指标,将有助于减少信息量的损失,准确复原史前人类工具形态、组合和演变,为进一步的考古学量化分析研究提供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磨制石器 史前考古
考古学方法磨制石器是史前遗址中最常见的一种遗物, 其存在的时间跨度较大,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到近代,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即使青铜工具、铁质工具大量出现, 人类都还有使用。磨制石器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文化遗存, 对它的加工和使用是一个减法的过程, 它的生命周期从采集石料粗加工、细加工、磨制、使用、废弃, 都会在遗址中留下痕迹。相对于有机质工具, 石制品较少受到后期埋藏状况的影响, 易于保存, 理想状态下, 可以基本全部复原石制品的各部分。陶器在易于保存方面与磨制石器类似, 但陶器在考古发掘中我们见到的是烧制后的遗存, 只能间接根据成品来推断和复原其前面的采泥、淘洗、制坯、修整等阶段的工序活动。相对于陶器、骨器, 石器的原料有地域性的特征, 只能在山地或有合适的河卵石的河道附近才会被发现和利用, 而某种岩性的石料可能只存在于某些特定区域。有些聚落周围不产石器原料, 他们的石器或石料只能从外部区域取得, 既可能是原材料的取得, 也可能是加工好的石器成品的取得。某些周围有大量石器原料的遗址则可能存在石器加工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规模有大有小, 既有满足自身需求的, 也有以贸易或交换为目的的。所有这些特殊性就为我们根据不同区域遗址发现的石器情况, 建立史前聚落之间的贸易关系、石器的加工区域、消费区域等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线索。
*本研究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课题资助, 编号BJXJD -KT2008 -A12 (A 类课题)。
由于磨制石器在研究史前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具有优于陶器、骨器等方面的特征, 所以我们就迫切需要全面了解一个遗址的石器整体情况。但是磨制石器在揭示古代人类行为方面的作用却往往被考古学研究者所忽视, 磨制石器的研究历来是考古发掘报告中最薄弱的部分①。考古报告中所见到的磨制石器部分, 多数没有全部发表所有石制品的材料, 包括磨制石器的制作和使用阶段的废料、断块、残块等。往往只是挑选一些完整器物进行简单分类描述, 然后统计每类的个数, 并挑选少量石器进行描述。或者在正式报告的附录部分, 挑选一些磨制石器进行粗略的岩性鉴定。通过磨制石器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经常是用寥寥几句话概括, 把它作为判断不同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标志。
很难将这种简单统计与描述称之为好的研究, 因为我们并没有通过报告了解到该遗址的石器的整体特征, 没有对整体的了解, 更无从谈起磨制石器的时代变化、岩性变化、功能、技术传统等方面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早期发掘报告的目的有关。早期的研究报告很大程度上是以解决编年体系为目标, 而石器的形态变化频率不如陶器快, 不是理想的分期器物, 故而导致长期对它的忽视。但随着各地编年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石器作为史前人类生计的重要载体, 石器的整体面貌对认识史前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应受到充分重视。
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运用适当的叙述统计学方法, 把所得的资料简化, 以便于理解和分析②。面对遗址中出土的海量的磨制石器, 如何测量, 并为未来的研究分析打下较好的基础, 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