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内容简介
距今天大约二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部不朽的巨著,一部是 《红楼梦》,另一部是《 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
吴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科甲鼎盛的仕宦名门, 后因家道败落,迁往南京,以 卖文为生, 《儒林外史》就是他在南京创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 讽刺小说,它以整个 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勾画出了封建 科举制度下的一群儒生的畸形状态,揭示了
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范进中举》就是小说中最 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那么,已经五十多岁,经历了二十多次考试的 范进,究竟是怎样考上秀才的呢?对于范进考中秀才的这段描写,作者吴敬梓用看似荒诞的笔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尖锐的嘲讽。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将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
周进,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范进,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 卑躬屈膝。两种不同的境遇,构成强烈的对照,说出了人们热衷科举的真正原因。
明清时期,高中举人就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对于半生穷困潦倒的范进来说,中举无异于“ 一步登天”。然而,从天而降的大喜,让饱经辛酸折磨的范进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发疯了。范进发疯之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神志颠狂的范进还能恢复正常吗?
对于范进发疯这一章节的描写,作者吴敬梓行文恢谐幽默,机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又时时流露出辛辣尖锐的嘲讽。尽管他用极其夸张的笔调来写范进的发疯,读来仍觉得非常真实。那么,
范进中举发疯的心理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人对教育和个人出路的认识,小说通过具体的生活画面,不仅深刻地写出了在科举制度下所谓的“一进龙门,身价十倍”,而且在揭露人物的可笑可鄙同时鞭挞了现实社会的罪恶。正是人们对功名富贵的这种态度,形成了一种恶浊的 社会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引诱,又是一种挤压。作者对范进这样的人物,既作了辛辣尖锐的嘲讽,又表现出对他们的哀怜和同情。那么,对于范进这样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于封建科举制度,后人到底应该怎样来客观评说呢?
大连大学高日晖副教授做客《 百家讲坛》,探寻 《范进中举》的来龙去脉,揭秘
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百态。《范进中举》第一集《范进发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