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传播与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被聘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兼任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还曾先后担任过中国矿业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等。
学术任职:
1、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2、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3、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4、中国科技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5、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6、中国作协江苏分会会员。
自1982年以来一直在高校任教。曾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影视艺术概论、欧美经典影片解析、媒介文化研究、广播电视作品评析、广播电视概论、影视美学等10多门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有:影视传播研究、媒介理论与批评、传媒文化专题研究、科技传播专题等多门课程。曾获江苏省优秀课程奖(精品课程);多次获校优秀教学质量奖、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影视传播,网络传播,传媒理论与传媒文化研究。
1、媒体融合趋势下中国电视传播研究(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立项2009—2013。
2、江苏形象传播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09--2012。
3、影视文化传播研究(项目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基金立项,2007—-2009。
4、我国影视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7—2009。
5、现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影响(主要参加者),团中央委托课题2007—2009。
6、现代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主要参加者),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06—2009。
7、江苏对外形象传播方式研究(主要参加者),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10—2013。
8、媒体融合趋势下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主持人)南京理工大学高教教改课题2011。
9、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研究(主持人) 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0---2012。
10、.多模态警示语话语的整体意义建构(主要参加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012--2015。
11、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机制研究(主持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2012--2013。
12、融合与变革: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研究(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2019)。
曾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当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及其治理》、《论中国影视审美取向的后现代性表征》、《电视娱乐节目亟待提高文化品位》、《论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生态的嬗变与建构》[1]、《论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着力点》、《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等论文8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已出版著作有《影视艺术鉴赏学》(2002)、《与大学生谈影视鉴赏》(2003)、《文艺传播学》(1993)、《新闻佳作评析》(2004)、《影视艺术概论》(2012)、《广播电视学引论》(2013)《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2014)[2]《欧美经典影片读解》(2015)《电视名牌节目读解》(2016)[2]等多部;出版教材和编著(合作)20多部。主编一套约30本“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陆续出版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曾获江苏省13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一级学会)论文、著作二等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一级学会)论文一等奖等。
曾主持与承担《媒体融合趋势下中国电视传播研究》、《江苏形象传播问题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主持或承担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融合与变革:融媒时代电视传播研究”(编号:17FXW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