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料 | |
---|---|
无糖熟红豆:200公克 | 仙草浓汁:150㏄ |
蔗糖粉:4大匙 |
1. 将所有材料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打匀即可。
主料 | |
---|---|
无糖熟红豆:200公克 | 仙草浓汁:150㏄ |
蔗糖粉:4大匙 |
黑色风暴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大风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
这种风暴是一种强沙尘暴,俗称“黑风”,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它是强风、浓密度沙尘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强风是启动力,具有丰富沙尘源的荒漠是构成黑风暴的物质基础。
沙暴发生时,风力多在4~8级,近地面的细沙和粉尘被输送到15~30米的高空,水平能见度可维持在千米以上,卷起的沙尘物质一般在就近的障碍物或绿洲边缘沉积,造成沙埋、沙割之害。还有一种与沙暴不同的尘暴现象—8级以上强风把大量尘土及其他细颗粒物质卷入高空,形成一道高达500~3000米的翻腾风墙。暴风携带的尘土滚滚向前,在高空可飘散到数千公里甚至1万公里之外。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尘暴与沙暴的结合就是沙尘暴,黑风暴是特大的强沙尘暴。
黑色风暴事件(英语:Dust Bowl),或称肮脏的三十年代(Dirty Thirties)是1930-1936年(个别地区持续至1940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固定土壤、贮存水分的天然草场,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风暴来临时卷起沙尘,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1930年代的干旱期,由于缺乏自然植被固定土壤,干旱使其转变为沙尘,向东和向南的大风卷起沙尘,形成巨大的深色云雾。情况严重时,云雾所到之处遮天蔽日,能抵达美国东海岸,例如纽约和华盛顿特区等地。多数沙尘抵达大西洋后才逐渐沉降、固定下来。这些巨大的沙尘暴在美国曾被称为“Black Blizzards(黑色风暴)”或“Black Rollers(黑色巨浪)”——风暴袭来时,能见度骤然下降,仅仅只能维持1米左右(几英尺)的能见度。黑色风暴曾影响了约400,000 km²(100,000,000英亩)的广阔地域,灾害的中心区域为德克萨斯州和奥克拉荷马州的走廊地带,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堪萨斯州的衔接区域。干旱致使上百万英亩土地荒芜,成百上千人背井离乡。许多家庭(在美国被称为“俄克佬”(Okie),代表那些来自俄克拉荷马的人)被迫迁往加州或其他州,而经济状况却未有太多改观。由于失去土地,他们寄人篱下,往来于农庄间靠替人采摘葡萄或干农活勉强为生。后来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创作了关于此类人群的小说《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并在此后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美国西部平原由于长期形成的草地被大面积翻耕,裸露的表层土壤被大风扬起,最终形成了巨型沙尘暴——“黑色风暴”灾害。
“黑色风暴”持续三天,根据联邦政府的调查,接近一千万亩农田被摧毁,表面有至少5英寸厚的肥沃表层土壤被强风刮走,总计差不多有3.5亿吨。美国冬小麦减产510多万吨。
美国“飓风季节”自6月1日开始,至11月结束。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报,2010年将生成14场至23场热带风暴,其中7场可能升级为强烈飓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员菲利普·克洛茨巴赫和威廉·格雷推算,2010年至少有一场强烈飓风登陆美国的可能性为69%,墨西哥湾沿岸受强烈飓风袭击的可能性为44%。
墨西哥湾事故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下方输油管道已持续漏油近6周,每天预计泄漏1.2万桶至1.9万桶原油。截至5月27日,漏油总量达7041万升至1.1亿升。
一些专家担心,热带气旋经过墨西哥湾时可能将泄漏原油裹在其中,变身“黑色风暴”,进而在登陆时将原油洒向更广阔范围,一些眼下尚未遭原油污染的湿地和海滩可能难逃一劫。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大了土地沙化现象。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形成了巨大的灰黑色风暴带。《纽约时报》在当天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专题报道。
黑风暴的袭击给美国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原已遭受旱灾的小麦大片枯萎而死,以致引起当时美国谷物市场的波动,冲击经济的发展。同时,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灾区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大自然都要做出相应的反应。继北美黑风暴之后,前苏联未能吸取美国的教训,历史两次重演,1960年3月和4月,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再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经营多年的农庄几天之间全部被毁,颗粒无收。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3年之后,在这些新开垦地区又一次发生了风暴,这次风暴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哈萨克新开垦地区受灾面积达2千万公顷。
北美和前苏联的黑风暴灾难的发生,向世人揭示:要想避免大自然的报复,人类一定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说,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还要自觉地做好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否则将会自食恶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