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盈江县勐弄乡以南约1000余米的龙门寨旁的山顶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据《滇志》卷五“建设志”载:“万仞关在吊桥猛山(今盈江勐弄),台周长三十丈,台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所控制港德、港勒、迤西。”关卡建在一座小山峦上,面向群山,四野尽收眼底。关门已毁,顶部整体坍塌,门洞通道保存较好。两壁砖体高约4米,宽约3米余,进深约6米。遗有“天朝万仞关”门额石刻一方,已残断,拼接后尚完整。阴刻阳文,楷书,苍劲有力。哨楼建于关门左侧的山顶部。坍毁的方形基址尚存留有部分长条石、砾石及城砖,房屋基址范围内遍布残砖断瓦。
勐弄坝 傣语,勐:地方,弄:塘子,意有塘子的地方,以乡政府驻勐弄街得名。解放前属盏达土司地; 1951 年属莲山县勐典乡; 1956 年属卡场文化站; 1958 年 10 月归盈江县后于 1961 年组建勐弄区; 1968 年改向东公社; 1971 年名勐 ... 境内有明朝时建的万仞关遗址。清展的阳光越过万仞关,照射着盈江助弄坝子,龙门寨也在阳光中苏醒过来,显出勃勃的生机。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玉门关是春风难度的话,那么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万仞关则是岁岁年年都被春风笼罩着,热带丛林把曾经的边陲雄关隐汇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饱经沧桑的~天朝万仞关"几个石刻大字在讲述着历史。古人说过"精骛八... 左右两面群山万仞,前方是勐弄坝子,视野可直达缅甸密支那一带。
关下的龙门寨,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寨子。寨里的老人对我们说,他们都是守关军人的后代。明清时,万仞关驻守协管弩手 130 户,在此屯田守关。在此屯田守关。到乾隆以后,关卡就逐步荒废,军人也就完全成了农民。其他各关隘也大抵如此,关楼坍场,兵众四散。
据《腾越厅志》载: "城南三百里关在盏达吊桥后猛弄山顶,控制港勒、迤西等处要路"现遗址尚存,城门道遗迹清晰可辨,残留锈刻"天朝万仞关"匿额一方,已断裂数节,经拼接仍完整。据载:建关时,官兵数万排成一条龙,自数十公里外的盏达(今莲花山〉,,传递砖瓦至勐弄山营建成楼,克服了无运载工具的困难。以此关高居于万仞之山顶而故名杨应琚奏,十一月十八日至十二月十六日,我军节次剿杀贼匪几及万人等语。査楞木打仗,我军尚据高阜,贼匪自下仰攻。彼时顺势剿击贼人,间有摧损,然亦并未退去。及万仞关失守,我军防御不暇,兵气大挫,安有杀贼甚多之事?乃杨应琚竟以绿营谎报为,
是时贼甚众,又限于林谷阻深,朱仑既不能克复新街,而缅贼先犯万仞关,竟入盏达矣,蔓延遂至户腊撒。贼氛四炽,烧劫村寨,李时升又调楞木之兵二千名应援。万仞关在腾越西,与神护、巨石二关并列。时神护、巨石每关仅兵一百余名,万仞驻兵二百名,都司马拱 勐弄卫星图
万仞关:清'《一统志.卷四百八十九》说: "万仞关,在(腾越)厅城西三十里(按:此误,应为三百里)吊桥猛弄山,接缅界。"李根源《滇西兵要界务图注钞.甲附四四号》万仞关条: "盘龙寨,猛典坝上寨,在猛弄山下,万仞关设此。抚夷郎姓。距腾(冲)城三百里,距猛嘎塽八十
万仞关界;西抵卡押瓦控河 120 里景颇族人界;北达大垭口山 50 里昔董景颇族人界。清季正抚夷杨茂科、副抚夷王兆印镇守。现遗址砖、石无存。
万仞关设于勐弄山(今盈江县勐弄乡政府南 1.5 公里处的山顶上)。〈清一统志〉记载,万仞关在厅城西 30 里(实为 300 里) ,勐弄山有吊桥接缅界,控制港得、港勒〈今境外南太白江与卡拉阳)迤西要路。据《保山县志〉记载:台周三十丈,高二丈八尺,楼高七丈三尺。”时关址城垣、石基尚存,台周近110米,用毛石和卵石砌成,中有宽、高约3米多的城门道遗址,仍清晰可辨,城楼台基上残留镌刻着颜体大楷书’天朝万仞关’字样匾额一块,已断裂为数节,经拼接后仍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