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钧窑瓷器

宋代钧窑瓷器

中文名 宋代钧窑瓷器
遗址 河南禹县
目录导航

正文

中国宋代北方五大名窑之一。瓷窑遗址在河南禹县境内。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发现窑址 100余处。其中钧台八卦洞窑烧造的瓷器,工精质高,最有代表性。禹县钧窑烧瓷始于唐,北宋晚期窑业鼎盛,金元时延续烧造,且对河南、河北、山西一带窑业产生影响,形成一个烧制钧釉产品的钧窑系。   禹县境内的绝大多数瓷窑为民间窑业,主烧民众生活日用的天蓝、月白釉碗、盘、碟、罐、注、炉、钵等器物,兼烧磁州窑白地黑花、红绿彩等品种。唯钧台八卦洞窑是北宋后期建立的烧造宫廷用品的官窑。品种有:天蓝、天青、月白釉青瓷和紫红色调的铜红釉瓷;器类有宫廷陈设用的花盆、盆奁、洗、尊等。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对禹县八卦洞及钧台的古窑址进行局部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宫廷陈设瓷的残品,其造型、釉色、烧造工艺及器底刻数字标号等特点均与清宫旧藏并流传至今的宋钧窑陈设瓷相同。这类钧窑陈设瓷,造型古朴端庄,釉色凝厚,或纯净典雅,或绚丽多彩,都有一种优雅含蓄的美。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高大规整的尊体,施凝厚的月白色乳光釉,古朴而典雅。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式出戟尊,施绚丽的紫红釉,雍容而富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钧窑天蓝釉红斑盘,在天蓝色釉面上缀着几片玫瑰色紫红斑,宛如晴空上飘浮的彩云,如诗似画般的动人。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但釉色独特。它不同于由玻璃相组成的透明青釉,而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形成的乳光青釉。绝大部分产品的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天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更淡于天青的称为月白,几种釉色都具有如莹光般的蓝色光泽,极为美观。蓝色乳光釉是钧釉的重要特色之一。钧窑的紫红色釉特点更为突出。红色是釉料中铜的还原呈色,紫色是红釉与蓝釉相互熔合的结果。天蓝釉上的紫红斑, 是于天蓝色釉上随意涂洒铜红釉所致。钧釉的另一特点是釉面上显有“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由于在素烧胎体上施厚釉,釉层在干燥或初烧时,出现干裂痕,后被高温阶段的低粘度釉流入填补裂罅而造成的纹理。钧窑成功地烧出还原铜红釉,不仅是钧瓷工艺的一大创举,而且开辟了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霁红等名品奠定了基础。   钧窑宫廷用瓷有铭文的不多。铭文形式有二:一是于烧窑前刻在坯体上的,仅见“奉华”、“省符”两铭。“奉华”为宋宫殿名,汝、定窑均有此铭文器;二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后刻的清宫殿名,以标志器物的陈设处所,如“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钟粹宫”、“养心殿遂安用”、“养心殿明窗用”等。铭文有横、竖刻之分。横刻者多为东西六宫的宫名,竖刻者则是东西六宫的配殿名。另有刻中海瀛台的“虚舟用”与“静憩轩用”,以及刻“永安寺悦生殿用”铭文。除上所述,最多见的是于花盆、奁、洗、尊等陈设器上刻“一”至“十”之间的数字标号。标号多在烧出前刻在坯体上。有极少的是在器成后补刻的。标号多刻在器物底部,偶有刻在花盆的圈足内侧,盆奁与三足洗类中有少数标号同刻于器底与一足内侧。数字标号与器物的大小相关。标号“一” 为起始号即最大号, 至“十”为截止号亦是最小号。每一类器物标号大小的确定都以器物尺寸大小为准,即高、口径、足径三者最大者刻最大数字号“一”,尺寸最小者,刻最小数字号“十”。每类器物都有十种大小不同的型号。因此,钧窑宫廷陈设瓷上刻的数字号是器物大小的标记,亦是器物型号规范化的标记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从而有利于花盆与盆奁器的配对使用。

配图

宋代钧窑瓷器   宋代钧窑朱砂红釉弦纹唾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