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荡

三十六荡

植物界
中文学名 三十六荡
目录导航

草药

中文名称: 三十六荡

来源: 本品为萝藦科植物娃儿藤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Steud.的干燥根。

出处: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三册 。

介绍:

生于海拔900米以下山地灌丛及山谷林中。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和台湾。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亦有。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以秋、秋开花前采收较好。挖取根部,抖净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根头部呈结节状,上端有残茎,下端丛生细根,多达20~30条;根细长,稍弯曲,长10~15厘米,直径约1~1.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具细纵皱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灰白色,粉质,木质部淡黄白色。气微香,味辛,嚼之有麻舌感。以根条长、粉质,断面灰白色者为佳。

性味:辛,温。有小毒。祛风去湿,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毒。用于风湿骨痛,咳嗽,哮喘,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常用量3~10克;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功用: 祛风去湿,散瘀止痛,止咳定喘,解毒。用于风湿骨痛,咳嗽,哮喘,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常用量3~10克;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原产地: 两广至华中与华西,越南,缅甸,印度,寮国及台湾。
‧分布: 台湾全岛平地至低海拔山地约 0~ 900 公尺处,开扩的原野或丛林的边缘。
‧用途: 1. 园艺盆栽用:植株细弱,全株有短柔毛,形似羊角之蓇葖果向左右两边叉开,相当别致特殊,植为小型盆栽,颇为美观。2. 蝴蝶食草:鸥蔓为琉球青斑蝶及姬小纹青斑蝶幼虫的食草。3. 药用:性味:根及全株:辛、温,有小毒。效用:全株:袪风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伤。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跌打肿痛,毒蛇咬伤。鸥蔓无主根,须根丛生,白色,故有白龙须或三十六荡之名,根含生物碱,可入药,有袪风、止咳之效,俚医用以治疗哮喘,故亦有"哮喘草"之称。根常被用来治跌打损伤、脚痛及脚气。
‧茎: 茎伸长,长 4~5 公尺,木质;小枝细长,密生毛茸,绿色;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软木塞的质料一样,软软的,里面是空心的,外表有很深裂的皱纹,很沧桑的感觉,很容易辨识。
‧叶: 单叶对生,卵形,少数亦有为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 2.5~6 公分,宽 2~5 公分,先端锐尖或渐尖而有尖突,基部圆或心形,纸质或薄革质,全缘;表里两面皆密生锈色毛茸,中肋呈不明显的三出脉于表面略凹下,而于背面显著隆起,侧脉及细脉皆明显细致;叶柄长 1~1.5 公分,密生毛茸。
‧花: 花多数,小型,花苞黄绿色,开放时径 0.5~0.6 公分,呈腋生繖房状聚繖花序排列;花序长 1~2 公分,具毛茸;花柄细长长 0.8~1.5 公分,有毛茸;花萼小,5 深裂,毛缘;花数甚多而小,花冠轮形,带暗紫红色,5 深裂;裂片 5 枚,卵状披针形,长 0.4~0.5 公分,宽 0.2~0.3 公分,先端渐尖;富冠鳞片 5 枚,卵形,着生于雄蕊筒上,先端钝,高达花药之半;每一药室中仅有一枚花粉块;花粉块水平伸展。
‧果实: 果实为蓇葖果,披针状圆柱形,两两对生,张开近 180 度,长 4~7 公分,径 0.7~1.2 公分,平滑,成熟时绿带紫色,易开裂;种子薄扁凹形,长 0.5~0.7 公分,顶端具白绢质,长约 3 公分的丛毛,开裂后种子会随风飘送。
‧特性: 蔓性多年生木质缠绕藤本;茎细长,具有茸毛,老藤可以深裂得很深,像软木塞的质料一样,软软的,里面是空心的;叶对生,通常呈卵形,偶尔为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两面多少具有细绒毛,长 2.5-8.5 公分,宽 2-4.5 公分,两面均被毛,叶柄长 4~6 公分。花腋生,聚繖花序作繖形排列,花数甚多而甚小,花冠轮形,带暗紫红色。果为蓇葖果,牛角形,两两对生,张开近 180 度。果实包覆着有白色毛絮的种子,开裂后种子会随着风儿飘送。

三十六荡说明书

【中文名称】 三十六荡

【别名】 老君须; 鸡骨香、 双飞蝴蝶(《南宁市药物志》) 土细辛、藤叶细辛、哮喘草、关腰草、芒尾蛇、毛管细辛(《广西中药志》)三十六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册》)落地蜘蛛、落地金瓜(《广西中草药》)

【来自何书】 《南宁市药物》

【出处】为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 卵叶娃儿藤

多年生藤本,长达数米。茎圆柱形,密被倒生细柔毛。单叶对生;长卵形,长2.2~6.6厘米,宽1.4~3.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两面密被短柔毛,中脉两面凸起;叶柄长O.4~1.4厘米,密被短毛。聚伞花序腋生,被毛倒生;苞片锥尖,绿色;花萼淡黄绿色,被长毛,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平展,径约6毫米,内面暗紫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外面色较淡,疏生短柔毛;副花冠具细小的鳞片5枚,肉质;雄蕊5,花丝连成筒状,包围雌蕊,紫色,花药2室,顶端有白色肾形薄膜1片;子房上位,花柱短,连合,柱头盘状。菁荚果2,长达10厘米,具宿萼。种子多数,扁卵形,先端有白色长毛。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生于山野或路旁。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功用主治】《南宁市药物志》:"行气,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伤,喘咳,风湿痛。"

【采集】冬季挖取根部,抖去泥沙,晒干。

【药材】根多数,丛生,呈细圆柱形,长3~17厘米,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色,有细纵纹,下部往往折断;根茎短,顶端有残留的茎基。质脆,易折断,皮部带白色,木部浅黄色。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黄酮甙、挥发油和单糖。可能有强心甙。

【药理作用】

【毒性】

小鼠口服总碱Ⅱ半数致死量为94.32±5·233克生药/公斤。口服总碱Ⅱ12.5克生药/公斤,连续7日,14只小鼠于服完后8日内死亡3只,存活小鼠外观无其他异常。猴每日口服总碱ⅡⅡ0.125或0.375克生药/公斤连续14日,给药期间猴稍安静,其他体征未见异常,血象检查发现大剂量组可使白细胞总数显着减少。肝功能检查发现大剂量组3只猴中1只谷一丙转氨酶上升。肾功能检查发现小剂量组3只猴中1只非蛋白氮含量上升。病理切片检查未见明显中毒表现。

娃儿藤碱(Tylophorine)、娃儿藤宁(Tylophorinine)对草履虫有很高毒性,而对高等动物则毒性远较为小,且无刺激性。

【鉴别】理化鉴别 取根粉末2g,加乙醇40ml,置水浴上回流2h,放冷,滤过。取滤2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盐酸酸溶液4ml溶解,滤过,滤液分3份供试验。1.加碘化铋钾度液1-2滴,产生棕色沉淀。2.加碘化钾碘试液1-2滴,产生棕红色沉淀。3.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产生灰棕色沉淀。(以上检查生物碱)

【炮制】净制:去除杂质。切制:去除杂质,切段,晒干

【性味】辛;温;有小毒

【归经】 肺;肝经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宜忌】 孕妇及体弱者慎服。

【贮藏】

【选方】 ①治哮喘顽痰:三十六荡五钱。煎水服。痰吐出后,以大蓟四钱,金不换五至八钱,小罗伞三钱,煲猪肉食。(《广西中药志》)

②治毒蛇咬伤:三十六荡鲜品捣烂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三十六荡全草加水浓煎成1:2煎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饭后服。或用复方三十六荡片剂(三十六荡全草1份,小叶榕3份,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片,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据观察服用三十六荡煎液三个疗程的146例,有效率为78.1%,其中近期控制占14.3%,显效占23.2%;服用复方片剂三个疗程的261例;有效率为87.7%,其中近期控制率占5.7%,显效23.7%。两种剂型对单纯型的疗效均高于喘息型。从临床实践中,证明此药确具止咳、祛痰作用,但常致呕吐。此后曾从三十六荡中提取出总碱Ⅱ,与葫芦茶浸膏配成糖浆,每30毫升相当于三十六荡原生药2钱,葫芦茶原生药1两。成人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为一疗程。据120例三个疗程的观察,近期控制24例(占20%),显效49例(占40.3%),有效率较煎液或片剂均高,而且大大减少了呕吐。如以葫芦茶与三十六荡同煎,也能降低呕吐的发生率。

【抗肿瘤作用】

【备注】

药理

1.止咳、祛痰与平喘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12.5克/公斤,有明显止咳作用;从三十六荡分离出来的非水溶性总生物碱以及从总碱中分离出来的两种结晶,腹腔注射时也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家兔口服水煎剂20克/公斤或总碱Ⅱ40克生药/公斤,均无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水煎剂、醇提取物、分离出来的总碱或黄酮甙,均无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引喘法)。

2.抑菌作用 试管试验以结晶Ⅰ作用最强,在0.05-0.1mg/ml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奈氏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甲链球菌均有抗菌作用。从同属植物Tylophoracrebriflora分离得Tylocrebrine,对腺癌755。淋巴肉瘤(MS)、淋巴细胞性白血病P一388和淋巴样白血病L一1210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摄取亮氨酸掺入蛋白质的作用有抑制。它已进入临床试验,但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可逆的毒性作用,因而停止使用。娃儿藤碱(Tylophorine)、娃儿藤宁(Tylophorinine)对横纹肌、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对心肌却为抑制。有吐根样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