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

反身性

目录导航

概念

反身性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William Thomas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Robert Merton完善。

反身性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的突破与完善,其建立的基础分别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性的质疑、人类理解认知活动的不完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不同性、参与者偏向及参与者思维对参与对象的相互影响等等。

反均衡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致力于研究均衡点,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点等等,均衡点往往是最终的结果,而且经常脱离实际,有明显的理想化的特征。显示市场的波动性经常让平衡点难以把握,这样所谓趋势,不过是不断变化的目标预期而已。经济理论的结构类似于逻辑学或数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原理之上的,其它理论是这些基本原理的推导。

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依据是充分的自由竞争。该理论坚信,无节制的追求私利将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其假设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都不能左右和影响价格,于是达到了该均衡点,所有的参入者获得了利益最大化。该理论明显的缺陷在于:其坚持供给与需求的固定性,然而需求与供给均超出了经济学的视野,而且供给与需求是相互影响的,预期在市场中作用明显,买卖决策依据于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同时买卖的行为影响预期的价格,市场的中的事件也直接影响供给与需要,所以价格永远处于波动中,其均衡点茫然不可求。

近几年国内只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就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房价上涨后,投机者可获暴利,从而刺激的需求,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如此反复循环,开发商扩大了生产,投放市场的房子越来越多,投机客疯狂入市,产生的大量的投资性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况,房价加速上涨,愈发不可收拾。

均衡点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某个阶段的股票市场好像无法出现,房价一直快速上涨,股票市场经常暴涨暴跌。

不完备的理解

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不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无法拥有完备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做出来的决策经常是有偏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没有可靠的客观标准,理解不完备,预期经常发生偏差。思维也发生中双重作用,其一、参与者试图理解参入的情景(理解不完备);其二、参入者的见解干预和影响事件的过程;二者相互干扰,无法独立。

社会科学的问题

思考的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与研究对象相关;其二、与观察者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思维参入者,参入者的思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且社会科学无法认证,无法做实验(主要是参考社会历史)。

所以,社会科学无法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研究方法,没有一定的模型。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明显影响了其研究的对象,彼此相互作用,无法独立。

在股票市场中,权威人士的预测言论往往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管理层的意图也直接作用于市场,股票市场无法完全独立,即所谓政策市、被操纵市、投机市等等。

参入者的偏向

认知的不完备性直接造成了参入者的种种偏向,所以有效市场学说、随机漫步理论等等皆是空谈。

股票市场的技术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永远有效这一前提下,所谓市场反应一切,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以后也会重复等等。但技术分析有天然的缺陷,只是记录了过去的市场行为,无法预测未来,技术指标可以作假,可以操纵股价骗线等等。

理论的缺憾和发展

反身性的概念只是在金融市场的某一段时间内中证明了其存在性,并且这一段时间内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都具有特殊性。在时间上又恰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系体的不完备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冲击。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其它的领域比如历史和社会等方面还需要有更专业的人来发展和验证这一理论。这也将是一个很值的探讨和研究的深层次的哲学理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