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同[1](1914—1955),字寿孙,回族。笔名殷尘、且同、晓冈,室名:“郼斋”、“随缘室”。原籍浙江嘉兴,祖上“庚申(1860)逦地沪城”。为金颂清四子。幼承家学,聪慧过人,10余岁时就与章太炎谈殷墟论甲骨。郑逸梅称其“美风仪,擅辞令,早年即头角峥嵘,渊博如老儒”。祖父金尔珍系书画家,父亲金颂清乃学者、书商。金祖同聪敏好学,在甲骨学、历史考古、伊斯兰研究等方面均有涉足,为海上著名学者;他积极参加抗战,是坚定的爱国者。白寿彝《中国回族史》为其祖孙三人分别立传。金祖同英年早逝,业绩未张,名声埋没,殊为可惜。
1、1935年----1937年 1935年(民国24年)供职于孔德图书馆,参与上海金山卫戚家墩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调查,著有《金山卫访古记纲要》。1936年(民国25年)筹办“吴越史地研究会”。同年3~4月间,他奉收藏家刘体智之命,携其所藏甲骨拓片20册东渡日本,师从郭沫若搜拓流失在日本的甲骨文,成为郭的私淑弟子。郭沫若的《殷契粹编》就是那时在其大力协助下完成的。郭沫若在《殷契粹编》序言中说:“祖同金君,亦有志于契学,而拓墨之艺尤精。渡日以来,于此邦藏家所蒐甲骨,拓存殆尽,其用力之勤且专,良属后起之秀。本编之成,彼亦与有力焉。” 2、1937----1949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民国26年)7月暗中协助并随从郭沫若秘密回国,参加救亡运动。日本当局恼羞成怒,用舆论工具进行污蔑。为了反击日本挑战,祖同将此次归国的详细过程写成《鼎堂归国实录》(后改为《郭沫若归国秘记》),用笔名“殷尘”发表,由上海言行社出版。还在宋庆龄、沈尹默等人帮助下出版《透视》期刊,并参加《说文月刊》的编辑。《救亡日报》在中国书店刊印时,祖同里外照应,积极参与。抗战期间在重庆从事学术研究,在《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发表学术论文。1949年2月,以笔名“疾雨”发表了《革命青年领导者郭沫若》。 3、1949年----1955年 金祖同年轻有为,极富才干。郑逸梅称其“美风仪,擅辞令,早年即头角峥嵘,渊博如老儒。”其妹金德娟女士对笔者说,抗战结束后,二哥祖同曾与宋庆龄共事于中国福利会,宋曾亲笔用英文在一本书的扉页上题词“Appreciate your work”,意为“你的工作成绩很好”。并参加了祖同的第二次婚礼,十分器重他。祖同亦通旧诗,1949年辑有《郭沫若鲁迅刘大白郁达夫四大家诗词钞》,署名哓冈。他为田汉、阿英、刘大杰、王统照、茅盾等做旧诗词续集的愿望终未实现。 建国后,金祖同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上海图书馆工作。还曾师事卫聚贤、鲍默厂、叶玉森、宣雨苍、顾巨六,于甲骨文卜辞、史学研究方面颇有成就,收藏台湾高山族文物甚丰。1951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发运粮军米护照一件。金祖同亦治印,编《郼斋宋元押印存》、《郼斋钦印集存》等。郭沫若为其定润的《殷尘篆刻例》刊在《申报》。祖同亦善书法,酷爱欧阳通《道行法师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卫聚贤编辑的《说文月刊》可与同时的《制言》、《禹贡》媲美。
著作有《殷契遗珠》、《龟卜》、《流沙遗珍》、《殷契卜辞讲话》、《读伊斯兰书志》、《金山卫访古记》、《台湾的高山族》等。郭沫若亲自为《殷契遗珠》、《龟卜》等作序。除甲骨学著作及本篇言及的8篇著作外,约略统计,金祖同其他编著有《郭沫若归国秘记》、《郼斋金石图录》、《今后回教的教育问题》、《写给郭夫人安娜女士》、《革命青年领导者郭沫若》、《唐代的当铺》、《戏论鲁迅茅盾联》、《吴史疑义举例》、《拟辑唐李卫公集初论》、《唐开元二年西州屯戌烽燧残牒跋》、《唐西域官文书佚存》、《唐西域官文书续辑》、《两粤史地书目介绍》、《学术的人格》、《跋顾硆藏魏正始石经》、《远留在奄美诸岛的中国文化》、《沈王校道家书叙录》、《青紫轩杂钞》、《蒲氏家谱及其他》、《巴蜀文化专号冠词》、《瓦当文》、《瓦当题跋》等,另有稿本《随缘室日钞题记》、《殷尘序跋文》、《谨书先君严谕后》、《穆彰阿本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