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经体制改革和开放长江的新形势要求,促进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由重庆、上海、南京、武汉联合发起组建了流域经济合作组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组建原则:自愿联合,平等互利,轮流坐庄,求同存异。协调会最高决策机构为市长联席会议。
1985年12月底,协调会在重庆举行成立大会及第1次市长联席会,协调会正式成立。后来,协调会以四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分别形成了四个协作区。
重庆经济协作区是以重庆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政府间经济协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横向经济联合组织,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十分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重协区联席会原为每年举行一次,1999年后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勾画了“三大定位、一个目标、四大任务”的宏伟蓝图。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目标和定位,把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功能和在长江经济带的作用统一了起来,把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统一了起来,把重庆的特殊市情与中西部惟一直辖市的特殊使命统一了起来,把重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的深刻变化统一了起来,更加凸显了重庆的战略地位。
“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45.1∶41.5调整为8.7∶55.3∶36。“6+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1亿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强势崛起,汽车摩托车产值超过3000亿元,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工业、轻纺工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形成百亿级园区20个、百亿级企业15户。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良贷款率降至0.9%。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了三番多,证券化率提高到52%。保费收入翻了两番。担保、小额贷款、信托、租赁、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物流中心建设上档升级,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3条、国家级5条,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建成一批百亿级商圈、百亿级市场。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
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新增跨江大桥39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200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十强,年旅客吞吐量增长2倍、货邮吞吐量翻了一番。黔江舟白机场建成通航。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从建设到封关运行一年完成,实现贸易服务与沿海同样便利。推动中、俄、哈签署边境口岸高效便捷通关协议,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集装箱班列和渝深铁海联运,重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进出口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增长2倍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外商投资额翻了三番多,达到63亿美元。“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50亿美元对外投资项目获得批准并付诸实施。渝台合作更趋紧密,台资利用累计超过20亿美元。承接沿海、联动周边成效明显,引进内资达到2638亿元。重庆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正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
空港要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建设为重点,建成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航运港要以主城九区、万州、涪陵枢纽港为核心,改造提升重点港区,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成为内陆最大的内河港。信息港要建设国际重要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构建直连国内外的高速数据通道,推进“三网融合”,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等信息平台,打造智能城市。铁路枢纽要建成兰渝铁路、渝利铁路等11条干线,提升三大客运站和两大编组站功能,实现“四小时周边”、“八小时出海”。公路枢纽要基本建成“三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新增通车里程1000公里,改造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
按照国家赋予的五大战略定位,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政策举措,加快建设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商务集聚区和生活居住区,推动人口和要素加速集聚,带动大都市空间拓展。学习借鉴浦东、滨海新区,加快投融资体制、涉外经济体制、科技创新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整体推进基础建设、功能开发和重大项目攻坚,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北部新区总部集聚区、空港综合功能服务区、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和龙盛、水土产业基地。突出高科技、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建成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引进一批国内外顶级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结算中心,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金融保险、临港物流等重点产业集群。
完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服务功能,建成国家重要的保税物流基地、加工贸易基地和服务贸易集聚区。加快建设内陆国际贸易枢纽,依托长江和兰渝铁路、渝昆铁路、中缅铁路,增开铁海联运和国际直达航线,完善通达太平洋、印度洋和欧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健全大通关体系,扩大口岸开放,创新监管机制,建设智能口岸,实现便捷高效通关。
拓展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运营、结算机构。推广整机加零部件一体化模式,做大做强加工贸易,延长加工贸易本地增值链。以信息、软件、工程设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为重点,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城市。扩大一般贸易,优化出口结构,提高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支持企业到境外并购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知名品牌和上市融资,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
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加强重庆与黔、川、陕、鄂、湘等周边地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联系,促进产业互动、资源互利、市场共享,实现优势叠加、共同发展。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有利时机,发挥重庆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建设两岸经济合作先行示范区,使重庆成为台商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