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6月,由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话题,成了网上的最热。《舌尖上的中国》里的台词、故事备受观众推崇,片中展现的地方特色菜做法也引发网友下厨兴趣。最初,看完片子的网友讨论,说一边看纪录片一边流口水,慢慢地有人发掘起身边的美味,再后来话题重心汇集到发掘“舌尖上的……”系列,几乎各地网友都争相推出自己地方的舌尖美味。
舌尖上的母校
2012年,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响,“舌尖体”开始走红,不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还甚至出现了“舌尖上的母校”如 “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等,网友纷纷炮制“舌尖上的母校”纪录片文案,更有创作“舌尖上的清华”的网友乐此不彼地并按照《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同样设计出7集,来展现高校美食。
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了文字版和图片版,有近40万条微博参与讨论了对母校饮食的独特回忆和情结。随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舌尖上的厦大》等策划方案雨后春笋般涌现。
《舌尖上的清华》策划包括了《两位数的食堂》:介绍清华食堂的历史沿革,从“一食堂”到“十五食堂”,从学生食堂到教工食堂,这其中发生的合并、变迁和新生;《舌尖上的北大》,不仅介绍北大历任校长对伙食的重视及伙食与美育的关系,还总结同学们克服用电限制,在宿舍利用电热杯、电饭煲做菜并把菜谱发到网上的故事,彰显着北大人的苦中作乐的精神……尽管大学生们平时常常调侃和抱怨学校食堂伙食,但临近毕业,记忆中的食堂滋味却成了他们“才下舌尖,又上心尖”的独特情结。
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四川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火锅,兔头,蹄花。
没有西沙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蓝点马鲛。
没有新疆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大盘鸡。
没有安徽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斩鸭子。
没有浙江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油焖冬笋。
没有山西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剔尖。
没有陕西的地方也不叫中国啊,我的肉夹馍。
舌尖体作文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简称《舌尖》)热播,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也悄然走红网络。
《舌尖》解说词风格独特,普通的食物经过“舌尖体”洗礼后,瞬间就变得高大上了,比如很平常的晒鱼干,到了《舌尖》里却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至于人们常说的嗑瓜子,则被描述成“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面对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有观众直呼:“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不少网友迅速加入模仿“舌尖体造句”的热潮中,有的描述家常美食、有的调侃琐碎生活、有的普及历史知识,还有心理强大的股民进行自嘲,宛如一场网民的集体狂欢,“比看电视本身还快乐”
舌尖上的中国
2014年,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也悄然走红网络。
《舌尖》解说词独特的文字表达方式,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比如很平常的晒鱼干,到了《舌尖》里却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面对文艺范儿十足的金句,有观众直呼:“这简直就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节奏!”
舌尖体:“瓜子,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和空虚的果壳。”
大白话:“我在嗑瓜子。”
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入冬了,中部的图林根人民吃了一次图林根烤肠;南部的慕尼黑人民选择慕尼黑白肠;而距离不远的纽伦堡人民更加喜欢纽伦堡香肠;东边的柏林人民则将咖喱肠作为他们的餐食。
舌尖上的中国
从踏入人大的那一刻,女人街,这个位于人大东门对面的小小巷子就成了人大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社团庆功、毕业聚餐、平常闲逛。私家菜、永吉抄手、第一家、三角烧……这些人大人耳熟能详的店名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人大,这个北临海淀黄庄,西靠苏州街的小小校园,却拥有着其他高校望尘莫及的美食消费能力。这个仅900余亩的土地上,拥有着高校里最富戏剧性的美食价格。六块钱一杯的奶茶,七块钱一份的泡面,十五块钱一碗的羊肉烩面。
舌尖上的清华
清华的早晨是忙碌的,无心顾及什么美味,往往见到人少的队伍便排在后面。一碗方便面或许是最快捷的,厨师顾虑到了方便面的营养偏少,便在烧面的时候,加入了青菜,点上一个剥好的鸡蛋。不下五分钟便吃完了,跨上自行车,沿着主干道,奔向教学楼。
《舌尖2》
从踏入浙师大宁波夜大那一刻,康师傅私房牛肉面,这个位于附近的小面馆就成了我们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班级聚餐、毕业聚餐、平常闲逛。七塔寺斋菜馆、KFC、重庆地道的麻辣烫......这些大人耳熟能详的小店陪伴这我们一晚又一晚从上课到下课。[1]
巴乔-徐:水煎包,鲁北平原的一种传统美食。平锅加油放入包子,生煎稍许,浇上调制好的面浆,锅底的热油与面浆激烈地碰撞,演奏着美妙的交响。这里有雪白与金黄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也有发面的甜柔与油煎的酥脆在嘴里不断反复地回味。矛盾在一个小小的包子上和谐的存在……
我爱我家全球影迷会:在距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张今天起得特别早。连日来她注意到附近的早点摊子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山东的小伙子。
油条,中国人最热爱的早点之一,据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寡淡的小麦粉与浓烈的热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现磨豆浆,就是带给人们一天活力的完美早餐。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收盘了,股民小刘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面。江浙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
自干七:京津冀一带的股民,默默拿出早上因着急看盘未能享用的煎饼果子,冰冷中夹带着咸苦的味道,恰如其分地印托出他们这一天所领悟到的苦涩。生活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