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仿制药是指与商品名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strength)(不管如何服用)、质量、作用(performance)以及适应症(intended use)上相同的一种仿制品(copy)。 美国FDA有关文件指出,能够获得FDA批准的仿制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和被仿制产品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其中非活性成分可以不同;和被仿制产品的适应症、剂型、规格、给药途径一致;生物等效;质量符合相同的要求;生产的GMP标准和被仿制产品同样严格。
中国是一个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的国家,随着中国加入WTO原研发药才被重视。发达国家两者并存。因此原研发药与仿制药疗效差别的概念已经深入到发达国家的医生和患者头脑中。在国外,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去药店配药时,药剂师会问患者,你要原研发药还是仿制药?患者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自己作出相应的选择。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根据美国药物使用委员会历时二年时间对仿制药品的研究结论在1998年年会上公布了“针对仿制药的白皮书”,白皮书详细阐述了有关药物替换性的问题,并强调随意改换药物的危险性。 “在仿制药品许可中,其生物利用度是指仿制药品经测试反应具有原研发产品的利用度的+/-20%。 ”因此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得到完全的保证。 “很多仿制药品成份中含不同添加剂及内在成份物质,此有别于原研发药厂的药物,故认为不具有生物等效性。”仿制药只是复制了原研发药的主要成份的分子结构,而原研发药中其他成份的添加与仿制药不同,由此两者有疗效差异。 “对于危急患者、危急时所需的药物、危急疾病,仿制药品均不可作强迫性的替换。”在急救病人时,尽量使用原研发药。“美国家庭医师学会认为仿制药品替换原研发药的许可性很有限。”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的白皮书虽然不具法规性,但研究报告用事实来表明原研发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仿制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治疗危急患者和危急疾病时更是如此。 但是,原研发药太昂贵了,的确不符合老百姓,医生也不要在普通老百姓面前大力说原创的种种长处,毕竟,价格的长处就在仿制药品这里。
以后,我国医药市场将迎来制药史上专利药品到期最多的时期,世界上将有150种以上总价值达340多亿美元的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医药市场将迎来制药史上专利药品到期最多的时期,世界上将有150种以上总价值达340多亿美元的专利药品保护期到期,其中不乏像氯雷他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伐依泊汀等一些“重磅炸弹”,而2005年至2007年将是专利药到期的高峰期。目前我国的药企已经进入了申请抢仿专利药的高潮。但是,在仿制药方面,我国无论同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国外仿制药如火如荼 美国是世界上制药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医药产品创制能力最强和专利保护叫得最响的国家。但是,在美国人用的处方药中,40%~50%是非专利药,而且仿制药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正因为生产了这么多的非专利药,美国药品价格的增长有所放缓,2002年美国畅销的200种非专利药,合计销售285.3亿美元,非专利药一年可为美国4000万医保人士节约140亿美元,这就难怪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市场。 不但在发达国家,仿制药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受到重视。我国的近邻印度尽管与我国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是在全球药品市场中,仿制药的地位正日益提高,据印度海关统计显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药品大部分为非专利药,2000年非专利药出口额已达16亿美元,预计2005年达到50亿美元,而我国除了少数中药产品出口外,化学药制剂出口仅为区区几千万美元。 据了解,印度的制药业已经为人瞩目,现在印度至少有20家制药企业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其中,南新、西普拉等正在成长为跨国制药公司,南新的非专利药目前已经在美国取得了10%的市场份额。 有关专家认为,仿制药最大的好处是极大降低了药价。如有一种药,发明者每吨要卖6000美元,过保护期后在印度仿制,每吨只卖60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又如去年2月,总部设在孟买的CIPIN公司宣布,将原来治疗艾滋病的三合一药物的价格降至350美元,即每天不到1美元,大大低于原研药的价格,这一举措使得印度的抗艾药大举杀进非洲和拉美等一些没有申请专利的国家,跨国制药巨头对此大为震惊。 不久前有国外媒体报道,制药巨头纷纷放弃“重磅炸弹”药物,转而将目光投向仿制药。我国仿制药有待提高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制药行业有了长足进步,从制药行业的基本空白到现在能够基本满足国民一般用药的需要。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制药业在新药创制方面是一个弱项。创制一个新药,需要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还有很大的风险。基于我国的国情,财力有限,制药科研实力薄弱,不可能在创制新药方面大做文章。 因此,我国从1950年到现在,上市的新药绝大多数为仿制产品,仿制药占97%以上。然而,我国的仿制药生产与美国、印度等国家仿制药生产的差距在于还处在低水平仿制和低利润混战当中。目前我国共有6000多家药厂,但是这些厂家多数集中在低水平的价格层面竞争,这种情况下仿制药的利润平均只有5%~10%,与国际上仿制药平均40%~60%的利润率不可相提并论。仿制药品也要出新 针对上述现象,有关专家呼吁,即使是仿制药品,同样要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上海工业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朱宝泉在最近上海召开的“2003年国际制药大会”上呼吁:要把仿制的重点放到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上,要选择原有品牌药有一定市场的、专利纠纷较少的、工艺具有一定难度的,以避免竞争。他同时认为大力发展非专利药将是我国医药企业的首选,东欧、印度、南美等生产仿制药的企业,正以低价抢滩欧美市场,我国药企没有理由裹足不前,国家应该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仿制药的研发。 当然,从长远来看,仿创结合是我国化学制药生产的必由之路。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于明德表示,中国医药行业当前要鼓励发展非专利药。于明德认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药品研究与开发将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完全仿制,第二步是模仿创新,第三步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相信通过发展非专利药即仿制药,对于我国医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仿制药的技术等级和产品质量。
法国是欧洲第二大医药市场、第三大仿制药市场,据BMI统计,2012年法国仿制药市场规模为39.1亿欧元,较2011年增长12.03%;预计2013年将达到44.5亿欧元。
受欧债危机的严重影响,法国政府热衷于控制急剧上升的医疗成本,因此,通过使用仿制药降低药品支出成为政府的一个主要目标。当前,法国有许多中等规模的仿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大多是外商企业,如山德士、兰伯西(Ranbaxy)、MerckKGaA和梯瓦(Teva)。未来几年,随着法国鼓励使用仿制药,开发法国仿制药市场成为许多企业的明智选择。
葡萄牙是欧盟惟一一个药房销售金额百分比超过销量百分比的国家,原因在于一些仿制药价格高昂,与原研产品相比并不具有价格优势,仿制药的市场渗透力有限。不过当前葡萄牙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用以降低仿制药价格,包括2007年确立的依据市场份额累计降价计划。
当前,葡萄牙仿制药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多而散,许多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很低。外资仿制药生产商包括Actavis、Alter、默克仿制药业务部、Ratiopharm、Stada和Winthrop。国内处于领军地位的仿制药生产商有Farmoz、Generis、Medinfar、Hovione、Bluepharma和ToLife。另外,两个主要的巴西仿制药生产商Medley和EMS在葡萄牙也设有小型分支机构。
2012年葡萄牙医药市场规模为40.7亿欧元,预计今年医药市场规模为41亿欧元,近五年来年均增速仅0.41%。
仿制药方面:2008年以来随着市场价格的降低,仿制药销售额呈上升趋势,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7.1亿欧元增加至2012年的11.2亿欧元,预计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8亿欧元,占到医药市场总量的31.2%。
意大利是全球第七大、欧洲第三大医药市场,但是其市场扩张的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2007年和2008年整个医药市场都在缩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和2010年医药市场萎缩, 2011年意大利医药市场有所复苏。
根据BMI统计,意大利医药市场份额在2008-2012年间仅增长了1.2亿欧元,预计今年意大利医药市场约为200亿欧元,近五年间年均增速仅为0.1%。
但是意大利仿制药市场却异常活跃,其市场规模从2008年的9.9亿欧元增加至2012年的16.5亿欧元,预计今年意大利仿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18.8亿欧元,意大利仿制药占医药市场的比重亦将从2008年的5.3%提升至2013年的9.4%。
西班牙是全球第八大、欧洲第四大医药市场,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西班牙提高了对仿制药的使用。此外由于卫生部的政策鼓励,许多国内企业已经进军西班牙仿制药市场,然而,由于市场整合,国外仿制药生产商占据了大部分西班牙市场,[3]主要是山德士的Géminis和Bexal;Stada的Bayyit、Edifen;Barr公司的UR和Pliva;Mylan公司的默克仿制药业务部;Meiji公司的Mabo;Bentley公司的Davur和兰伯西公司的Mundogen。主要国内生产商包括Normon、Cinfa和Alter等。
2008年西班牙仿制药市场规模仅为11.4亿欧元,截至2012年底,西班牙仿制药市场规模增至21.3亿欧元,预计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7亿欧元。
仿制药行业具有国际化、研发和制造升级的优质企业将突出重围,具有国际化发展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顺应全球生产转移的大势,仿制药的市场扩容为中国产业出口升级带来了历史性机会。[4]
仿制药行业扩容仍存阻力 整合将成趋势
资料显示,到2016年,全球将有大约255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在制药行业引起巨大关注,从而掀起一波生物仿制药浪潮。2011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增速已达11%,其中中国市场在过去5年里行业增速达到了25%,成为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不过,对于那些欲进入生物仿制药领域的跃跃欲试者来说,所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因为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监管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增长潜力。但不管怎样,全球生物仿制药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已到达25亿美元左右,而且未来市场肯定将会保持持续增长。
高速率增长
据估计,2012~2016年,全球对生物仿制药的需求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约为8%。其中,2011年低分子量肝素(LMWH)生物仿制药销量将占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的44%。虽然低分子量肝素并非重组治疗性产品,但由于该类产品的高度复杂性,欧洲药监局(EMA)在其制定的《生物仿制药指导原则》中还是纳入了该类产品。其他具有显著市场潜力的产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和非格司亭生物仿制药。
合作和投资是推动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的主要动力。在亚太地区,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和商品化更为活跃。
在有利的监管条 件下,生物仿制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能积极得以解决。在2013~2020年,市场对生物仿制药的需求可能迎来一轮高潮。调研机构预测,一些“重磅炸弹”级生物药品专利到期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原研生物品牌药的专利到期与生物仿制药被人们接受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间差。
尽管生物仿制药的开发看起来很有希望,但许多处于晚期阶段的高附加值产品如单克隆抗体仿制药的开发数量还很有限。到2016年,几类重组治疗产品生物仿制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将会影响到生物仿制药市场的增长。全球单克隆抗体生物仿制药需求预计在2012~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随着单克隆抗体专利到期促使更多的生物仿制药入市和市场接受程度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将在2016年后以更高的速率增长。
审批政策呼之欲出
据了解,在美国,早在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就签署了《保护患者与廉价医疗服务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通过《生物制剂的价格竞争和创新法案》(BPCIA)为生物仿制药提供监管途径。欧盟在2005年也发布了“类似的生物医药产品(即仿制药)”指导原则,为生物仿制药研发提供支持。此外,日本于2009年发布了“后续生物制剂”指导方针。其他国家也紧随其后,包括巴西、澳大利亚、土耳其、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欧盟模式为基础的生物仿制药监管模式。
前不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启动了生物仿制药指南制定的前期工作。据了解,目前生物仿制药指南制定工作处在调研阶段,符合中国实际的生物仿制药简化审批程序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台。此前曾有企业人士指出:“企业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政府致力于降低患者医疗开支,生物仿制药正在全球形成一个新的磁场,中国市场更诱人。但不管是原创还是仿制,在中国所有生物药必须按新药程序进行审批,这是企业的一块心病。”
开发困境
我国制药行业似乎已经嗅到生物仿制药开发带来的利润机会,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于进行化学药仿制的中国企业来说,生物仿制药开发所面临的难题要远高于化学药。
首先,巨额的开发成本将使国内企业望而却步。据了解,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和商业化平均需要投入1000万~4000万美元,传统的小分子仿制药仅需要100万~200万美元。而据美国投资公司Collins Stewart估计,开发一种适应症的单克隆抗体生物仿制药花费甚至高达1亿美元。因此,对于一向研发投入不足而又缺乏经验的国内企业来说,如果开发生物仿制药,将会投入巨额资金,而且面临更高风险,也许只有少数公司能承担得起。
其次,生物仿制药成本和投资收益低。生物仿制药尤其是抗体生物仿制药并不如小分子或较简单的生物制品节约成本。据预测,与小分子药物的仿制药价格平均下降90%相比,生物仿制药价格将会下降20%~30%。不过生物仿制药开发者可以在开发和生产投资中寻找最大回报率,如通过缩短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等。
再次,患者和医生短期内对生物仿制药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社会对专利生物制品的认知度已经形成,再加上有实力的国际巨头如辉瑞、诺华等纷纷进军生物仿制药,更加剧了这一领域的竞争。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开发出让患者和医生接受的产品,将面临更大困难。
另外,生物仿制药的开发还面临着参比制剂等技术上的难题。正如默沙东生物投资业务负责生物仿制药经营战略的运行部总裁迈克尔·卡马克(Michael Kamarck)博士所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生物仿制药将不可能成为专利生物制品可互换或替代的产品。”
与跨国企业相比,国内仿制药企业缺少足够竞争力,散、乱、小成为行业常态。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仿制药企业往往过于“后进”。市面上已有20家企业生产一种仿制药,还要再去做第21家,虽然成本低廉,但利润也低,并且无法占领市场份额,最后只能拼价格。未来仿制药行业扩容仍存较大阻力,整合将成趋势。
专家指出,我国制药企业虽然仿制药品规模较大,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仿制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竞争加剧
我国仿制药进入的门槛较低,竞争异常激烈,专利药的到期更是让仿制药生产企业竞争白热化。据了解,我国现有6000多家药厂,但是多数集中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仿制药的利润平均只有国际上同类仿制药的1/6。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药品销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同种成分的药在市场上甚至多达十几种,目前对销售最有帮助的就是广告。仿制药的利润空间本来就低,因此,高额的广告费对药品利润空间挤压相当厉害。有时候通过广告销量上去了,可利润并没有增加,全投在宣传上了,也就打一个知名度。大量专利药保护期到期将加剧竞争。尤其是对于技术门槛较低的药品,会促使大量的企业一拥而上。
其实,药企除了迎接国内企业更为剧烈的竞争之外,更主要的还会受到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的竞争和压制。我国仿制药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与国外的差距。专家指出,我国仿制药在质量标准和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与先进的仿制药品相比,我国仿制药在原料、辅助材料、新技术、创新制剂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美国,一种原料药与制剂型的比例大约为1∶40,日本大约为1∶14,而中国仅为1∶3。以阿司匹林为例,在美国早已有几十种针对不同病症和患者的剂型上市,而在我国常见的只有阿司匹林片剂。
市场扩大
大量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不能简单的以‘好’或者‘坏’来形容,产生的效果都是相对的。竞争加剧的同时,仿制药的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
专家指出,首先,专利药过期给仿制药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世界上各大制药公司的一些商标名药专利保护到期或即将到期,仿制药将顺利承接其优势,由于这些药品绝大多数在质量、疗效、信誉方面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因此仿制药前景看好。
如今,国内市场对仿制药的庞大需求推动着我国仿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仿制药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现在新药的开发难度很大,仿制药的开发、生产非专利药,仍是我国制药工业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政策利好拓宽仿制药市场。如今,世界各国医药改革深入推行,药品价格降低会是未来全球的一个趋势,专利药的高价格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所以仿制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对于仿制产能第一的中国药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就国内而言,中国新医改对于城市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日益重视,也为中国的仿制药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新医改刚刚开始推行,其总体的目标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都为仿制药带来发展的良机。除了政策利好,医药生产企业对仿制药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是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