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赛镇位于墨玉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西北 27 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东北与四十七团场部为邻;东南与奎雅镇、普恰克其镇相连;西与雅瓦镇相接。地域为东经 79°33′— 79°40′,北纬 37°23′— 37°34′,海拔高度 1298 米— 1350 米。耕地 61775 亩,草场 亩,辖 32 个村委会, 158 个村民小组, 8280 户, 35447 人。其中维吾尔族 35364 人, 占总人口的 99.8% , 汉族83人, 占总人口的 0.2% 。全镇非农业人口 1312 人。现有一个马场。
喀尔赛镇建县前后皆为喀尔赛明,一九三七年后为墨玉县第七区。一九四四年以后为惠民镇、光明乡。一九四八年后为光明乡,下辖塔巴克、布拉克、好希阿瓦提、其来克、巴扎、巴下阿瓦提、白阿瓦提共八村。解放后,改为第六区,下辖哈孜艾黑力、下力太热俄、胡西库力、衣艾阿瓦提、河许阿瓦提,共五个乡。公社化后第六区和第七区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一九七八年改用传统地名,称喀尔赛。一九八四年改为乡,乡政府驻地库拉买里。
清代,本地是一片荒滩,清末和民国初年始有人在此定居。据说当年泉水很多,四处涌溢,直至今日本乡灌溉农田仍以泉水为主,人们称这里为喀拉赛依,以后音变为喀尔赛(即黑水滩,维语中称泉水为黑水)。
2014年2月13日,新疆墨玉县喀尔赛撤乡建镇大型夏特丽克麦西来甫在喀尔赛隆重举行,标志着喀尔赛乡正式撤乡建镇。地委副书记、墨玉县委书记卢蜀江参加揭牌仪式。近年来,墨玉县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短短的几年中已有三个乡撤乡建镇,喀尔赛镇是第四镇,至此全县已有十二乡四镇。[1]
本镇位于墨玉西北,地形南北狭长,形如柳叶。中部为老农区,大多为灌淤土,边缘部分临近沙漠,皆为风沙土,荒滩多为盐碱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元月份气温 -6.9 ℃,七月份气温 26.2 ℃,年平均气温 11.7 ℃,极端最高气温 40.3 ℃,极端最低气温 -26.1 ℃。年平均降水量 36.2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 2625.3 毫米,无霜期 190 天左右。因临近沙漠,夏季有干热风和大风沙侵袭庄稼,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危害。但本镇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历来是我县主要产粮区。但是盐碱滩、沼泽地较多。荒漠平原草场丰富,也是我县重要牧业区。本镇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喀尔赛泉水,其源始于阿克萨拉依乡五管理区,向北经喀尔赛沟,并汇集沟内大小泉眼,注入喀尔赛水库。喀尔赛灌溉干渠渠道首起自喀尔赛水库,全长 20 公里,可灌溉 6.95 万亩农田。[2]
本镇经济农牧并举,为我县重要产粮区和牧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甜瓜、葡萄、向日葵、啤酒花、红花。其中瓜果产量高,品质好,全县闻名。蚕桑生产也是重要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牧林农副都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二 00 三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3700 亩,总产 20799030 公斤。其中小麦 27000 亩,总产 9828000 公斤;玉米 26700 亩,总产 10971030 公斤;棉花 12000 亩,总产 1116800 公斤 ( 皮棉 ) ;油料 1200 亩,总产 362000 公斤。林地 32460 亩,其中用材林 431 亩 , 薪炭林 2500 亩 , 经济林 26332 亩 , 其它林 3197 亩。产茧 99272 公斤。二 00 三年牲畜存栏总头数 92433 头,占全县牲畜总头数 10.5% ,人均占有牲畜为 2.6 头。
建国前只有一家裁缝铺,没有什么工业,建国后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已初具规模, 2003 年有个体工商户 439 户,商店 230 个,对方便群众生活,促进牧林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7751.5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100.58万元,占总产值的9l.60%;第二产业239.78万元,占总产值的3.09%;第三产业411.23万元,占总产值的5.31%。2006年人均收入1330.00元。全镇粮食播种面积55500亩,单产416.14千克,总产23096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8000亩,单产383.04千克,总产10725吨;玉米播种面积27500亩,单产449.85千克,总产12371吨;棉花播种面积17200亩,单产124.13千克,总产2135吨(皮棉)。年末牲畜存栏107150头(只)。
特色产业为林果业,畜牧业,蚕桑养殖。
200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万元,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437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户。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0人。有初中2所,在校学生2342人,教师161人;小学16所,在校学生4977人,教师204人。2006年教育基建投资58.5万元。年末广播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60户。有图书室37个,各类图书18500本,有文化活动室1个。卫生院1所,拥有医务人员65人,病床50张。
2006年,安居工程投资351.1万元,完成建筑面积72585平方米。
喀尔赛镇的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建国前,喀尔赛镇仅有小学一所,现有中学 2 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 7080 人,教职工 308 人,医院一所,病房 30 间,医务人员 58 人。还有广播电视站、文化站,群众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
喀尔赛镇(6)正在修建的乡村公路、自建的广播节目《喀尔赛之声》、在全县名列前茅的高考升学率;还有时尚的现场舞蹈《江南style》、反映现代生活的小品《帕提木汗》……这一切都让初到此地的人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偏远的喀尔赛镇里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风。
11月7日,新疆首届网络文化进乡村活动来到了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赛镇。该镇距离墨玉县城32公里,沿途记者看到由于正在修建一条乡村公路,来往车辆都减慢了车速。据了解,这条宽9米的乡村公路是由喀尔赛镇和兵团十四师共同出资建设的。
当天的演出舞台搭建在了喀尔赛镇小学。一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手拿塑料花束争相合影拍照的小学生,孩子们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似乎都在无声地表达着他们的欢乐和兴奋。
在视频连线时记者发现,该镇的群众在视频对话时显得格外轻松和自然。喀尔赛镇书记师海介绍,现在镇里农民的生活好了,全镇约四分之一的农民家里都有电脑,他们经常上网和外地打工、上学的亲人视频聊天。“原来如此,怪不得他们在面对镜头的时候如此淡定。”人群中有人这般感慨。
除了网络,喀尔赛镇还开办了自己的广播节目。该节目是主播如则买买提·艾合买提今年9月与其他三位乡村青年一起在镇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筹建并于今年国庆节后正式开播的。节目着重宣传喀尔赛镇的好人好事,请农民畅谈自己的致富经验,播放经济新闻,还有点歌台等内容。
“农田里的笑声,院子里的麦西来甫。水果很甜,所有的地方都特别舒服。农民特别友善勤奋,女孩长得特别漂亮,有时间来看看我们的喀尔赛镇。喀尔赛镇的农民特别幸福,祝喀尔赛镇永远平安。”演出现场,一首名为《喀尔赛之声》的诗不仅表达了喀尔赛镇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也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对这个偏远的镇增添了几多留恋。[3]
最近,在墨玉县喀尔赛镇的“喀尔赛之声”乡村青年自办广播栏目中,时常会插播该镇中小学校老师与同学们所演唱的歌曲《美丽喀尔赛》。
近日,自治区驻墨玉县喀尔赛镇服务群众集中整治工作队成员、自治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克热提·夏吾开提告诉记者,《美丽喀尔赛》是由在喀尔赛镇出生长大的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布萨代提罕·艾力作词、新疆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新疆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夏米力·夏克尔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描写喀尔赛镇变化的歌曲。歌曲一经“喀尔赛之声”乡村青年自办广播栏目发布就赢得了全镇人的热捧,这不,镇上人人都在哼唱它,其中最积极的是镇中小学校的老师与同学,他们主动把自己唱的《美丽喀尔赛》录下来,送到“喀尔赛之声”乡村青年自办广播栏目制作播出中心,让全镇人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喀尔赛的热爱之情。
谢克热提·夏吾开提告诉记者,近一年来,喀尔赛镇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老百姓远离宗教极端思想,大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使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传播,文化惠民凸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