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

集美大学

中文名 集美大学
现任校长 李清彪
外文名 JimeiUniversity
创办人 陈嘉庚
院系设置 轮机学院、航海学院、水产学院、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体育学院等20个学院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
专职院士 双院院士2人
成立时间 1918年
录取批次 本科一批
主管部门 福建省
知名校友 陈明义、袁绍宏、邵哲平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
简称 集大、JMU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建校基础

  • 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该校前身是陈嘉庚在民国9年(1920)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以后逐步发展,先后改名为集美商业学校、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集美财经学校、集美轻工业学校(院)、福建财经学校。

1924年1月,商科改为商业部。

1927年3月,福建私立集美学校变更组织,所有各部均易其名,改部为校。商业部改为集美商业学校。

1937年10月,随集美学校内迁至安溪县后垵乡。

1938年1月,再迁安溪县城文庙,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复改为商业科。

1939年1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脱离联合中学,合并定名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辗转迁往大田县,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

1941年8月,与水产航海、农林等科一道各自独立为校,改称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并于1945年8月迁回集美。

1952年12月,集美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改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财经学校”,修业年限2年半。

1956年1月,应陈嘉庚先生要求,经国务院批准,私立福建集美财经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为集美财经学校。

1959年3月,厦门纺织工业学校、泉州食品工业学校并入,改称为集美轻工业学校。

1965年5月,集美轻工业学校正式分为轻工、财经两校,财经学校定名为福建财经学校。

1973年3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福建财经学校复办,改名为福建省财经学校,划归省财政厅领导。复办伊始,仅设财会、银行两专业,后逐步增设财政、税务、基建财务与信用、对外企业财务与会计等专业。

1983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集美财经学校原名。

1984年4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集美财政专科学校,为省属高等专科学校。

  • 集美航海学院

集美学校大礼堂集美学校大礼堂该校前身是民国9年(1920)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几经变迁,由水产科到水产部、水产航海部、高级航海学校、水产航海职业学校、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1958年3月18日,水产航海学校分开建校,分别定名为: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学校”、“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航海学校”。

1961年,“福建厦门私立集美航海学校”改称“福建集美航海学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航校曾并入厦门大学海洋系。

1972年,福建省革委会批准复办重办集美航海学校。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

1989年5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集美航海专科学校又改为“集美航海学院”,设4个专业。[7]

  • 厦门水产学院

集美大学集美大学该校前身为1972年5月上海水产学校迁来集美办的厦门水产学院,隶属国家水产总局和福建省双重领导,以国家水产总局为主。国家农牧渔业部成立后,成为部属16所高等农业院校之一。

1972年,上海水产学院迁到集美,改名厦门水产学院,11月1日正式开学。

1979年5月上海水产学院恢复,部分专业迁回上海,厦门水产学院仍继续在厦门办学。

  • 福建体育学院

该校前身是1958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建体育专科学校。

1959年7月,改为福建体育学院,1962年停办。

1974年在厦门集美原“航海俱乐部”基础上创办福建体育学校。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体育学校扩建为福建体育学院,设体育系和运动系,学制4年;另设教练员训练班和2年制专科班。

  • 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集美大学校区分布图集美大学校区分布图该校前身是1958年以集美师范为基础创办的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鼓浪屿田尾路。

1918年3月,陈嘉庚在集美捐资创办普通师范----集美学校师范部 ,后设高级师范选科,分文、理、史、地、艺五个专业,初具高等师范雏形;1927年又增办幼儿师范。

1958年,学校迁至鼓浪屿,改名为厦门师范学校。

1963年秋,该校并入设在漳州的福建省第二师范学院。

1972年,在鼓浪屿复办厦门师范学校。

1975年,迁回集美,开办厦门师范大专班(理化专业)。

1979年4月,重新成立厦门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集美,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五个专业。

1980年8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改名为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94年10月并入集美大学后改名为师范学院。

厦门工业学校

1988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创建,校址在湖里区南山路47号,为市属中专。首届招收机械、工民建两个专业,后又开办化工、食品专业。

1991年8月,独立设校并改名为厦门工业学校。

1995年,通过省中专、市文明学校评估合格。该中专还与江苏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办函授大专班。

合并建校

1994年,在原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和集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集美大学。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23)2003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独立学院) 成立。

2004年,原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同年,集美大学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2007年起,学校每年向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

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3年2月2日,学校通过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整体验收。7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正式批准集美大学成为新增博士学位。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7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8]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9]6月28日,集美大学电影学院成立。[10]

2021年3月,集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成立。[11]6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2]

2022年5月24日,入选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的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名单。[13][14]

2023年6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23年新增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名单,据介绍, 34所院校的国际新闻与传播等203个本科专业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集美大学等厦门地区高校增加45个专业。[15]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76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1]

专业设置: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航海技术(081803K)、交通运输(081801)、物流管理(120601)。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081804K)、船舶与海洋工程(0819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601)、船舶电子电气工程(081808TK)。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090601)、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090602)、水生动物医学(090604TK)、动物科学(090301)、动植物检疫(090403T)。

集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082701)、生物工程(083001)、环境工程(082502 )。

校园楼群校园楼群(17)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040201)、运动训练(040202K)、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04020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040204K)。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经济学(020101)、财政学(020201K)、金融学(020301K)、投资学(020304)、国际经济与贸易(020401)、会计学(120203K)。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040107)、学前教育(040106)、教育技术学(040104)〔停招〕。

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120201K)、市场营销(120202)、审计学(120207)、旅游管理(120901K)、电子商务(120801)。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130201)、音乐学(130202)、舞蹈表演(130204)。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130310)、美术学(130401)、视觉传达设计(130502)、环境设计(130503)。

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08070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通信工程(080703)。

集美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02)。

集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机械电子工程(080204)、车辆工程(080207)、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081002)。

集美大学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070101)、信息与计算科学(070102)、应用物理学(0702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停招〕、地理信息科学(07050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050201)、日语(050207)、翻译(050261)。

集美大学法学院:法学(030101K)、社会工作(030302)。

集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50101)、汉语国际教育(050103)。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22)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081103)、工程管理(120103)。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集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船员培训中心)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集美大学电影学院[10]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0人左右,拥有院士13人(其中全职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1人次、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6人次、市厅级高层次人才319人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16]

2021年5月,丁德文院士受聘加盟集美大学。[17]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2人):麦康森、徐洵。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王艺磊。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人):苏文金、曹敏杰、邹卫东、晏卫根、蔡慧农、陈昌生、王艺磊、王志勇。

学科建设

学校建筑学校建筑(9)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18个。拥有福建省一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特色重点学科2个)、水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干学科,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4个学科入选福建省高原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

福建省A类高峰学科(2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水产与食品工程学科群

福建省高原学科(4个)

航运与港口物流学科群、区域经济与管理学科群、闽台体育文化学科群、数理学科群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2个)

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8个)

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体育学、数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

水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数学、交通运输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

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应用经济学、体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点(18个)

农业、机械、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教育、税务、会计、体育、艺术、社会工作、金融、国际商务、法律、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18]

学科排名: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集美大学参评学科得分与排名位次如下: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1 10390 集美大学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C+ 40%~50%
2 10390 集美大学 0908 水产 C+ 40%~50%
3 10390 集美大学 0403 体育学 C- 60%~70%
4 10390 集美大学 0701 数学 C- 60%~70%
        2022年末,第五轮学科评估和第二轮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公布,学校水产学科进入B类, 数学学科进入C+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进入C类,应用经济学、体育学、交通运输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进入C-类。 [19]

教学建设

序号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1 10390 集美大学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 C+ 40%~50%
2 10390 集美大学 0908 水产 C+ 40%~50%
3 10390 集美大学 0403 体育学 C- 60%~70%
4 10390 集美大学 0701 数学 C- 60%~70%

合作交流

集美大学东门集美大学东门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各11个、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6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1]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轮机工程、财政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

航海技术。

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2.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海上专业实验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海上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软件工程、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会计学、物流管理、环境设计、经济学、社会工作、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英语、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音乐学、美术学[20]

省级特色专业(11个)

水产养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轮机工程、财政学、法学、航海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民族传统体育、热能与动力工程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1个

水产养殖学、航海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小学教育、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8个)

物流管理、水产养殖学、生物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社会工作[21]

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3个)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
  2.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小学教育。

省级教学团队(12个)

微生物学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学科教学团队、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水产养殖学教学团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公共数学教学团队、航海技术教学团队[2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团队、水产类专业基础课程与创新教育教学团队、软件与信息技术教学团队、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英语慕课教学团队[23]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生命科学基础实验中心、航海综合训练中心、轮机工程实验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艺术综合训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财经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财经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37门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高等数学、航海学、大学物理、宏观经济学、编译原理、微生物学(含实验)、田径、企业理财学、机械原理、中国古代文学、有机化学(含实验)、机械设计基础、WEB编程技术、会计学、船舶辅机、财政学、运动生理学、航海雷达与ARPA、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武术专项理论与实践、生化工程、食品分析、外国文学、社区工作、航海自动化基础、船舶柴油机、软件工程、生物统计与计算机辅助分析、排球、教育学、电脑音乐、远洋业务与海商法、动物生理学、传热学、船舶货运、水产动物病理学、食品原料学。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实践技能的轮机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海技术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创新人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区、三化结合理念下嵌入式与智能信息处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术研究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厦门的区位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参与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已与全球130多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国际航标协会(IALA)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泰国曼谷设立集美大学东盟教育中心。获批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迄今已培养16届6000余名毕业生;创新性开展校企“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已完成首届非洲(安哥拉)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是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是经教育部批准较早具有招收台港澳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院校之一,是福建省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和厦门市陈嘉庚奖学金招生单位、福建省及集美区台湾青少年研学旅游基地、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内地双向交流计划”资助单位,是福建省首批“海外华文教育基地”。[1]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高校特色新型智库2个、省级高校创新平台/研究基地20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9个。[1]

该校设有航海技术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船舶工程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食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通信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影像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房地产发展研究所、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所、民间文学与艺术遗产研究所、语用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学校牵头组建了“福建游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参与创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各类研发平台近50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鳗鲡现代渔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水产养殖与水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海上通信与智能电子系统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船机检测与再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海洋平台保障系统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集美大学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体育研究中心、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测评研究中心、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闽台审计研究中心。

厦门市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机器人应用与仿真架构工程技术中心、厦门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无人机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涉密信息重点实验室。

                                                        自然科学类

[24]

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船舶辅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5-03

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曹敏杰

2015-12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江兴龙

2009-12


农业农村部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农业农村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王志勇

2011-07

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于洪亮

2009-07

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晓东

2009-07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倪辉

2013-03

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黎中宝

2013-03

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何宏舟

2013-03

福建省海洋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刘光明

2015-12

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谷宇

2022-03

省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曹敏杰

2012-10

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2-11

数字福建卫星通信与海洋监测物联网实验室

徐轶群

2017-08

数字福建大数据建模与智能计算研究所

宾红华

2017-10

福建省水产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

谢潮添

2018-12

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于洪亮

2020-12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机构名称

负责人

认定时间

福建游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于洪亮

2015-09

海西军民融合食品精准营养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李清彪

2019-12

电力与热力清洁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何宏舟

2019-12

福建省数字孪生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王宗跃

2022-07

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船舶与海洋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徐轶群

2010-01

食品微生物与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倪辉

2010-09

船机检测与再制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于洪亮

2014-05

海上通信与智能电子系统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陈朝阳

2015-05

海洋平台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刘菊东

2015-05

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杨绍辉

2017-11

观赏水族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王淑红

2019-01

海上事故复现仿真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9-01

智能制造仿真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浦云明

2019-08

智能计算与优化控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黄振坤

2019-08

市科技局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余顺年

2004-08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倪辉

2006-12

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叶继丹

2007-07

厦门市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军

2007-08

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徐轶群

2007-10

厦门市食品科技研发检测中心

苏国成

2008-11

厦门市机器人应用及仿真构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罡

2010-11

厦门市海上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邵哲平

2010-11

厦门市渔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林茂

2011-11

厦门市智能物联终端(海洋应用)重点实验室

郑佳春

2011-11

厦门市海洋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刘光明

2015-10

厦门市工模具智能 PVD 工艺及其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李清彪

2019-12

厦门市航海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杨神化

2021-01

厦门市海洋腐蚀与智能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

吴建华

2021-01

厦门市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林秋宝

2021-01

厦门市大场景数字孪生与安全感知重点实验室

蔡国榕

2022-10

厦门市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张运秋

2022-10

厦门市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林荣川

2022-10

市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食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刘国彦

2019-05

其他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

陈昌生

2005-09

农业农村部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

刘贤德

2011-11

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王鸿鹏

2013-09

国家红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刘光明

2018-09

福建省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于洪亮

2020-09

福建省海洋高新产业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

李清彪

2020-12

福建省-东盟地区水产绿色养殖联合研发中心

江兴龙

2021-09 

人文社科类

[25]

省社科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

梁新潮

2014-07

福建省新型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集美大学福建航运研究院

杨神化

2021-04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

梁新潮

2017-06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教育厅)—福建航运研究院

于洪亮

2018-08

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体育研究中心

高楚兰

2009-08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骆良彬

2011-1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

邓玮

2013-06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付义荣

2013-06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审计研究中心

邱吉福

2015-1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美术研究中心

陈其端

2017-1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陈嘉庚与爱国主义研究中心

肖仕平

2019-0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音乐与教育研究中心

许国红

2019-01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集美大学研究基地

张劲松

2022-05

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第三批)

姚进忠

2022-09

市社科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黄阳平

2014-05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两岸美术社科研究中心

陈其端

2015-11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市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研究中心

谢绵陛

2018-02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市营商环境研究中心

汤韵

2022-07

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罗晓

2018-07 


学术资源

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船舶辅助导航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5-03

水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曹敏杰

2015-12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江兴龙

2009-12


农业农村部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农业农村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王志勇

2011-07

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于洪亮

2009-07

福建省清洁燃烧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晓东

2009-07

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倪辉

2013-03

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黎中宝

2013-03

福建省能源清洁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何宏舟

2013-03

福建省海洋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刘光明

2015-12

福建省海洋信息感知与处理重点实验室

谷宇

2022-03

省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曹敏杰

2012-10

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2-11

数字福建卫星通信与海洋监测物联网实验室

徐轶群

2017-08

数字福建大数据建模与智能计算研究所

宾红华

2017-10

福建省水产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

谢潮添

2018-12

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于洪亮

2020-12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机构名称

负责人

认定时间

福建游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于洪亮

2015-09

海西军民融合食品精准营养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李清彪

2019-12

电力与热力清洁生产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何宏舟

2019-12

福建省数字孪生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王宗跃

2022-07

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船舶与海洋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徐轶群

2010-01

食品微生物与酶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倪辉

2010-09

船机检测与再制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于洪亮

2014-05

海上通信与智能电子系统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陈朝阳

2015-05

海洋平台保障系统关键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刘菊东

2015-05

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杨绍辉

2017-11

观赏水族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王淑红

2019-01

海上事故复现仿真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杨神化

2019-01

智能制造仿真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浦云明

2019-08

智能计算与优化控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黄振坤

2019-08

市科技局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现代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余顺年

2004-08

厦门市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倪辉

2006-12

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

叶继丹

2007-07

厦门市能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军

2007-08

厦门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徐轶群

2007-10

厦门市食品科技研发检测中心

苏国成

2008-11

厦门市机器人应用及仿真构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王罡

2010-11

厦门市海上交通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邵哲平

2010-11

厦门市渔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林茂

2011-11

厦门市智能物联终端(海洋应用)重点实验室

郑佳春

2011-11

厦门市海洋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

刘光明

2015-10

厦门市工模具智能 PVD 工艺及其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李清彪

2019-12

厦门市航海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杨神化

2021-01

厦门市海洋腐蚀与智能防护材料重点实验室

吴建华

2021-01

厦门市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林秋宝

2021-01

厦门市大场景数字孪生与安全感知重点实验室

蔡国榕

2022-10

厦门市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张运秋

2022-10

厦门市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林荣川

2022-10

市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食疗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刘国彦

2019-05

其他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坛紫菜种质资源库

陈昌生

2005-09

农业农村部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

刘贤德

2011-11

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

王鸿鹏

2013-09

国家红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

刘光明

2018-09

福建省海工装备检测与再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于洪亮

2020-09

福建省海洋高新产业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

李清彪

2020-12

福建省-东盟地区水产绿色养殖联合研发中心

江兴龙

2021-09 

文化传统

省社科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

梁新潮

2014-07

福建省新型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省重点智库培育单位-集美大学福建航运研究院

杨神化

2021-04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地方财政绩效研究中心

梁新潮

2017-06

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福建省教育厅)—福建航运研究院

于洪亮

2018-08

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体育研究中心

高楚兰

2009-08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经济运行效率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

骆良彬

2011-1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

邓玮

2013-06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付义荣

2013-06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审计研究中心

邱吉福

2015-1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台美术研究中心

陈其端

2017-12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陈嘉庚与爱国主义研究中心

肖仕平

2019-01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音乐与教育研究中心

许国红

2019-01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集美大学研究基地

张劲松

2022-05

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第三批)

姚进忠

2022-09

市社科联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黄阳平

2014-05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两岸美术社科研究中心

陈其端

2015-11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市金融资产配置与管理研究中心

谢绵陛

2018-02

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市营商环境研究中心

汤韵

2022-07

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罗晓

2018-07 


学校领导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包括原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9项。[1]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坛紫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2011年)。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图的匹配理论与图能量的研究(2008年)、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2010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坛紫菜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2010年)。

※ 奖项名单不包括2008年以前数据。

校区环境

  •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4月,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3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现刊近千种,电子图书1300万多册,电子期刊3万余种。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5个。[1]

  • 学术刊物

集美大学主办有《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等四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集美大学集美大学(5)《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08、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09年,《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6年《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体育科学研究》评为“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国内重要文摘全文转载和转引;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网》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还被“联合国水科学和渔业情报数据库(ASFIS)”、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中国水产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水产文摘》、《水产文摘》、《海洋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造船文摘》、《中国数学文摘》等作为源期刊。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体育科学研究》中文科技期刊在线、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Airiti Library 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多家数据库和检索刊物收录或者作为来源期刊。

学校荣誉

学校标识

  • 校徽

集美大学校训集美大学校训集美大学校徽于2006年6月6日确定。校徽中间的图案为校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的牌楼(也是集美大学成立挂牌的校门),是学校的标志;牌楼图案下方“诚毅”二字是学校校训;校训下方“1918”是陈嘉庚先生最早创办集美学校师范部的时间,是校史的起点;外圈上部是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校名,下部为学校英文名。

  • 校训

校训由陈嘉庚、陈敬贤于1918年3月确定。

释义:诚以待人,毅以处事。

  • 校歌

校歌校歌集美大学校歌沿用“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1918年3月10日公布。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胜地冠南疆。

天然位置,惟序与黉,英才乐育,蔚为国光。

全国士聚一堂,师中实小共提倡。

春风吹和煦,桃李尽成行。

树人需百年,美哉教泽长。

“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获得荣誉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沈灿煌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清彪
党委副书记 郑志谦、洪文建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童建福
党委常委、副校长 于洪亮、谢潮添
副校长 曹敏杰
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 王厚杰

资料来源:2023年4月学校官网[26]

获得排名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沈灿煌
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清彪
党委副书记 郑志谦、洪文建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童建福
党委常委、副校长 于洪亮、谢潮添
副校长 曹敏杰
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 王厚杰

报考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2344亩,校舍建筑面积约103万平方米,校园建筑特色鲜明,有8栋嘉庚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新校区建筑群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1]集美大学集美大学(10)

词条图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