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大学牌坊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中山大学主校区地点-广州(26)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10)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中山大学东校区(30)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医科大学。
2000年,经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报国务院同意,中山医科大学由卫生部主管调整为广东省主管[17]。
格致书院
中山医科大学历史图片(4)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格致书院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孙中山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
中山医科大学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历史沿革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1月,中大被迫进行抗战以来第三次迁校。坪石校本部师生先后撤往乐昌、仁化。据《国立中山大学滞留仁化员生概况》记载,由于仁化亦处于抗战前线,学校不久又择定校本部和研究院在龙川,师范学院在龙川龙母圩,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兴宁东坝朱屋,农学院在五华歧岭,法学院在蕉岭路亭,文学院、医学院和先修班在梅县县城。后来,校本部、研究院、理学院紧急疏散到梅县。[18][19][20]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国立广东大学钟楼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新组建的中山大学由石牌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校门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新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大会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山大学。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2月,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1]
2007年, 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山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2]
中山大学(东校区)(30)2015年7月,中山大学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3]11月3日,中山大学与深圳市政府举行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动。深圳校区选址深圳市光明新区,占地面积约5000亩,是中山大学的主体校园之一,学校形成“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24]
2018年1月,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成立。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5][26]
中山大学(东校区)(30)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山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27][28]
2020年7月10日,中山大学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创始成员。[29]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30]10月29日,成为广东省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管理研究联盟理事单位。[31]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山大学在列。[8]11月12日,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经济与管理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这是学校成立的首个学部,标志着中山大学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12月11日,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举行医学部成立暨干部聘任仪式。[32]
2023年1月,中山大学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揭牌成立。 2月8日,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揭牌成立。 [33]3月28日,中山大学成立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至此,中山大学七大学部全部上线,标志着中山大学正式进入探索“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阶段。
2023年6月10日,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34]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设有本科专业(办学权)141个。[35]
[36]
直属院系
广州校区 |
|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化学学院 |
历史学系 |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哲学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岭南学院 |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 | 网络安全学院 |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管理学院(创业学院) | 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山医学院(含实验动物中心) |
心理学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挂靠) |
光华口腔医学院 |
传播与设计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信息管理学院 | 药学院 |
艺术学院 | 护理学院 |
数学学院 | 体育部 |
物理学院 |
珠海校区 |
|
---|---|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海洋科学学院 |
历史学系(珠海)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哲学系(珠海)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金融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翻译学院 |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旅游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数学学院(珠海) |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与天文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
大气科学学院 | 软件工程学院 |
深圳校区 |
|
---|---|
医学院 | 农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生态学院 |
药学院(深圳) | 集成电路学院 |
材料学院 | 先进制造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先进能源学院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智能工程学院 | 商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理学院[37] |
中山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
学院(系) |
招生专业 |
所属校区(园) |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历史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哲学类(哲学、逻辑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社会学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
心理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传播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类(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城乡规划)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保密管理)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临床医学(八年制) |
广州北校园 |
临床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基础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法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口腔医学(5+3一体化) |
广州北校园 |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中山大学药学院 |
药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广州北校园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汉语言文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
历史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
哲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鲜语、俄语)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 |
珠海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珠海 |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珠海)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
物理学类(物理学、天文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珠海 |
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珠海 |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普通班、中法合作办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珠海 |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 |
珠海 |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预防医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 |
药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智能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农学院 |
农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
生态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 |
机械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深圳 |
中山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 |
深圳 |
工商管理 |
深圳 |
|
中山大学理学院 |
物理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艺术类)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高水平运动队) |
广州南校园[38] |
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 |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 |
广州校区 |
|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化学学院 |
历史学系 |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哲学系 | 生命科学学院 |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博雅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通识教育部) |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岭南学院 |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国家保密学院 |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中英国际海事法学院) | 网络安全学院 |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管理学院(创业学院) | 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中山医学院(含实验动物中心) |
心理学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挂靠) |
光华口腔医学院 |
传播与设计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 |
信息管理学院 | 药学院 |
艺术学院 | 护理学院 |
数学学院 | 体育部 |
物理学院 |
珠海校区 |
|
---|---|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海洋科学学院 |
历史学系(珠海)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哲学系(珠海)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金融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翻译学院 |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旅游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数学学院(珠海) |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物理与天文学院 | 人工智能学院 |
大气科学学院 | 软件工程学院 |
深圳校区 |
|
---|---|
医学院 | 农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生态学院 |
药学院(深圳) | 集成电路学院 |
材料学院 | 先进制造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先进能源学院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智能工程学院 | 商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理学院[37] |
学院(系) |
招生专业 |
所属校区(园) |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汉语言文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历史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哲学类(哲学、逻辑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社会学类(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
心理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传播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类(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理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
化学类(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地理科学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城乡规划)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
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保密学院)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保密管理)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
临床医学(八年制) |
广州北校园 |
临床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基础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法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口腔医学(5+3一体化) |
广州北校园 |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 |
广州北校园 |
中山大学药学院 |
药学 |
广州东校园 |
中山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 |
广州北校园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汉语言文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 |
历史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 |
哲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
经济学类(经济学、金融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朝鲜语、俄语) |
珠海 |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国际政治 |
珠海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
珠海 |
中山大学数学学院(珠海)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
物理学类(物理学、天文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大气科学类(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珠海 |
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 |
珠海 |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核工程与核技术(普通班、中法合作办学) |
珠海 |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珠海 |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
人工智能 |
珠海 |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珠海 |
中山大学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预防医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 |
药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 |
计算机类(智能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航空航天类(航空航天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农学院 |
农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
生态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 |
机械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先进能源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深圳 |
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网络空间安全 |
深圳 |
中山大学商学院 |
经济学 |
深圳 |
工商管理 |
深圳 |
|
中山大学理学院 |
物理学 |
深圳 |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艺术类) |
广州南校园 |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高水平运动队) |
广州南校园[38] |
附属医院 |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 |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80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51人、副高职称2215人,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2496人,专业技术人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系列)964人;有院士(含双聘)2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00余人。[2]
有一批著名学者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6人(含双聘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
截至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此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7项;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8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 [39]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术专长 | 当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备注 |
---|---|---|---|---|---|
陈新滋 | 1950年10月 |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 | 2001年 | 化学部 | |
计亮年 | 1934年4月 |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 2003年 | 化学部 | |
罗俊 | 1956年11月 |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 2009年 | 数学物理学部 | |
陈小明 | 1961年10月 |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学部 | |
张培震 | 1955年12月 |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地质研究 | 2013年 | 地学部 | |
高锐 | 1950年5月 |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 | 2015年 | 地学部 | |
戴永久 | 1964年11月 | 主要从事大气科学研究 | 2019年 | 地学部 | |
宋尔卫 | 1970年4月 | 主要从事肿瘤医学研究 | 2019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
徐至展 | 1938年12月 | 主要从事光学光子学、激光、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 | 1991年 | 数学物理学部 | 双聘 |
徐冠华 | 1941年12月 | 主要从事资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
1992年 | 地学部 | 双聘 |
陈霖 | 1945年11月 |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 | 2003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双聘 |
曾益新 | 1962年10月 | 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双聘 |
许宁生 | 1957年7月 | 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 双聘 |
吕达仁 | 1940年1月 | 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研究 | 2005年 | 地学部 | 双聘 |
陈大可 | 1957年9月 | 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 | 2005年 | 地学部 | 双聘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术专长 | 当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备注 |
---|---|---|---|---|---|
林浩然 | 1934年11月 | 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 | 1997年 | 农业学部 | |
林东昕 | 1955年10月 | 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 | 2013年 | 医药卫生学部 | |
王复明 | 1957年3月 |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 2015年 | 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 | |
谢立信 | 1942年12月 | 主要从事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 2001年 | 医药卫生学部 | 双聘 |
吴伟仁 | 1953年10月 | 主要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等领域研究 | 2015年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双聘)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术专长 | 当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备注 |
---|---|---|---|---|---|
陈新滋 | 1950年10月 | 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 | 2001年 | 化学部 | |
计亮年 | 1934年4月 | 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 | 2003年 | 化学部 | |
罗俊 | 1956年11月 | 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 2009年 | 数学物理学部 | |
陈小明 | 1961年10月 |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 | 2009年 | 化学部 | |
张培震 | 1955年12月 |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地质研究 | 2013年 | 地学部 | |
高锐 | 1950年5月 | 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 | 2015年 | 地学部 | |
戴永久 | 1964年11月 | 主要从事大气科学研究 | 2019年 | 地学部 | |
宋尔卫 | 1970年4月 | 主要从事肿瘤医学研究 | 2019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
徐至展 | 1938年12月 | 主要从事光学光子学、激光、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研究 | 1991年 | 数学物理学部 | 双聘 |
徐冠华 | 1941年12月 | 主要从事资源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
1992年 | 地学部 | 双聘 |
陈霖 | 1945年11月 | 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研究 | 2003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双聘 |
曾益新 | 1962年10月 | 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 | 2005年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 双聘 |
许宁生 | 1957年7月 | 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 | 2009年 | 信息技术科学部 | 双聘 |
吕达仁 | 1940年1月 | 主要从事大气物理学研究 | 2005年 | 地学部 | 双聘 |
陈大可 | 1957年9月 | 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基础研究 | 2005年 | 地学部 | 双聘 |
姓名 | 出生年月 | 学术专长 | 当选时间 | 所属学部 | 备注 |
---|---|---|---|---|---|
林浩然 | 1934年11月 | 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 | 1997年 | 农业学部 | |
林东昕 | 1955年10月 | 主要从事肿瘤遗传研究 | 2013年 | 医药卫生学部 | |
王复明 | 1957年3月 |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 | 2015年 | 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 | |
谢立信 | 1942年12月 | 主要从事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 2001年 | 医药卫生学部 | 双聘 |
吴伟仁 | 1953年10月 | 主要从事航天遥测、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等领域研究 | 2015年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双聘) |
截至2022年12月,学校有5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有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40][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经济学、口腔医学、药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地理学、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大气科学、心理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世界史、考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学、法学、地质学、特种医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核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博士点覆盖):
系统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城乡规划学、植物保护、艺术学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体育教育训练学、设计艺术学、工程热物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资源与环境博士、生物与医药博士、电子信息博士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应用心理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电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农业硕士、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
201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个[41] ,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包括攀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
哲学 |
工商管理 |
数学 |
化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药学 |
- |
截至2020年7月,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的统计,在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目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其中有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ESI世界前1%学科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工程学 |
生物与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与遗传学 |
植物与动物学 |
计算机科学 |
环境与生态学 |
微生物学 |
农业科学 |
免疫学 |
临床医学 |
药理学与毒理学 |
神经与行为科学 |
材料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 |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经济与商业 |
注:根据ESI2020年7月统计结果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行政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峰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史、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等院校学科评估中,按学科水平计算,中山大学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参评学科分数及排名如下:
学科名称 |
评估得分 |
全国排名 |
学科名称 |
评估得分 |
全国排名 |
---|---|---|---|---|---|
生态学 |
86 |
1 |
考古学 |
76 |
7 |
工商管理 |
87 |
2 |
世界史 |
75 |
12 |
哲学 |
87 |
3 |
化学 |
82 |
10 |
临床医学 |
85 |
4 |
地理学 |
79 |
8 |
社会学 |
82 |
4 |
大气科学 |
69 |
6 |
中国史 |
84 |
5 |
护理学 |
76 |
8 |
物理学 |
79 |
6 |
外国语言文学 |
75 |
17 |
海洋科学 |
74 |
4 |
统计学 |
74 |
15 |
基础医学 |
82 |
5 |
心理学 |
71 |
15 |
口腔医学 |
75 |
5 |
地质学 |
69 |
12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83 |
5 |
药学 |
76 |
10 |
公共管理 |
83 |
5 |
数学 |
76 |
16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79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5 |
17 |
中国语言文学 |
84 |
7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4 |
21 |
生物学 |
82 |
8 |
软件工程 |
72 |
23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76 |
5 |
法学 |
74 |
17 |
理论经济学 |
79 |
9 |
—— |
—— |
——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
哲学 |
工商管理 |
数学 |
化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药学 |
-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工程学 |
生物与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与遗传学 |
植物与动物学 |
计算机科学 |
环境与生态学 |
微生物学 |
农业科学 |
免疫学 |
临床医学 |
药理学与毒理学 |
神经与行为科学 |
材料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地球科学 |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经济与商业 |
注:根据ESI2020年7月统计结果 |
学科名称 |
评估得分 |
全国排名 |
学科名称 |
评估得分 |
全国排名 |
---|---|---|---|---|---|
生态学 |
86 |
1 |
考古学 |
76 |
7 |
工商管理 |
87 |
2 |
世界史 |
75 |
12 |
哲学 |
87 |
3 |
化学 |
82 |
10 |
临床医学 |
85 |
4 |
地理学 |
79 |
8 |
社会学 |
82 |
4 |
大气科学 |
69 |
6 |
中国史 |
84 |
5 |
护理学 |
76 |
8 |
物理学 |
79 |
6 |
外国语言文学 |
75 |
17 |
海洋科学 |
74 |
4 |
统计学 |
74 |
15 |
基础医学 |
82 |
5 |
心理学 |
71 |
15 |
口腔医学 |
75 |
5 |
地质学 |
69 |
12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83 |
5 |
药学 |
76 |
10 |
公共管理 |
83 |
5 |
数学 |
76 |
16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79 |
8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5 |
17 |
中国语言文学 |
84 |
7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74 |
21 |
生物学 |
82 |
8 |
软件工程 |
72 |
23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
76 |
5 |
法学 |
74 |
17 |
理论经济学 |
79 |
9 |
—— |
—— |
—— |
培养目标
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以“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为本科教育观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硕博贯通培养,实施“优生优培”资助计划,推动课程训练和科研训练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和创新性研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学术人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袖人才。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10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11个学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总数位居全国并列第4;7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3个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已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3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16门;建设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建有在线开放课程208门次,其中51门首批入选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40门课程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42]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负责人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负责人 |
---|---|---|---|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 | 黎孟枫 | 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 | 陈平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 吴承学 |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 | 王庭槐 |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 桑兵 | 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赵虎 |
化学教学团队 | 陈小明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 |
李萍 |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 | 王金发 | 外科学教学团队 | 梁力建[43]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
汉语言文学 | 历史学 | 哲学 | 人类学 | 化学 | 法医学 | 护理学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网络工程 | 临床医学 | 会计学 | 预防医学 |
微电子学 | 生物科学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软件工程 | 生物技术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 |
中山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44] |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 |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历史学 | 哲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经济管理 | 法学 | 信息技术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公共卫生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
数学分析 | 生理学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现代生命科学 |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
领导科学 | 人体寄生虫学 | 无机化学 | 法医病理学 |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
思想道德修养 | 行政管理 | 史学概论 | 放射诊断学 | 政府绩效评估 |
细胞生物学 | 基础会计 | 综合化学实验 | 医学统计学 | 实验生理科学 |
植物学 | 药理学 | 中国古代史 | 旅游地理学 | 牙体牙髓病学 |
有机化学 | 中国近代史 | 病理生理学 | 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 外科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人体解剖学 | 电动力学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大学英语 |
国际金融 | 公共关系学 | 信息资源共享 |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7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连续七年(2011-2017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负责人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负责人 |
---|---|---|---|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 | 黎孟枫 | 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 | 陈平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 吴承学 |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 | 王庭槐 |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 桑兵 | 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赵虎 |
化学教学团队 | 陈小明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 |
李萍 |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 | 王金发 | 外科学教学团队 | 梁力建[43]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
汉语言文学 | 历史学 | 哲学 | 人类学 | 化学 | 法医学 | 护理学 |
行政管理 | 工商管理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网络工程 | 临床医学 | 会计学 | 预防医学 |
微电子学 | 生物科学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软件工程 | 生物技术 |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 | |
中山大学 |
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
|
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44] |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基地 |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历史学 | 哲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经济管理 | 法学 | 信息技术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学 | 公共卫生 | 基础医学 | 临床医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
数学分析 | 生理学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现代生命科学 |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
领导科学 | 人体寄生虫学 | 无机化学 | 法医病理学 |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
思想道德修养 | 行政管理 | 史学概论 | 放射诊断学 | 政府绩效评估 |
细胞生物学 | 基础会计 | 综合化学实验 | 医学统计学 | 实验生理科学 |
植物学 | 药理学 | 中国古代史 | 旅游地理学 | 牙体牙髓病学 |
有机化学 | 中国近代史 | 病理生理学 | 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 外科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人体解剖学 | 电动力学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大学英语 |
国际金融 | 公共关系学 | 信息资源共享 |
截至2021年5月31日,中山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山大学坚持“以我为主”,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和港澳台交流与合作。
学校目前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多层次、宽领域务实合作。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
中山大学共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个,地理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学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参与和主导重要的国际科研合作计划,努力推动重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学校重视引进外国专家和高水平访问学者来校授课、讲座、访学、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学校积极开拓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换或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拓宽本科国际化办学空间。
学校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我校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核工程领域人才。2016年,学院已获得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办学水平已经达到了法国及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1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联合颁发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项,为推动中法合作办学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学校积极配合国家的人文交流战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全面提升我校现有三所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推进校园国际化和学生同质化融合培养机制。
学校毗邻港澳,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机构交流密切。目前在校的港澳台籍学生逾1500人,招生规模在内地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我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6年底正式牵头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三地共计40所精英高校入盟。联盟以深化粤港澳三地在教育与科研的务实合作为宗旨,于2019年初被正式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认可的粤港澳三地教科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联盟框架下我校推动成立空间、海洋、超算、图书馆、研究生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和专业事务相关的专业联盟,进一步深化联盟三地院校间的务实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贡献更多“中大智慧”与“中大力量”;我校长期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保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文、理、医、工多个学科领域构建校际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此外我校与港澳台高校积极开展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港澳台师生近千人次到我校参与各类科学研究、课程学习、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效促进了港澳台地区和我校青年学子的了解互信、共同成长。[45]
2022年1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5至10年内将该院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