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贵州酿酒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酒的品种也逐渐增多。...据郑珍、莫友芝著的道光《遵义府志》记载,“ 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纯用 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又称大曲。酒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坊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咸丰四年(1854年) 茅台镇遭受兵灾,原有烧坊全部被焚毁, 茅台酒生产一度中断、1862年华联辉(字桎坞)父子创办酿酒作坊,于1872年定名为“成义烧坊”,酒名回沙茅台,人称“华茅”,常年产酒1.75吨,最高年产5吨。1879年,王荣(又名石荣霄)、孙全太和“天和”号老板合股开设“荣太和烧坊”,规模较小,年产为1吨多,最高年产3吨,人称“ 王茅”。1938年,贵阳赖永初在茅台镇办“恒兴烧坊”,所产白酒称“ 赖茅”。
“荣太和烧坊”于光绪五年(1879年)设立,这个烧坊是仁怀县大地主王荣(石荣霄)、孙全太和“天和”盐号老板合股开设。因三方各取一字,定名为“荣太和”烧坊。开始,由孙全太掌柜,三家分别按股提取利润。1915年,仁怀县分为 习水、仁怀两县,孙全太家距茅台较远,又忙于在家乡习水长沙扩充势力,辞去掌柜职务,烧坊由王荣(石荣霄)负责经营。后孙全太为了收回投资。进一步扩大在习水的势力,以王荣(石荣霄)帐目不清为由,提出诉讼,经仁怀县裁决,由王荣(石荣霄)以二百两银子作股金和股息退给孙全太,于是,“荣太和烧坊”也就更名为“荣和烧坊”。石荣霄原本姓王,后为石家养子,1918年(民国七年),石乃还宗王姓,还名王荣。到王荣的长孙王少章时,烧坊已基本为王家独揽。1930年前后,孙全太的后人孙明远在军阀侯子担的部队任职,便借股权问题制造纠纷,要求清算历年帐目。是时王少章已死,由他的弟弟王泽生接办,王泽生知孙明远难以对付,只好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与荣和烧坊无任何瓜葛。1936年,另一个股“天和号”老板将股权全部转让给王泽生,至此,烧坊已全部落人王荣及其后人手中,烧坊也正式更名为“王茅烧坊”。1949年,王泽生去世,“王茅烧坊”由他的儿子王秉乾继续经营...
1915年,美国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通知世界各国送展品。当时农商部在天津成立商品陈列所,贵州人乐嘉澡任所长,负责征集全国的名优特产送往旧金山。在征集产品时,“成义”、“荣和”两家烧房都将产品送展,农商部都不加区别。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送出,统称“茅台酒”、装酒的瓶子是圆形小口黄色陶质釉器,并不引人注目。但经各国评酒专家品尝,茅台酒以其特有的优点而博得一致好评,被评为世界名酒,获得了奖状和奖章,从此蜚声中外。获奖后,“成义”和“荣和”两家对于国际金奖的所属争执不下,县商会难于裁决,呈文到省,乃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贵州省公署下文调处,奖状、奖牌由仁怀县商会保存,两家烧房所产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标上标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字样,这才结束了这场获奖争执。
其中“荣和烧房(原‘荣太和烧房’)”生产的茅台酒,史称“ 王茅”。
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政府公私合营,王姓、华姓、赖姓三个家族的烧房合并而成茅台酒厂,人们习惯称这三家烧房为 王茅、华茅、 赖茅。 这“三茅”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产者,又是从清嘉庆一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在盐运、酿酒、图书出版等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在整个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有着较大影响的三个家族。
其中,“王茅”得风气之先,最早开创了茅台酒的辉煌。素有“ 天下第一茅”之称。
座落在贵州茅台镇风光旖旎而神奇的赤水河畔的贵州王茅酒业集团生产基地,与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及中国红军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王茅赋》中“辛亥风雷激,结缘孙中山,乃有王茅举国香”的句子,为王茅酒的历史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这一段与伟人相交的情意,一直是王茅人引以为荣的骄傲。1935年遵义会议后,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王茅烧坊”多次以王茅酒慰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饮者无不大加赞赏。周恩来总理曾说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
1935年3月16日,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三渡赤水),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军委纵队警卫营机枪连在茅台附近蜿蜒的山路上继续前进时,正遇三架敌机在上空盘旋,当场打落一架,其余两架逃窜。晚上,王稼祥(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委托总政组织部、宣传部四位同志到机枪连宿营地慰问,并将“王茅烧坊”老板王泽生赠予的王茅酒分给战士们饮用解乏,余下留着为清洗伤口和治疗拉肚子的药。十七日上午,王稼祥在行军途中遇到机枪连的队列,当场停下来,对全连指战员表示祝贺,鼓励他们再立大功,再畅饮“茅台酒”。为了保护遐迩闻名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华茅、王茅、赖茅三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从这张通告中可以看出红军对民族工业、对知名产品的高度重视。
由仁怀市政协学习文卫委编辑的《仁怀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正式出版发行。
本辑《仁怀文史资料》约12万字,刊登了各类文稿26篇。“经济建设”栏目刊发的《茅台天和号》一文,详细阐述了茅台酒的创始人“王茅”家族的百年兴衰史。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人们对“王茅”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有关史志中关于“王茅”的记载谬误甚多。作者多次深入到仁怀各地对“王茅”家族进行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是“王茅”家史首次公开。“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栏目的《流散在乡红军事略》全面介绍了红军转战仁怀期间,因各种原因流散在乡红军的情况;《回忆毛泽东主席住我家》的作者是1935年3月红军驻长干山时的亲历、亲闻者;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中写道: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用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乡土志”栏目刊发的由知名学者龙先绪撰写的《柑子坪志稿》、《鄢家渡史话》等,考证翔实,语言朴实,清新可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介绍,1985年以来,在仁怀市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仁怀文史资料》每年出版一辑,23年间从未中断。《仁怀文史资料》现已出版23辑,合计约320万字,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仁怀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大量资料,堪称仁怀历史的珍贵史料。
1879年(光绪五年)王荣(又名石荣霄)、孙全太、“天和号”老板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并创建“荣太和(王茅)烧坊”于贵州茅台镇。。
1915年“王茅”与“华茅”统称“茅台酒”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使“茅台酒”一举成名。同年,股东孙全太退股,“荣太和(王茅)烧坊”更名为“荣和(王茅)烧坊”。
1918年7月14日贵州省公署下文,“王茅”与“华茅”共享“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荣誉;同年,石荣霄(石家养子),还宗姓王,还名:王荣,字太和。(公署裁决令,奖凭、奖牌谨有一份,交县商会事务领收陈列,勿庸发给造酒之户以免争执,而留纪念。荣和、成义两户均可模印奖品,以赠荣誉,不必专收执为贵也。仰即转饬遵照,此令!)
1930前后因孙全太后人孙明远在黔军二十五军部队任职,便依照军阀势力重提股权问题制造纠纷,要求清算历年账目,最后王泽生赠送1000瓶茅酒完结此事。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途径茅台镇,王茅烧坊用美酒慰劳红军,周恩来等高级将领豪饮王茅酒,为红军长征浩歌壮行。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天和号”老板将股权转让于王荣的嫡孙——王泽生,从此,王泽生拥有“荣和(王茅)烧坊”的全部股份,“荣和(王茅)烧坊”正式更名为“王茅烧坊”。
同年,王泽生去世,王泽生的儿子——王秉乾,继承“王茅烧坊”全部财产。
1951年2月21日王秉乾“离世”,但仁怀县法院判决:王秉乾的“王茅烧坊”予以保留。
1952年10月4日“王茅烧坊”被强制没收并入贵州茅台酒厂,成为组建贵州茅台酒厂的三大烧坊之一。。
1997年,茅台国酒文化城为“王茅”传人、茅台酒创始人—王秉乾塑像。
2009年8月17日国家商标总局最终裁定:驳回贵州茅台酒厂申诉,“王茅”嫡传后人拥有“王茅”相关知识产权,并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荣誉。
2011年,与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驻中国免税店。这是继国酒茅台之后,第二家进入中国免税店的中国高端酱香白酒。此举标志着:“荣太和(王茅)”以“中国酱香白酒代表”的身份展示在世界酒业的舞台上。(《贵州日报》2011年8月23日头版)
2012“荣太和(王茅)烧坊”以其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曲折辉煌的发展历程,被《世界遗产》杂志所收录,开创了酱香白酒之先河。(《世界遗产》2012年第一期)
2013年3月“荣太和(王茅)”顺利通过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上市发审,成为首个通过证券化发审的酱酒产品,拉开了酱香型白酒走向证券化的序幕。(《上海商报》《中证网》《新华网》2013年03月27日)
2013年11月“王茅”嫡传后人在历经多年申诉后,终于获取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立“贵州王茅酒业有限公司”!由此结束了多年来众多冒牌侵权“王茅”产品之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