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焰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熊光焰 (1913~2007),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员。江西省石城县人。1931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补充师二团班长,长征第十五师四十五团班长,卫北盘龙补充师排长,红军第一师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红军大学第二队学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察晋第一军分区二团营政治教导员,第三军分区四十二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骑兵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二团副政治委员、一团副团长,警备第四旅教导队队长,第一野战军司令部一科副科长,第三团副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基本系二期学员、教员,合成系班主任、基本系第一副主任、指挥系第一副主任,延安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1年7月离职休养,正军职待遇。因病于2007年1月28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

奋勇突围

1943年,日寇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9月16日日寇扫荡开始,他们把军区三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大茂山(即神仙山)作为扫荡的重点,因日寇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内线,所以留在内线的部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三分区42团在团长成少甫、政委熊光焰、参谋长马卫华领导下留在神仙山,他们既要完成牵制打击敌人的任务,还要保卫留下来的后勤机关。[1]

1943年9月18日,日军第26、第63、第110师团和步兵第63旅团、独立混成第3旅团主力及伪治安军6个团,分别由山西省、河北省的灵丘、保定、石家庄、孟县、五台等地出动,向北岳区腹地进犯,于18日完成了对晋察冀军区第3、第4军分区的合围。1943年9月20日,日伪军进犯到唐县军城,并集中3500人分四路合击大茂山。

23日伪军妄想从侧背迂回包围我们,他们把主力放在南面下店一带,在几架飞机的配合下步步为营,企图进行合围。42团首长迅速对眼前复杂的敌情展开分析。参谋长马卫华说:“敌人是打算从北面和东面箝制迷惑我们,迫使我后方机关与学校人员向南部靠拢,然后集中主力在山区南部一举消灭我们。”政委熊光焰同意参谋长的意见,并说:“我们得立即采取措施,不但要保证后方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还要狠狠地打击敌人。”经过仔细研究,42团决定由熊政委带第一连掩护后方机关和学校人员从西北方向跳到圈外,成少甫团长和马参谋长指挥部队留在山区,与当地民兵配合与敌展开战斗。 25日,敌先头部队400多人,在飞机的掩护下进攻大茂山的“南大门”金龙洞,42团四连坚守悬崖,打退敌人八次进攻,毙、伤敌指挥官以下30余人。第二天,敌又攻击一天,我又毙、伤敌30余人。27、28日两天,日军按兵不动,熊政委乘机率一连,掩护还在病中的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肖克和后方机关成功地跳出敌人的合围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