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鳍柠檬鲨最初是由吕佩尔(Rüppell)于1837年描述为Negaprion acutidens。[1]
柠檬鲨图册(3)刚产仔鲨长45-80厘米。成年最长约310厘米。体延长,躯干较粗大。头甚平扁,头宽比头高大许多。体长约为头长的4.2-4.4倍。尾稍侧扁,尾长小于体长的1/2,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稍短,背视弧形,前缘钝圆,侧视尖突。头长约为口前吻长的3.9-4.1倍。眼较小,略呈椭圆形,距第一鳃孔为距吻端长的2.1-2.4倍,头长约为眼径的10-12倍,瞬膜发达。鼻孔较宽大,外侧位,斜列,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鼻孔长约等于眼径,鼻间隔颇宽,口宽约为鼻间隔的1.6-1.7倍,为鼻孔长的3.2-3.5倍,前鼻瓣具有1个三角形突起,后鼻瓣不分化。口宽约为口长的1.5倍,口长稍小于或等于口前吻长。上颌与下颌紧合,口闭时齿不暴露。唇褶不发达,只见于上颌口隅处,稍前延;下唇褶短小,不外露。齿边缘光滑,基底无小齿头,上颌齿呈狭三角形,侧面齿略外斜,后部齿近直立,1行在使用。正中具一尖直小齿,每侧每行13齿;下颌齿狭而尖直,1-2行在使用,正中1小齿,每侧每行13-14齿,第一齿短小,最后齿不发达。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宽大,前4个略等宽,其宽度约为眼径的2倍,最后1个鳃孔略窄,最后2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具3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小且低平,位于胸鳍和腹鳍之间的上方,起点后于胸鳍里角,基底长约为第二背鳍基长的1.2倍,2个背鳍的高度约相等,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尖突,末端达腹鳍起点上方;第二背鳍较大,起点稍前于臀鳍起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颇剧,下角尖突,末端伸达第二背鳍至尾鳍基间距的1/2处,基底长约为臀鳍基长的1.4倍,背鳍间距为第二背鳍基底长的2.2-2.4倍。尾鳍中大,其长约等于头长,尾轴椎稍上翘,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小缺刻,后部有个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凹入。臀鳍小于第二背鳍,起点距尾鳍基大于距腹鳍基间距的1.4-1.5倍,外角钝圆,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末端伸达臀鳍基至尾鳍基间距的1/2处。腹鳍起点约在第一背鳍后角的下方,呈长方形,大于臀鳍,边缘几斜直,只后缘微凹,外角和里角均钝圆。胸鳍宽大,稍呈镰形,外角钝尖,后缘凹入,里角钝圆,长为宽的1.6-1.7倍。
生活时体呈柠檬黄色,出水后为黄褐色,腹部色淡;尾端上叶及下叶前部黑褐色;两背鳍上部、胸鳍背面色暗。液浸标本灰褐色。[1]
好奇心强,对人会发起无端攻击。
主要掠食硬骨鱼类、虾蟹、海鸟其它鲨类或魟等。
柠檬鲨幼时生活在平坦的沙地及泻湖区的红树林一带,长大后则移至深达400m左右的较深水域。
通常出现于浅水礁区、沙地潟湖、污浊的红树林沼泽区等,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动,背鳍露出水面,缓慢游动,休息时会至底层水域。
柠檬鲨图册(3)柠檬鲨主要栖息于美国、巴西、美洲、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大西洋其他区域的近海水域里。柠檬鲨喜欢温暖的浅水域,经常成群巡游在佛罗里达州的南部和西南部海岸。和大白鲨不同的是,柠檬鲨不需要不停地游动以保持呼吸。
而且柠檬鲨已被确定为一种具有高度迁徙性的鲨鱼种群。
柠檬鲨图册(3)雄鲨性成熟长243厘米,胎生,妊娠期为10-11个月,每产1-14仔。根据地区的不同,幼鲨的出生时间是10月或11月或12月或1月。
与绝大多数水生动物一样,鲨鱼也一度被视为低智商动物,只能形成简单的“社会秩序”。虽然对成年鲨鱼的习性知之甚少,但最近的研究已引导学者们挑战这种观点。对规模较大的柠檬鲨群的观察结果显示,它们似乎每年交配一次,其繁衍后代的旅程与大马哈鱼类似。
柠檬鲨生活在海水里,如果海水质量下降它会生病,所以每年必须给它换一次海水。
主要以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油;剩馀物制成鱼粉。[4]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 3.1——濒危(EN)。
柠檬鲨柠檬鲨在潜水员接近时非常害羞,即使出现诱饵也不愿意接近。即使这样,在遇到尖鳍柠檬鲨时还是要谨慎。尖鳍柠檬鲨在被戳、刺或以其他方式挑衅时将迅速而有力地做出反应,并在被劫持时会袭击人类或船只。由于其体型较大,身体笨重,头部巨大,且长有匕首状的牙齿,因此应视其为潜在危险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