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

酒国

语言 简体中文
作者 莫言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1日
定价 22
类别 长篇小说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酒国》由三重文本组成:检察院侦察员丁钩儿去酒国市调查所谓“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映,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在莫言笔下,这个世界至少包含有三重真实性,这一点,不是那些坚持以单一的眼光看待世界真实性的人士所能理解的。《酒国》借助多重叙事,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重叠交错、自相悖谬的立场,或许在莫言看来,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当下中国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荒诞性。惟其荒诞,才显写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确实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图书目录

章节

内容

第一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酒精》

第二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肉孩》

第三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神童》

第四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驴街》

第五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一尺英豪》

第六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烹饪课》

第七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采燕》

第八章

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猿酒》+丁钩儿侦查记

第九章

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酒城》+丁钩儿侦查记

第十章

莫言前往酒国参加首届猿酒节

代后记

酒后絮语 

作者简介

章节

内容

第一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酒精》

第二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肉孩》

第三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神童》

第四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驴街》

第五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一尺英豪》

第六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烹饪课》

第七章

丁钩儿侦查记+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采燕》

第八章

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猿酒》+丁钩儿侦查记

第九章

李一斗与莫言的书信+小说《酒城》+丁钩儿侦查记

第十章

莫言前往酒国参加首届猿酒节

代后记

酒后絮语 

作品鉴赏

莫言莫言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第一人。

主要作品有《檀香刑》、《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四十一炮》、《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食草家族》、《红树林》、《战友重逢》。

创作背景

莫言在1992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酒国》在批评界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仅在其封面上印有“一部无法评论的作品”,“90年代莫言最出色的小说”字样,但事实上《酒国》是莫言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特别是“陌生化”手法的又一次成功建构,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小说”,而且认为是“只有莫言才能写得出来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莫言的创作是独具特色的,从1989年开始创作直到1992年完成(之后又有几次修改)的《酒国》则更有特点,但不知何故,1993年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国内批评界一直对此不置可否,未予评价,反而是先在法国引起轰动(其译本在法国获2000年度“卢尔·巴泰雍”奖)。即使在2000年2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及2002年9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再版后,也没有多大反响,相比之前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带来的影响力,《酒国》出版后在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批评文章,这些批评多持肯定态度,对《酒国》的“吃人”象征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色彩进行了肯定,但同时又缺乏从文本细读出发对《酒国》进行叙述形式上尤其是“陌生化”创作手法的探讨,研究。

“陌生化”概念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写道:“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方珊说:“这里的‘反常化’是相对于‘自动化’而言的,它经英文转译后,通常译为‘陌生化’。其实是什氏一时疏忽,误写而成,什氏的原意是新奇,出人意料,异乎寻常,不平常,结果因少写一个字母H,而另创一个新词。”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手法作为艺术的根本手法,而且把对“陌生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仅仅局限在形式创造的范畴。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这一手法表现在各个方面。

在《酒国》中,它表现在叙述视角的变换上。所谓叙述视角,即“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为“一个故事叙事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讲谁的故事和向谁讲故事四方面的要素。然而叙述视角的变换则可以造成“陌生化”效果,正像什克洛夫斯基所推崇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借助一个乡下小姑娘的眼光来描写参加军事会议者的谈吐举止所获得的陌生化效果。在《酒国》中也存在这种变换叙事视角的情况,而不是单一的传统全知叙事视角。例如小说中写到省人民检察院派去调查的特级侦查员丁钩儿在酒席上被矿长、党委书记和金刚钻等人灌醉了,然后被服务小姐架着到房间,“她们架着我进了一间孤零零的小屋,小屋里有两位白衣小姐膝盖顶着膝盖坐在一张刻着字迹的写字台前。她们见到我们进入后膝盖分开了一些。有一位按了墙上的电钮,一扇门慢慢地缩出来,似乎是电梯。她们把我架进去。门关闭了。果然是电梯。它飞快的下降着。我佩服地想……”这里很显然是在以醉得意识都离开肉体了的丁钩儿的这一视角来看的。《酒国》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李一斗给“莫言”的信及他的九篇短篇小说又有另外不同的视角。如:“他脸上的神情像个妖精,像个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旁门左道中的高级邪恶大侠一样,令我望而生畏。”“他蹲在那把能载着他团团旋转的皮椅子上,亲切而油滑地对我说……”在这里是通过李一斗的感知来叙述,把他作为叙事的聚焦者。在《酒国》中叙事视角的变换还表现为采用多个人的眼光来聚焦同一个事物,《酒国》第十章中叙述中年作家“莫言”在前往酒国市的途中就是一例。小说先是用居于文本之外的超叙述者来对“莫言”聚焦:“躺在舒适的——比较硬座而言——硬卧中铺上,体态臃肿,头发稀疏,双眼细小,嘴巴倾斜的中年作家‘莫言’却没有一点睡意”。然后又用“莫言”自己的视角写“莫言”,“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挡风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着抵御寒风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一副假面。有时我的确感到这莫言是我的一个大累赘,但我却很难抛弃它,就像寄居蟹难以抛弃甲壳一样。”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对人物进行了多点透视,从而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

人物介绍

刺激了莫言的神经、触发了莫言的灵感,使莫言动笔写《酒国》的是一篇刊登在某家报刊的文章:《我曾是个陪酒员》。写这文章的是一位家庭出身不好,在上学时就被划为“右派”的人。他念的是中文,毕业后分到东北某矿山的子弟学校当教员,一直郁郁不得志。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自己对酒精毫无反应,是个永远喝不醉的人。渐渐地,他千杯不醉的声名传播了出去。有一天,矿山党委派员来考察他的酒量,他当着来人的面连灌三瓶烈性白酒,面不改色心不跳。于是他被调到矿山党委,具体工作是陪矿山的干部出席酒宴。于是无数的来宾倒在他的面前。他是中文科班出身,编几句敬酒词劝酒词是小试牛刀,人又机灵,常常妙语连珠惊四座,深得领导宠爱。他走到街上,许多人都投过来敬仰的目光。邻近的几家大企业想用重金把他挖过去,矿山绝不放他。到了晚年,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到底干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也没干,就是喝了几吨白酒。

文章是这位饮酒的天才调回南方故乡后写的,字里行间充满痛定思痛的味道。《酒国》动笔于1989年9月,莫言原想写部五万字的中篇,但一写起来就没了遮拦。原想远避了政治,只写酒,写这奇妙的液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当莫言写起来才知晓这是不可能的,当今社会,喝酒已变成斗争,酒场也变成了交易场。许多事情决定于觥筹交错之时,由酒场深入进去,便可发现这社会的全部奥秘。于是《酒国》便有了一些讽刺意味,批判的小小刺芒也露了出来。 [6] 

关于《酒国》的创作理念,莫言认为《酒国》的创作较为完善,他反对无谓的喊口号做批判:“因为很多事情会很快变得陈旧,只有艺术,只有人物,才相对永恒。”故而莫言也将对“人”的书写和审视渗透在文本创作之中。  

作品评价

丁钩儿

丁钩儿是《酒国》的主人公,他在小说中的身份是特别侦察员。他身高175厘米,体瘦,皮肤黑;嗜烟,好饮,酒量不大;牙齿不整齐,会一点擒拿术。丁钩儿不同于莫言以往塑造的任何一个男性形象,他既作为一个吃人者也作为一个被吃者,既作为看客又是一被看者赋予人物双重特性,是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的又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而这种双重特性又是在人物性格的转变中完成的,这主要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两极。表现为丁钩儿一方面他是一个为人机智、能力一流的高级检察官,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贪杯好色、信念迷失的腐败堕落者。作者着重塑造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历程即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的转变以及形象意义即对现实的批判、对体制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这在当代仍然有警醒意义。 

丁钩儿作为整部小说的主人公,出场时肩负的是调查酒国市地方官员食用男婴事件的重任,集精明、理性、智慧等各种侦查员必备素质于一身的高级侦探,可他并没有完成作为一个侦查员应完成的任务,相反,最后以淹死粪池结束了他的酒国之行。作为侦查员的丁钩儿进入酒国,不是从侦查食婴事件开始,而是从酒色浸淫开始,这样一个角色,作者寄予的不仅是同情与无奈,更是痛心,对丁钩儿的痛心,对正义的怀疑盼望。 

金刚钻

金刚钻是酒国市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在侦查员丁钩儿的眼中,他阴险狡诈,利用一场酒宴让丁钩儿犯错,一脚天堂,一脚地狱: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他圆滑世故,把丁钩儿耍得团团转。在作家李一斗的眼中,更加侧重表现了他喝酒的方面,说明了金刚钻是酒国的领导,更是酒国的代表。在作家莫言的眼中,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人,风度翩翩,是酒国的支柱。 

余一尺

余一尺是酒国政协常委,省劳动模范。在《驴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余一尺身份的描写:“余一尺虽是侏儒,没能入学念书,但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讲授,爷爷是秀才,再几辈子还出现过进士翰林什么的,耳濡目染竟也识字数千,阅书博杂。”酒国博士李一斗创作的小说《一尺英豪》专门介绍余一尺。在李一斗的眼中余一尺高深莫测,让人犯怵。在作家莫言的眼中,余一尺是酒国的灵魂,在他的身上有两种性格,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余一尺这个人还是很传奇的,一会儿是小伙计,一会儿又是少年游侠,他还是一尺酒店的老板,他的人物身份复杂多变,刚开始还是正义的化身,是酒店的老板,权力和金钱的化身。小说中提到的《酒国奇事录》里也有一个叫“余一尺”的人,但小说没有确定两者是否同一人。余一尺后来因与女司机通奸被特别侦察员丁钩儿所杀。  

李一斗

酿造学博士李一斗深谙食婴原委,他弃酒从文,看似要将满腔正气在文字中抒发个酣畅淋漓,实际生活中却与余一尺称兄道弟,对金刚钻崇拜不已,在“大作”无法发表的情况下走向了更有利于生存的宣传部。李一斗深知“食婴”的来龙去脉,甚至知道其选料、加工的详细过程,可只能把看不惯的事情写进还不知能否发表的文学作品里,现实中却还和玩女人的余一尺称兄道弟,代表了社会上一群流淌着所谓的热血却无比麻木冷漠的人,令人既无奈又不安。  

莫言

作家莫言开始一直是以书信与李一斗讨论文学的形式而出现的,与文章主线看似分离,但却是紧密相连的。文章最后交代了《酒国》是莫言所写。莫言一直以幕后人的身份出现。到第十章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他躺在卧铺上进行了思想斗争,第十章写到“我知道我与这个莫言有着很多同一性,有着很多矛盾,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挡风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抵御风寒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假面具。”一开始来到酒国是应邀而来,更多的是来酒国寻找写作的灵感,但是内心深处却住着两个莫言,就像天使和恶魔一样斗争不断,最终另外一个莫言被唤醒,作家莫言在进入一尺酒店的时候,脑海中闪现丁钩儿与余一尺相遇时的情景,甚是滑稽。莫言也是爱酒的人他是奔着写作而来,也是奔着酒而来。莫言来到酒国看到李一斗故事中的景物的时候有了别样的感觉。在一次招待午宴上,莫言多喝了几杯酒。克制着冲动的心情,嗓音颤抖,说了一句“我好像谈恋爱了”。最后与酒恋爱,心生感慨。 

出版信息

《酒国》读完以后,我发现真的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至今我依然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中国当代作家余华评) 

这是一部创作手法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中国小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评) [4]

世纪末文学描写社会——生态的传世之作首推莫言的《酒国》,这部小说和莫言的其他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吃喝拉撒来勾勒汉民族的“心灵史”。(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乐钢评) 

《酒国》使我吃惊的原因除了它在艺术上的完美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它超出了我所具备的批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闵评) 

如果要给《酒国》作出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概括,那就差不多等于是要概括整个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小说界》杂志编辑曹元勇评) 

我记得1997年《三联生活周刊》才做了《酒神疯了》的封面故事,说山东疯狂的酿酒业;2003年才做《一年吃掉5000个亿》,深度报道全国各地的奢侈吃喝。也就是说,莫言在九十年代初就锐利地割掉了十年后才让我们都感触到的黑色肿瘤。更令人惊奇的是,小说中种种五花八门的吃法,被象征为逐鹿的“余一尺”与各种名流女性的荒唐事,居然都成了二十多年后披露的贪官丑闻。这叫什么样的批判现实主义呢?——我感觉是,莫言写了一部《提前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用极其锋利的手段,提前撕开了这血淋淋的黑色病灶。(《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评) 

《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颁奖词) 

词条图册

《酒国》于1992年由台湾洪范书店首次出版。1993年2月,《酒国》在没有在文学杂志上刊登的背景下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五卷本《莫言文集》时,《酒国》以《酩酊国》为题收入第2卷。2000年2月,《酒国》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修订版,后有不同版本再版(均为修订版)。

《酒国》中国出版信息

名称

丛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装帧

ISBN

《酒国》

洪范文学丛书

1992年

洪范书店

平装

957-674-024-X [5]

《酒国》

当代著名青年作家长篇系列

1993年2月

湖南文艺出版社

平装

7-5404-1031-0 [6]

《酩酊国》

莫言文集·卷2

1995年5月

作家出版社

平装

精装

7-5063-0861-4(平装)[7] 

7-5063-0862-2(精装)[8] 

《酒国》

/

2000年2月

南海出版公司

平装

7-5442-1501-6 [9]

《酒国》

(分上下两册)

东岳文库

2002年9月

山东文艺出版社

平装

7-5329-1964-1 [10]

《酒国》

莫言文集

2004年1月

当代世界出版社

平装

7-80115-702-8 [11]

《酒国》

新经典文库·长篇小说系列

2005年1月

春风文艺出版社

平装

7-5313-2746-5 [12]

《酒国》

莫言获奖长篇小说系列

2008年8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平装

978-7-5321-3321-5 [13]

《酒国》

莫言作品系列

2012年10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平装

978-7-5321-4630-7 [14]

《酒国》

莫言作品系列

2012年11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装

978-7-5321-4683-3  [15]

《酒国》

莫言文集

2012年11月

作家出版社

平装

978-7-5063-6669-4 [16]

《酒国》

莫言文集

2012年11月

作家出版社

平装

978-7-5063-6694-6 [17]

《酒国》

莫言文集

2012年12月

云南人民出版社

精装

978-7-222-10444-0 [18]

《酒国》

莫言诺贝尔奖典藏文集

2012年12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

软精装

978-7-5306-6206-9  [19]

《酒国》

(繁体字版)

莫言经典收藏

2013年1月

作家出版社

平装

978-7-5063-6824-7 [20]

《酒国》

莫言作品全编

2017年1月

浙江文艺出版社

平装

978-7-5339-4668-5 [21]

《酒国》

莫言作品典藏大系

2019年7月

浙江文艺出版社

精装

978-7-5339-5710-0 [2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